摘 要: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孟子·滕文公下》、《韩诗外传》的资料为据, 证明孔子确实是今传本《周易》经文的最后一个重新整理者和重新编纂者。现在已知孔子在整理方面主要是加了爻题, 在编纂方面主要是重新安排了卦序。而卦序的重新安排, 最能反映出《周易》经文的哲学思想。今传本《周易》经文不但反映了西周时代的哲学思想, 也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周易》经文; 孔子; 编纂;
《周易》经文写成于什么时代, 目前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写成于殷末周初或周文王、周公时代, 二是写成于西周末年。从《周易》经文所使用的语言看, 它应该写成于西周晚期。总之, 《周易》经文在西周时代已经写成, 但是, 它是否是今天传本那样的面貌, 特别是像今本那样六十四卦的排序, 不可能有出土西周的版本来证明。即使《左传》、《国语》这样比较早的典籍有较多的引用, 也无法窥其全貌。《左传》、《国语》所引《周易》经文情况说明, 春秋时代《周易》还没有每爻的爻题, 而今传《周易》经文皆有, 而且出土战国楚简《周易》说明在战国中晚期已有爻题, 这是我们现在已知道的春秋《周易》经文与战国《周易》经文很大的区别之一。至于其他方面的不同,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西周《周易》经文应当与春秋《周易》经文相同, 而与今传《周易》经文不同。每爻的爻题是哪一位《周易》整理大家加上的、什么时代加上的, 没有文献记载。但是, 有一点可以肯定, 爻题产生的时代当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这个时代, 整理和传授《周易》经文的据现在所知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们。
今传本《周易》经文, 卦序安排有很强的逻辑性, 并反映出深奥的哲理, 特别是反映出的阴阳观念、变易哲学、辩证法思想等, 所以肯定是经过一位富有哲学智慧、饱读典籍、身经磨难的人的重新整理编纂而成。西周时代, 特别是西周早期《周易》经文肯定不会达到今传本卦序的安排并且反映出上列那样深邃的思想水平, 只有经过后来智者的重新整理编纂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 古文献并没有记载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代有哪一位智者重新整理编纂《周易》经文。下面的文献提供了有关方面的重要信息:《论语·述而》说:“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庄子·天运篇》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 若是, 我于《易》则彬彬矣。’”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说:“夫子老而好《易》, 居则在席, 行则在橐。”这些文献的记载说明孔子晚年不但对《周易》进行了反复阅读和研究, 实际上也透露出了对《周易》的整理与编纂。其证据就是, 孔子选编过《尚书》、《诗经》, 编纂过《春秋》, 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今传本《尚书》、《诗经》、《春秋》都是由孔子重新整理编纂并传授下来的, 与上引关于孔子与《周易》有关的记载是相同的。那么, 我们既然承认孔子整理编纂过《尚书》、《诗经》等, 我们就应该承认孔子整理编纂过《周易》经文。此外, 《周易》经文里有些词语反映的是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的语言, 比如它的一些语言及语言形式与《诗经》的《小雅》和《国风》当中的一些相同, 又比如词尾“如”字的用法与《论语》相同 (1) 。这些都说明《周易》经文最后加工而成应该在春秋末年。
传世的战国至秦汉文献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并著作《大传》, 当然并没有说孔子编纂过《周易》。但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透露出了孔子整理编撰方面的具体信息。下面节录其原文如下, 以便讨论:
夫子老而好《易》, 居则在席, 行则在橐。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 神灵之趋;智谋远者, 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 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榘方也, ……《尚书》多仒矣, 《周易》未失也, 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 予乐﹝其辞也, 予何﹞尤于此乎?”﹝子赣曰﹞:“如是, 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义, 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 则是用倚于人也, 而可乎?”子曰:“校哉, 赐!吾告女《易》之道:良﹝筮而善占﹞, 此百生之道﹝也, 非﹞《易》也。夫《易》, 刚者使知惧, 柔者使知刚, ……”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易》, 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 明数而达乎德, 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 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 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 向之而未也, 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 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 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据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之《帛书<要>篇释文》) (2) 上面引文, 有最重要的一句话:“后世之士疑丘
者, 或以《易》乎?”一些帛书研究者, 在引到此句时, 自然提到孔子说的类似的话, 见于《孟子·滕文公下》 (3) :
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 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帛书《周易》经传研究者在引用“孔子曰:知我者, 其惟《春秋》乎!罪我者, 其惟《春秋》乎!”时, 都用来证明孔子确实作了《周易·大传》。研究孔子与《春秋》关系的学者引用上述《孟子》中孔子几句话, 是证明孔子确实作了《春秋》。古今学者大多数还是公认孔子修《春秋》, 即整理编纂《春秋》, 而不是创作或撰写《春秋》。但经过孔子重新编纂的《春秋》, 可能与原来鲁国史书《春秋》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不是史实方面的改变, 而是更加注重微言大义、一字褒贬, 反映的是孔子思想观念, 这是公认事实。总之, 孔子说“知我者, 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 其惟《春秋》乎”, 是指原鲁国史书《春秋》经过孔子修改重编而成为今传本的《春秋》而言。那么, 帛书《要》篇说:“子曰:《易》, 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 明数而达乎德, 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 则其为巫。