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生生价值观在当代借助融媒体, 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民间都通过其象数思维, 从不同维度建立在人与天和物不同关系之中, 演绎“生生”核心价值观。六十四卦卦卦是生活, 爻爻是警示, 都是生生不息的方向。《周易》在“推天道, 明人事”过程中蕴含的生生不息, 以诚敬为基, 引人向善。它通过对宇宙生命的考察, 反观到人对生的追求, 使天道与人性通过生而合一, 宇宙本体与人本体合而为一, 天道和人道和谐相生。
关键词:《周易》; 价值观; 象数; 义理; 生生;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of the Sheng Sheng Values in Zhouyi
Qu Hua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Shengsheng is the core value in Zhouyi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establishing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heaven, which is spread by its thinking of image-numberology whether in the academic field or folks. The sixty-four hexagrams are life, and every stacked horizontal line (yao) is a warning. They are all endless. The process of “Know the law of nature, and understand the human world”in Zhouyi contains endless life, which is based on sincerity, and leads people to be kin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life in the universe, it returns to the pursuit of human life, so that the natural law and the human nature are united through birth. The ontolog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human body are combined into one, and the natural law builds up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humanity.
Keyword:
Zhouyi; Value; Image-numberology; Moral principle; Shengsheng;
《周易》是群经之首、三玄之一, 在国学热兴起的今天, 融媒体传播成为主流的当下, 其生生价值观成为国学传播尤其是《周易》传播的重点之一。生生是《周易》价值观的核心, 它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性思维, 是在变易中求和谐的生成性思维。”[1] (188) 人作为立于天地之间活泼的生命体, 处天地人三才之中位, 是生生的核心之一, 在日常价值实践中彰显着生生的和谐。“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2] (13) 《乾》卦“九五爻辞的‘大人’, 其德性与天地相合覆载万物, 其圣明与日月相合普照苍生, 其施政与春夏秋冬四时顺序相合、因时制宜而井然有序, 其吉凶与鬼神相合占断往事预知来日。”[2] (13) 《周易·乾·文言》这段文字彰显了宇宙中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整体合和之生生的价值蕴含。
生生价值以经文文本诠释向度为基础, 在传播中衍生出三大路向, 即以卦爻象为主的象数取向、以卦爻辞为主的义理路径以及象数和义理融合的综合取向。这是基于《周易》文本由卦爻象符号和卦爻辞符号两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 因此其价值呈现主要表现在义理、象数、义理和象数融合三种诠释理路中。生生价值观的当代传播, 沿着这三种价值传播路径, 又集中表现在“推天道, 明人事”过程中蕴含着以诚敬为基础、引人向善的生生不息。
一、象数与义理同行
由于当代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方式和效果与古代相比, 发生了很多变化, 如何传播真正的《周易》智慧, 如何正确地传播经典哲思, 以整合过去、预示当下、应对未来, 展示宇宙深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关怀,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易的象数义理统一在宇宙观、知识论和实践论呈现的易本体视域中, 象数和义理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而当代易学传播的问题之一需要强化其象数、义理对现代生活普遍意义的诠释, 即在不偏离《周易》文本本义传播的同时, 把古典智慧转化为我们今天的生活、生命智慧, 解决当下生活问题, 应对未来的发展。我们知道《易传》中很多内容在《周易》经文中没有直接呈现, 而《周易》的深意也不是某一部经典就能完全表达清楚。因为从《周易》的发生和演变来看, 《周易》经文产生之时, 还没有儒家和道家之分, 虽然有帛书、竹书等不同版本反映不同地域和时代对易精神的理解。有人认为学习《周易》应该先读《易传》再读经文, 《易传》是读经的门户。这当然是研易途径之一, 但总体来看, 易学生生智慧当代传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从《周易》发生的角度看, 《易传》价值观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周易》价值观。
