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改革目标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结合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而教师则是这一过程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就是导学案产生的原由和理据。
一、导学案的概念界定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没有统一的导学案的概念界定,分歧在于一说导学案就是学案,二说导学案是对于教案、学案的优点和不足而进行的扬弃与发展。360百科定义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相关的概念有:导学案是一份由教师分课时编制,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是指师生共同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学以获取知识的材料依据;导学案即教师和学生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导做”的作用。
以上概念主要从导学案的设计者、适用对象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界定。对各种以导学方案为基础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分析,我们试图对其特征加以概述,以期清晰其内涵: 第一,导学案以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为前提;第二,导学案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基础;第三,导学案以问题、任务、主题、评价等取向为支点,架构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 第四,导学案教学以预设为模板,通过“导”与“学”的互动完成其动态生成。
二、导学案编制的八项原则
导学案的编制由教师主导,详细规定导学案的结构、形式、内容、顺序和使用建议等等,学生也可提供相关教学资源或参与部分内容的制定。编制时,要根据以下规则。
1.课时化原则。按照一课时(45分钟)的内容写成一个导学案,这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容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和时效性。
2.问题化原则。创设多个具有情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3.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的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体现一条明晰的学法线,让学生去学习、反思或调校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优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法。
4.差异化原则。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个体差异,学习目标有层次,三位目标有高低,内容有梯度,考核不搞一刀切,尽可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挑战欲望和成功机会,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5.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自己是主人”的快乐。作为主人,要根据“导学案”的设计来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6.实用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避免固定模式或套路的限制,关键是要考虑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取得进步和发展。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今后发展需求设计实用知识与技能,呈现真实情景和典型案例。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促进,与学生的未来学习相关联,才能更好地体现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导学。
7.系统化原则。单个导学案要包括预习案、探究案、测验案、复习案等,单元导学案要包括自主探究案、技能训练案、综合检测案、巩固提升案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导航仪”.比较理想的系统化要求是统一中有独立,整体中包含碎片。
8.技能化原则。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应该以技能为导向,导学案不仅要确保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还必须以英语技能(听、说、读、写等)任务单作为中职英语导学案的核心,置于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上。
三、中职英语导学案的优化策略
笔者在近几年的导学案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调试,发现以英语技能提升为本,以某一任务或项目为引领的导学案,比较受中职生的青睐。在重学情、重任务、重学法、重反馈、重过关的理念下,逐渐对中职英语导学案进行优化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模式多样化
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多模态的导学案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模式单一、固定、僵化的导学案很难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依据不同目标、课型、对象编写不同的导学案。基本栏目的设置在符合知识逻辑顺序和迎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当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导学案的出发点。导学案的基本栏目包括学习要点(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小结、练习答案和提示、达标反馈、技能训练、资源链接(课外拓展)、收获分享等等。
(二)知识问题化
知识有多种呈现形式,把知识问题化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挖掘、重组、生成,转变为探索性的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点和有一定梯度、难度的能力点,以设疑、质疑、解释为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教师把知识问题化时,要避免问题的数量与形式有“面面俱到”、“轻描淡写”或“步步为营”之嫌,而应立足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指向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思维建模为设计准绳。
(三)任务微型化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在悄悄地产生颠覆性的变革。这一点,从微课的迅速流行可以得到印证。微型导学案应该进入教师的研究视野。所谓任务微型化,是指教师要立足学情和学力,指向知识和能力内核,直接聚焦学习任务的重点难点,对任务进行合理切割和碎片化处理,依照“系统化、系列化的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设计短小精悍的微任务,让学生通过微型任务目标的达成,体验微小但实实在在的进步。
(四)互动立体化
“交流互动”是导学案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立体交互情境,做到生生交互、书生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齐举,互动过程是多样的、开放的、非确定的、自组织的,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互动中建构意义。
(五)测试闯关化
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纸试卷难以测试出不同水平程度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学多学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道不清、说不明的,因此必须强化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质量意识和过关意识。
教师要把学习内容根据难度进行定级,通过设置紧扣考点、难度递进的检测题和过关的标准,辅以相应的情境,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胜欲。以闯关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导学案编制的一大亮点和创新点,学生被允许多次闯关,让学生在闯关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福灼,李淑媛。 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2]刘志耀。导学案及其教学模式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