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基于利益分化的政治文化建设与变革

发布时间:2019-09-29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社会的政治基本上是稳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于可控制的限度内,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分化也越来越深刻、复杂,如贫富差距悬殊, 两极分化趋势等利益矛盾已成了改革继续前进的瓶颈,且各种潜在性的利益矛盾越来越尖锐和显性化。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冲突范围更广,协调更加趋向复杂。

  利益分化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革而使得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发生重组, 并进而使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具有利益平衡被打破、博弈再平衡的特征,并表现出一种逐步扩大的趋势。利益分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适当的利益分化是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之一,它鼓励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益过度分化又会在特定条件下,造成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不稳定,甚至是历史性的倒退,例如被宗教黑暗统治的中世纪。 利益分化把稳定因素和变革因素同时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内在属性。

  1.新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紧迫性

  一个政府赖以存在的法理基础和现实依据是一个历史过程。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完全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或者统治手段的强度是不能长久的,因为经济绩效具有时效性和峰谷的客观性存在特征, 而统治手段过强则容易陷入恐怖政府的泥沼。 影响政府的合法性基础的因素很多,但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主张先进性与否则直接会影响到该政治体系的政治稳定。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与民主》 一书中主张文化的冲突是社会不稳定的深层动因,虽有些片面但也不乏借鉴之处。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政治文化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深,政治文化领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激烈的碰撞催生着政治思潮的多元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巩固和发展也面临着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两大课题。 如何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显得尤为紧迫,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仅是理论界的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

  2.利益分化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2.1 开放性市场经济催生了“开放性”的政治文化

  不同利益群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群体的归属意识和共同意识是一个群体存在的前提。它决定了群体内成员对政治文化的认同和政治参与的状态。变化的群体意识和变化的政治文化两个变量同时运行时,离心力在所难免。而特定的政权为了维护自己长久存在,对待体系内的离心力、外来文化的冲击力,控制、消融、吸收成为各种政治体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政治文化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处于主导地位的只有执政者支持的文化。 因此,政治文化的“开放性”在范围和程度上具有相对性,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二者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 这种张力作用的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整合民意相比较整合复杂的利益表达对政治体系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不同群体甚至是同一群体在不同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倾向。这些特殊的政治心理演进过程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演进共同交织在一起。臣民文化与市民文化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地向着公民文化发展,各种角色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认同上的混淆。 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各种政治亚文化并存, 二者之间的张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主流政治文化的再建设。 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可能会导致群体分化的加速,进而导致政治认同共识基础的消解。

  2.2 传统主流政治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在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 每个政权主导的政治文化及其演进都需要有一定的内核。 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人被集体完全淹没了,服从政治动员构成了政治权利的一种前提。 高度集权政治运行模式使权力急剧自我膨胀,人治特点被充分显露。 但改革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法制与民主则排斥那种人治的随意性。 随着现代化增加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频率,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改变,中心多元化让原有用来应付冲突的规则往往不能奏效,新规则的有效运转还有待磨合。 在人们内心,原有的信仰根基被动摇,人们的精神被置于一种“权威渴望症”的状态。②法治的公正性价值延伸到政治权力,权力公共性再生产成为多中心治理的核心。③在集体与个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个人的合法性正当利益不再被忽视,政府行为得到约束不再为所欲为,这一切都需要再建设政治文化, 让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认可得以持续,来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政治文化被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随着实践不断丰富, 公共性在政策体系中体现更加充分,只不过个体利益的合理诉求回归到人的现实性当中,作为政治民主现代化衡量标准的积极政治参与文化和理性政治参与的意义被当代主流政治文化所认可。新政治文化是对传统主流政治文化的扬弃而不是抛弃,权威供给正在不断加强。

  3.创新主流政治文化,建立政治文化凝聚机制

  先进的思想是科学行动的先导。恩格斯曾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因此,利益观念的整合和利益行为的有效调控将直接决定着社会中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和冲突的程度。 面对改革的迫切需要,对传统主流政治文化的扬弃和非主流文化的有效容纳,将会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寻求带来契机,新的合法性资源将有利于扩大新时期公民的政治认同。

  目前, 创新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还是需要正确理解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管如何创新,一定要坚持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 这需要不断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 结合政治实践的发展继承并与时俱进地推进它们,使它们在新条件下更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精神转换为自主性公民意识、 法治性治理精神和公正性社会价值。

  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写进宪法,这为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因为市场经济是培养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使公民实现从狭隘顺从心理向参与心理、从人治意识到法治意识等全方位嬗变。④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我们要改变传统文化中的对权势的依附和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克服臣民思想,树立自主、自立、自强的自主性、主体性公民意识。 经济相对独立性的事实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政治民主的发展,从而使臣属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转变为理性参与政治文化。

  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属性排斥自然经济的封闭和循旧的平均主义意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为之辩护,即要求把市场经济的契约价值移植到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对等原则、妥协原则和程序原则来抑制那种非理性、破坏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

  再次,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也使得我国的民主法制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契约经济要求我们必须规范国家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依法治国成为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只有合作范式的治理精神才能保障着社会的安定有序。

  最后,随着利益分化在分配领域的深入,人们对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完善的期望越来越高。 一些突发的事件往往被放大,在媒体和舆论的推动下,一些错误论调误导民众,甚至敌对意识形态的乘机渗透,让公正性社会价值饱受质疑。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公正性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是以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在保证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放任两级分化。 共享改革成果、共享幸福生活成为治理的关键,以确保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平等,形成公正性的政治共识。

 

TAG标签: 分化     文化建设     政治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