(二) 从传播的时间分期来看, 先秦到汉代、三国、魏晋以至唐宋, 时人对其经文诠释多以注释、注疏方式展示儒学、道学、心学或者禅学思想内涵。诸多内容是诠释者个人的感悟, 而不是根据《周易》的时代文化解读, 也不是解读经文或文王本义, 而是借“王”的意思发挥自己的思想。沿着这个方向, 有的走得太远, 说是讲了很多《周易》, 实际上和《周易》哲学没有多少关系。
(三) 在思想价值诠释过程中侧重义理, 没有什么不对, 但一旦脱离了《周易》文本的基本方向, 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以某一种诠释作为《周易》文本的整体意义, 而忽视其他意义的存在。这种现象在融媒体传播境遇中尤其突出。因为意见领袖逐渐演化为不同个体, 国学传播也是鱼龙混杂, 因而对传播者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提出更高更专业化要求。
(四) 随着古代经典在当代融媒体的传播, 我们发现以佛释易 (智旭《周易禅解》) 、以道释易 (刘一明《周易阐真》) 、心学易 (杨简《杨氏易传》) 、本体易 (成中英《易学本体论》) , 都是从不同路向对生生价值观诠释和传播, 各有合理性。心学代表王阳明认为生生的过程是灵明之气充塞天地的过程, 关键在于气的生生不息, 即良知的生生不息。“良知即是易, ‘其为道也缕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3] (142)
(五) 《周易》经由象数易即象数模式传递价值理念, 从汉代开始已经形成规模。象数派发展先后延伸出先后天八卦说和汉儒互体、京房八宫、虞翻卦变与旁通等。但当代有些所谓的易学研究者沿着象数的方向走向术数极端。象数和术数不同, 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周易》象数属于经学, 是形而上的学问;术数属于应用之学, 属于形而下的内容。林忠军先生对象数和术数的区别专有论述:“清编纂《四库全书》, 将言象数之易书列为经部易类, 将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技术七类列为子部术数类。”[4] (66)
除此之外, 部分学者在传播过程中把象数和义理融合起来。象数、义理、象数和义理融合三种价值观诠释路向具有共同的特征, 即诠释重心不在作者、世界和文本, 而在读者, 多数属于接受理论范畴, 都不是研究《周易》经文本义, 都是诠释者按照自己思想的需求或者政治需求, 去解读易经, 借题发挥。鲁洪生先生所言对《周易》“解释的目的不是读解作者本意, 而是为我所用, 更有甚者还要将为我所用的感发说成是作者本意。”[5] (15) 其解读向度都是主观接受。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的诠释是历时性的, 而不同学派则呈现出共时性特征。同时代的儒家道家都推崇《周易》, 儒家继承阳刚、积极的一面, 道家继承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 但都不是《周易》原本的全部意义。但儒家对生生价值观的感悟和解读, 也不是空穴来风。《周易》古经用占卜形式推天道及人道, 儒家只是“不占”而已, 其“格物致知”的方法和目的与《周易》之占保持一致。儒家通过“格物”了解天道, 再推论到人道, 由“诚意、正心、修身”提高个人修养, 为实现价值做好铺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使价值观具体落实到日用起居、穷理尽性、涵养居敬和管理国家。
所以, 我们对《周易》生生价值观的诠释, 需要回归元典本身、回归其宇宙本体境遇理解其本义。具体方法之一是对易学的本体诠释, 寻找易学现象发生的根源, 在根源之本上以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关系, 找寻事物之间的整体关系和未来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新的创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周易》象数规则和义理路向, 通过了解其乘承比应时位等象数规则, 进而了解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 破解象辞的含义, 也可以根据卦爻辞传递的义理, 实现对其中蕴含价值观的诠释和完整再现。
再现方式之一是我们需要进入《周易》的象数思维。这是《周易》文本蕴含的典型思维, 指从能引起人们联想的物象出发, 其过程始终围绕象和数进行感悟, 包括整体思维、主体思维和类比联想思维。有学者认为它是原始思维, 但原始并不等于低级或者落后。其中整体性思维就天人物我合一的整体关系而言, 注重整体联系, 具有完整的体系。其渊源是崇拜信仰, 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 符号系统来源天垂象, 了解天意的方法是占筮。主体性思维是解说天意的主要方式, 实践形式主要是道德实践, 理想是构建和谐。主体思维就感悟联想的目的、标准皆以主体需求为导向;类比联想思维就感发联想的本体、喻体间相似相关关系, 而引发想象空间。这些思维方式都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建立在人与天物不同关系的方法。六十四卦卦卦是生活, 爻爻是警示, 都是生生不息的方向。
