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的人生意蕴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   要: 《老子》思想对我国及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其中《道德经》中主张以水喻道, 提出了“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的理念, 从水之德中窥见处世之道。本文从“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角度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旨在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 道德经;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 处世哲学;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也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主要论述“道”与“德”之义。因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文本内涵较为深奥, 所以有着万经之王的美称, 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 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主题思想, 讲究复归自然的生命乐趣, 这与水的品格与特征有着众多共通之处, 所以老子则用水来喻道, 阐解为人处世的生命智慧。

  1、 老子以水喻道的处世哲学

  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 将“道”放在万物之前, 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道”不会干涉万物, 让其以自然状态发展, 可以说存于万物之外, 但是万物生生不息也是“道”之义的具体表现, 所以说道又是内化于万物之中。水作为生命万物之本源, 有着仁、义、善、勇、法等良好品行, 与老子所提出的“道”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 则是以水喻道, 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1]。首先, 水具有谦逊的品行。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 水会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处, 谦让且孕育万物。其次, 水具有顽强毅力的特性。水虽然柔弱, 却可“滴水穿石”。另外, 水具有不争的美德, 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 但是水却不图回报, 广泛施恩、造福众生。最后, 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 对应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 前进时毫无阻碍, 静止时平和安静, 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刚好印证了道教理念中所主张的复归自然[2]。这些都是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 可以规范人的行为, 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的人生意蕴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上善若水”, 是从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等几方面, 来阐述水的至善品行。所谓居善地, 是指水的谦逊, 做其他万物不愿意做之事;所谓心善渊, 是指水的大度, 海纳百川, 容纳万物;所谓与善仁, 是指水的无私, 淡泊明志, 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所谓言善信, 是指水的守信, 遵循自然规律, 汛期往往如期而至;所谓政善治, 是指水的公正, 保持客观, 维护万物之间的平衡;所谓事善能, 是指水的灵动, 在万物之间起到调和作用, 能够促使万物和谐共处;所谓动善时, 是指水的平和, 顺时而动、应时而至, 知道何时奔腾向前或者保持平静[3]。为人处世时, 只有从多个方面学习水的至善品行, 不论居处、心思、待人、为政、处事, 都可以保持一种心无杂念、复归自然的状态, 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负担, 才能达到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境界, 在顺其自然中实现循环往复, 进而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经》的深奥内涵, 感悟真正的“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自高处流下最终汇聚大海, 所过之处育万物却从不索取, 与世无争。作为万物之源, 任何生命的生长都需要水的恩惠, 而水却始终保持无心, 不争名逐利。同时, 水无特定形状, 完全由所接触的外界事物形状所决定, 遇到阻塞便停止、盛装起来可汇聚, 也是水“无争”的具体体现。并且水虽然柔弱, 但却有“滴水穿石”的自强不息精神, 可以说刚柔并济, 柔能包容万物, 刚能冲破险阻, 有着“天下莫柔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评价。而这也是为人处世应当懂得的道理和智慧, 不仅要像水一样平缓时利万物, 做到无私奉献、乐于施恩, 而且还需要以“不争”品行包容万物, 遇到阻碍时不气馁、不放弃, 能够顺时而动冲破阻碍。

  “处众人之所恶”, 则是指水顺势而下、流向地处的特性所体现出的谦卑态度[4]。任何人都想向上发展, 自然万物也不例外, 参天的树木、巍峨的高山等, 虽然是自然规律, 但都不愿处于下流之地。而水却甘于向下, 愿意处在万物皆厌恶的低下卑微之地。水始终保持着谦卑态度, 复归自然而无心, 所以既与世无争, 又不会抗议不公, 虽身处最卑微之地, 但是却做着高贵的奉献, 促进万物生长。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 主张为万物提供自由生长的空间, 以无心无欲顺其自然, 同样, 水也没有自己, 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心境, 都讲究复归自然, 符合道家理念。并且, 水“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从“处众人之所恶”角度来看, 可以说是水是无的, 存于外物之外, 而就“滋润生成万物”方面而言, 又可以说水是有的, 内化于万物之中, 进而才能以循环往复达到生生不息的境界。