数而不达于德, 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 向之而未也, 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祝巫卜筮其后乎!”上引孔子这些话所指, 不是指孔子作《周易·大传》, 而是指重新整理或重新编纂《周易》经文而言。孔子早年用《诗》、《书》、《礼》、《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 但《春秋》是经过孔子重新编纂整理。《周易》是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并作为教材传授弟子的, 从孔子“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之感慨看, 孔子确实重新编纂整理过《周易》经文。经过孔子重新编纂整理的《周易》经文, 与从西周传至春秋时代的本子肯定不大一样。特别在卦序安排上, 经过孔子重编, 反映的是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而升华的哲学思想。经过孔子重编的本子, 传授给弟子, 成为广泛流传的本子。“后世之士”读到的传本主要是孔子重编的本子, 当然只能按孔子重编的本子理解《周易》经文。这些, 孔子自然会想到的, 因此才有“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的感叹。如果说孔子如此的感叹是针对他撰写《周易·大传》的, 那么与孔子“述而不作”的学术原则相违背, 而重修《春秋》、重编《周易》经文, 并不是重新撰写, 因此是符合孔子的“述而不作”这个一生所遵循的原则的。
关于孔子与《周易·大传》的关系, 现在学术界主流否认孔子撰写了《周易·大传》 (4) , 但《周易·大传》所引“子曰”确实为孔子所说, 《周易·大传》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思想当来源于孔子的传授, 撰写者当是孔子后学或再传弟子, 时代已进入战国。本人认为, 孔子在传授给弟子《周易》经文时, 肯定作了很多解释, 特别是对《周易》经文反映的哲学思想方面作了很多阐述, 但并没有形成逻辑严密、论述透彻、浑然一体的宏文, 比如像《系辞传》那样的文章。也有可能有像《论语》那样语录体的听课记录, 是口耳相传, 至战国初年才由再传弟子著为宏文, 当然更有弟子和再传弟子的研究成果, 这便是《周易·大传》中的一些篇章, 特别是其中《系辞传》和帛书《周易》“传”的一些篇章。我个人认为, 《周易》大传主要部分写成于战国时期, 但有的可能写成于西周时代和春秋时代, 比如, 《大象传》可能就是鲁国的《易象》, 当成书于西周, 而《序卦传》应该是孔子整理编纂《周易》经文时说明安排卦序的理由。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第二版) 认为今传本之《大象传》就是来源于《左传·昭公二年》所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 曰: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与周之所以王矣”的《易象》 (1) 。据廖名春此说可知, 今传本《大象传》来源鲁国太史氏所藏之《易象》, 而《易象》不是指《周易》经文, 但却来源于西周时代。不然韩宣子不能感叹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天下。也就是说今本《大象传》不是孔子的创作, 而是来源于鲁国太史氏所藏, 孔子用来教授弟子的西周著作。上引廖名春的说法是可信的。
现在一些学者否认孔子直接撰写了《周易·大传》, 但是笔者认为《序卦传》应当是孔子重新整理、重新编纂《周易》经文六十四卦顺序时所撰写的卦序安排的理由或说明。今传本的卦序是最能反映《周易》经文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孔子对《周易》经文重新整理、重新编纂最重要的工作和贡献之一也就是六十四卦的排序。现在学者皆认为《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序的一个总结或一个揭示, 但实际是孔子安排卦序的一个解释。《韩诗外传》卷8说 (2) :
孔子曰:“《易》, 先《同人》后《大有》, 承之以《谦》, 不亦可乎!”
上引《韩诗外传》这句孔子所说的话, 其实正反映了孔子的安排:先《同人》卦, 然后是《大有》卦, 接着就是《谦》卦。并且说:这样排序, 不也是可以的吗!孔子所说的话, 足以佐证是孔子重新编排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
李学勤《周易溯源》 (《长安西仁村陶拍——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证明》) 说2001年在陕西长安县西仁村发现陶拍, 发现有六种筮数, 前四种为一组, 依次转化为《周易》的《师》、《比》、《小畜》、《履》四卦, 后两个为一组, 可转化为《周易》的《既济》、《未济》二卦。前四卦与今本《周易》四卦的卦序是相同的, 后两卦也是这样 (3) 。本人认为, 陶拍上六卦的卦序虽然和今本相同, 但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 还无法窥知西周卦序的全貌。今传本《周易》经文在西周晚期已经基本编写完成, 但绝不会和今传本完全相同, 当然也包括卦序方面。孔子对西周传至春秋时代的经文的重新整理与编纂, 当然是在西周晚期以来的版本上重新编纂, 不会对原次序作非常大的或完全不同的调整。但是, 肯定做了一些调整。经他重新编纂之后, 肯定在反映哲学思想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升华。
总之, 通过上面论述的证据可以看出, 孔子确实是今传本《周易》经文的最后一个重新整理者和重新编纂者, 现在已知孔子在整理方面主要是加了爻题, 在编纂方面主要是重新安排了卦序。而卦序的重新安排, 最能反映出《周易》经文的哲学思想。今传本《周易》经文不但反映了西周时代的哲学思想, 也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
注释
1 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 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 249页。
2 廖名春《帛书<要>篇释文》, 《帛书<周易>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388-389页。
3 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册) , 中华书局, 1981年, 155页。
4 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164页。又见林忠军《孔子与<易传>》, 《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78页。又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第一辑, 三联书店, 1979年。又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一卷, 华夏出版社, 1995年, 41页。
5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第二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92-193页。
6 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 中华书局, 1980年, 301页。
7 李学勤《周易溯源》, 巴蜀书社, 2005年, 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