这个方向表现在传播向度上, 先秦时期可以以孔子为代表, 三国王弼, 唐孔颖达、李鼎祚, 其后北宋五子, 清代王夫之、来知德、李光地和惠栋等为代表。孔子晚年痴迷《周易》, 通过象数深层蕴含, 发显其中引人向善政教义理。“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 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 故卜筮而希也。”[6] (529) 《周易》通过象数规则传达出引人向善的政教意义, 为历代诠释者提供不同诠释路数, 有以史释易、以经解易、以礼释易、以诗释易等。但总体上, 都没有完全脱离象数言义理, 只是象数占比重多少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 我们认为象数是方法, 义理是目的, 是实现德智慧转化进而修身的工具。“象数是根基, 义理 (易理) 为归宿。本乎象数而引发义理 (易理) , 着眼义理 (易理) 而解读、阐衍象数之所蕴。象数充任义理 (易理) 载体的角色, 成为通向义理 (易理) 的有效‘工具’或‘手段’, 义理 (易理) 则是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7] (28) 《周易》价值观通过象数方法和义理诠释, 呈现生生的不同层次的含义。生生价值是易的核心导向。曾繁仁先生认为:“《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源头之一, 就包含着我国古代先民特有的以‘生生为易’为内涵的诗性思维, 是一种东方的生态审美智慧。”[8] (33)
对于世界的发生,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为是由无到有, 具有生生不息的态势。《周易》讲“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元气、是无、是无极, 两仪是阴阳, 四象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八卦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从中可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用“无极生太极”格天格物方法来解释自然。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9](233)道生一, 道是无, 一由无生, 世界是由无到有。一二三到万物, 相续生发, 循环不止, 新旧彼此成就充满着变化的灵透。《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 第一个生是名词, 生命, 特指个体生命。第二个生是动词, 生长生存。宇宙万物不断生发、生长, 不止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 生的问题是《周易》核心问题。“生”是“天地之大德”, 生生不息是建立在自强不息 (乾—君—阳) 、厚德载物 (坤—臣—阴) 的基础上, 变换流传, 引人向善, 产生正能量, 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的不断更新。
二、诚敬趋善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围绕着如何生、如何好生的角度进行价值诠释和传达。《乾》卦:“元亨利贞。”乾卦象为乾下乾上, 六爻皆阳, 是纯阳卦, 象征乾的卦德“健”, 健而又健为健行不息, 元是开始, 有元始、元首、元本和元气多重含义。宇宙先有太极, 后有两仪, 用天地借代阴阳。而阴阳符号变化演示《周易》生生不息的循环发展。《乾·象》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乾卦象征天, 是纯阳卦, 阳气的运动说明《乾》卦的创生功能。其他各卦从不同情实展现生生之态。《坤·彖》曰:“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 乃顺乘天。”坤以其顺德, 资生万物。《泰·象》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言天地阴阳相交, 万物才得以生成。如果“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蒙培元指出:“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 都没有例外。我们完全可以说, 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10] (4)
生生的基础是诚敬。诚, 和伪相对, 指真实不欺;敬, 与妄相对, 指尊重谨慎。曾凡朝《易经》:只有内心真诚信实, 行为才会端庄正直, 符合自然的法则与规律, 才能万事亨达。[2] (309) 《损》卦:“二簋可用享。”其意在强调诚敬是祭祀之礼的根本, “意谓享祀之礼不在供物多少, 只要心存诚敬, 即便最简约的二簋, 也可以享祀‘上帝鬼神’。”[11] (291) 《礼记·坊记》引《既济》“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郑注:“东邻, 谓纣国也。西邻, 谓文王国也。”[12] (1620) 我们认为, 东邻、西邻还可以代表两种不同的祭祀方式, 即东邻是用大牲祭祀, 西邻是用薄祭, 但心意更诚敬。由此可以看出, 《周易》在价值导向上更注重祭祀主体诚敬与受福之间的密切关系。