  “几于道”是指水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行及高尚美德, 虽然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有着较多共通之处, 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道”, 仅仅是符合道的玄德,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 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早于万物, 万物皆由道而创生, 水也不例外, 虽然水始终以谦卑态度润泽万物, 不争名逐利, 阐释了道的本质, 但是水也是道所生, 并不是道, 而是“道”深奥内涵的具象化呈现, 所以不可完全将水等同于道[5]。另一方面, 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善的, 本身也有恶的一面, 也会对万物造成破坏或者灾难, 如常见的洪水, 便是水向世人所呈现出的恶的本性。由此可见, 水并非绝对完善, 并不符合“道”的完善性,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 也不可将水等同于道, 故此老子才在《道德经》中以“几于道”对水做出评价。

  上善者为而不争。老子以水喻道, 水润泽万物而视为“上善者”, 流向低下之处而谓之“不争者”。对于“不争者”的理解, 世人存在一定的偏见, 往往将“不争”等同于“无能”, 但是不争并不表示因柔弱而没有能力, 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品行, 是刚强意志内敛的表现。在《道德经》第78章中, 老子以水为例对此进行论证, 即“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6]。水可以说是世间最为柔弱的事物, 表现形态由盛装的器皿而定, 就好像没有任何脾气任人拿捏一样, 但是在力量方面天下间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过它, 即便是石头和钢铁等最为坚硬的东西, 也会被穿透、被腐蚀, 所以在攻克坚强东西方面不可比拟。

  同时, 《道德经》第8章内容说到“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为人处世只有学习水的良好品行, 做到与世无争才能没有怨尤, 解释了为何效仿水的“为而不争”。并且, 关于“无争”的理想结果, 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中也做出了概括, 即“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虽然“至善者”不刻意争强好胜, 但是全天下也没有人与其相争, 从辩证角度分析了“不争”所能达到的最为理想境界[7]。老子在倡导人们效仿水的“不争”良好品行时, 其目的是以最为自然状态而有所作为, 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动于衷, “不争”并不意味着毫无作为。这从第8章所提倡的“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七善不难看出。《道德经》结尾处老子写到“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老子将水所体现出的“不争”视为人的最为高尚的品行, 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才能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实现与“道”的合一。除此之外, 《道德经》所提到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知足”、“知止”等, 都是“不争”的具体体现, 这都是老子从水身上得到的启示, 同时也是对“道”本质内涵的具体阐解。

  古往今来, 自是者必败, 自矜者必亡, 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就个人而言, 更应宽厚待人, 与他人和谐融洽相处。只有做到无私无欲, 与世无争, 才能彰显出高贵品质, 不能出于求名图利的目的而做某些事, 这是老子《道德经》关于“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中所蕴含的生命智慧, 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够以“上善者”身份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

  3、 总结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 水利万物而避高趋下, 虽然对万物有着润泽的巨大恩惠, 但是却不求名利、不居功自傲, 默默奉献, 并且还愿意做万物不愿做之事, 甘于身处最卑微之地, 彰显出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谦逊品质。这是《道德经》中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 也是老子所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 只有像水一样处下不争, 保持一颗无私无欲之心, 为万物众生默默奉献, 才能成为一名拥有高尚平行的君子。

  参考文献:

  [1]张欣悦.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J].视听, 2015, (3) :191-192.
  [2]施亦丹.论上善若水的智慧——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J].青春岁月, 2016, (6) :395-395.
  [3]李良智.上善若水--读《道德经》有感之六[J].基础教育论坛, 2014, (15) :68-69.
  [4]高景瑶.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J].人间, 2015, (12) :8-9.
  [5]林明彦.论老子“上善若水”的内涵及现代意义[J].大学教育, 2015, (5) :87-88.
  [6]陈丽.上善若水的处事智慧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J].中国宗教, 2015, (2) :74-75.
  [7]张宇杰.“上善若水”——老子伦理思想浅析[J].品牌研究, 2014, (4) :67-68.

TAG标签: 道德经     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