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外语教学全人教育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9-29


  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对“人”的教育的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法国大革命时期康德提出“完人”的教育主张,康德认为全人教育的目标是激发人在认知、道德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潜能,是培养“有人格完全的人”。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符合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是生活是成长,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创造性。就全人教育理念而言 , 人之为人的教育是第一性的 ; 知识的教育是第二性的,全人教育是以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的教育。上世纪 70 年代末,全人教育的主要倡导者隆·米勒把这种理论称之为全人教育(holisticeducation)。全人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在感受以及主体意识的提高 , 力求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困惑 , 要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习者自身的完善、不断超越、探求本源的真正的人。
  1996 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刘宝存提出 ;“全人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经验、选择与合作。这对教育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教育目标的转变。”
  全人教育不但是关注技能培养的教育,更是注重学习者内在、深入学习者内心的教育思想。在外语教育方面,全人教育以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情感、经验、性格、意愿等作为外语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 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仅掌握全面外语知识 , 而且也因具备具有终生学习精神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创造性的公民。

  一、我国现行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但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语人才的培养从总体上来看有许多需要改善的领域。刘美兰指出 :“全人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在当今中国的外语教育中 ,“人”的教育的缺失已是外语课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确过多关注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的传授,注重培养外语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 , 欠缺对学习者进行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于社会需求化 , 对培养结果评价客观化、标准化以及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较少考虑个体的兴趣和要求 , 忽视了外语学习者的人格、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心里需求,忽略了学习者作为人的需要。
  首先,外语教学的跨学科度计与关联学科的交融不够。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特别是与人文课程的互动不强。将外语仅仅看成交流的工具,将其类比为理工科的一种技术性、技能性学科。外语课堂上教师注重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的介绍和训练 , 但缺乏对学生思想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这样一种缺乏“人”的教育模式必将导致外语教育的人文性、社会性特点的流逝。其次,外语教学与的实用主义观与功利主义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一方面,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将外语视为交流的工具,因此外语教学的实用主义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方向,实用知识的教授与能力培养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 但同时这样培养的人才缺少人文关怀、缺乏文化底蕴、缺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在我们外语测试与升学考试、职称评定、获取学位的机会息息相关,甚至是直接挂钩。在以应试为导向的外语教学氛围中,外语学习实际上已经算不上一门人文学科 , 而是一种相关升学考试、职称评定、获取学位的工具。外语学习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达成某种社会评价需要,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应试知识和技能成为外语学习的主要方向和终极目标,这样的外语教学与测试的功利主义现状导致了外语课程内容过于知识化和技能化。这样的现状必将导致外语教学逐渐失去其人文性的教育功能 , 蜕变成某种社会评价的工具。外语学习者在功利教育的模式下,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缺乏思维能力,除了应试以外对外语学习的目标感到茫然。
  因此,如何在外语教育教学中推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理念,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仅掌握全面外语知识 , 还具备思维能力,反思能力,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当下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外语教学全人教育的探索

  首先,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和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外语专业教育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和技能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该是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将这三种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基本功,并掌握全面的非功利性的通识知识结构 ,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并能可持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成为知识广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做到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思维能力、即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次,重视以人为本外语的教育,削弱外语教学的功利性。转变教育方式从技能工具性的培训转向育人。长期以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外语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大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社会化 ,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不仅提升学生外语能力 , 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外语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和内在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外语教育应有机的融合“社会需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找准社会需求和培养“全人”的契合点 , 实施全人教育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 强调主体论,教师是教的主体 , 学生是学的主体 ,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 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和谐、民主、尊重、信任、融洽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有效的全人教育教学模式。
  最后,外语专业培养大纲的转型与重构。进行全人教育,还需着眼于外语教育纲领性文件的变革,要着力扭转中国外语教育标准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倾向 , 外语应该体现思维的体现,是促进思维发展的要素。外语培养大纲的转型与重构必须融入“人”的发展的理念 , 重新构建以人为本的弹性的培养大纲 , 合理地设计、规划和开发新课程 , 强调外语课程体系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外语课程设计要以发展“人”的理念为基本出发点 , 培养综合人文素质 , 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与教育的能力 , 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不仅要注重西方文化,更应注重中国文化课程的设计 , 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 , 又有国学底蕴的外语人才,最终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外语教学应该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去创造、去理解。重视全面的外语知识的掌握 , 也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视外语技能的训练 , 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既重视外语学习的工具性 , 也注重外语学习的人文性 ;既重视西方文化 , 也注重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外语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真正的全面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Mille,R.Holistic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s.d.).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
  [4] 刘美兰.全人教育理念下外语课程的转型与重构[J].福建论坛,2010.

TAG标签: 外语教学     全人     教育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