《周易》非常强调诚敬在个人修身工夫中的重要作用。据《说苑·敬慎》篇记载, 孔子修身尤其重自诚自明, “自损者益, 自益者损”。《损》卦卦象下兑上艮, 下面两阳爻, 上面一阳爻, 中间三阴爻, 意味着“从我方减去一个刚爻加到对方身上, 所以是损卦。不损人利己, 而是去损己利人, 确有诚意, 受人尊重。”[13] (280) 《履》卦讲为臣伴君如伴虎, 但敬慎、循礼将会远离被老虎咬的危险。从积极方面, 该卦告诉我们若能慎独诚敬、一丝不苟遵守行礼, 像天一样自不言高而人推之高, 像地一样不言己厚而人推之厚, 像四时一样不言其恒常而百姓期待, 是“以至其诚者”, 通达刚健光明的境地。从消极方面, 如果我们象六三, 以阴柔处阳刚之位时, 会有“武人为于大君”的失礼行为发生, 结果将会被虎咬。所以, 君臣都要保持敬慎之心, 向好的方向努力, 才能改变现在和未来。
诚敬是预防忧患的方法之一。《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 也是一部忧患之书。《系辞》言“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文王面对人生的三重忧患 (即人与自然的忧患、人与社会的忧患和人与自身的忧患) , 主张修身养德以除忧患。自《乾》卦言天地创生之始, 《周易》即从侧面提出敬慎修身。《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无咎。”君子为身处高位、道德高尚之人, 白天努力拼搏, 到了晚上还要小心谨慎, 总忧虑有危险发生。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乾·用九》:“见群龙无首, 吉。”群龙飞舞盘旋, 不见其首领。这是《周易》在建构天人、阴阳、刚柔循环的生生不已的宇宙关系, 通过“推天道, 明人事”方法, 实现价值观的传递。“用六十四卦展开这些事物的关系、交互作用及其变化……从而集中体现了时人的认识、理解、智慧、哲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因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筮书, 而是周人的哲学、美学、人生观和世界观。”[14] (67)
生生价值观终极目的是引人向善。《周易》作为中国哲学源头, 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解释自然客观本身, 更是为“人道”寻找理论依据, 终极目的是引人向善。善的核心是“仁”, 如孔子说:“仁者, 人也”, “仁者爱人”。自己先成为君子, 然后推己及人、友爱他人。“君子德性焉求福, 仁义焉求吉”, 现在的德行决定未来的福祸吉凶, 现代和未来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 也别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从积极方面思考,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站得住, 也就需要创造条件成人之美, 使别人在社会站得住。只有仁才能至善, 善善相生, 生生不已。
善是知行的结果, 是生生的终极目标, 与人为善, 与世界和善相处共生。“所谓善即是事物之间的实际状态的和谐与生意, 同时也兼指生命独立体的生命维护。”[15] (15) 生的价值是透过格物的方式, 用自然现象表达出抽象的善美象数和义理蕴含。因为中国古人善在格物中用感性的方式把人和物联系到一起。人们欣赏荷花之美, 更重在强调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并且进一步把它和君子品格联系到一起。其目的是想借助于格物来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突显生命的价值和本质。《周易》之生通过日常人伦实践, 试图解决内在工夫的涵养居敬, 实现心本体的通明和天人一贯通, 以宇宙生命的考察返观人对生的追求, 使天道与人性通过生而合一, 宇宙本体与人本体合一, 天道和人道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春香.生生之谓易之生命旨归.第七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论文集[C].无锡, 2016.
[2]曾凡朝.易经[M].武汉:崇文书局, 2007.本文所引经传原文, 均出自此书, 下不具注。
[3]王守仁撰, 吴光等编校.传习录下, 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4]林忠军.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5]鲁洪生.周易的智慧[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3.
[6]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7]刘大钧.弘易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8]曾繁仁.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J].文学评论, 2008, (6) .
[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10]蒙培元.人与自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1]金景芳, 吕绍刚.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9.
[12]孔颖达.礼记正义,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13]马恒君.周易注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6.
[14]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