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理想国》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巨大, 充分表征了柏拉图哲学思想和实践旨趣。在其中, 斯巴达城邦文化展现无遗, 成为了柏拉图建构理想国家的现实模板。因此, 理顺理想国和斯巴达城邦国家间的关系, 找到理想国中的斯巴达“影子”, 进而探究这种关系产生的逻辑机理, 成为理解《理想国》及柏拉图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关键一环。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斯巴达; 影子;
Abstract: Utopia is rich in content, profound in thought, and great in influence, which fully expressesPlato'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purpose. In this book the state culture of Sparta is given full ex-pression, which becomes the realistic template for Plato to construct an ideal state. Therefore, to thoroughly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topia and Plato's though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deal state and Spartan states, and then explore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this relation.
Keyword: Plato; Utopia; Sparta; shadow;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卷第十二章开篇这样写道:“要了解柏拉图, 其实, 要了解后来许多的哲学家, 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些斯巴达的事情。斯巴达对希腊思想起过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现实, 一方面是通过神话;而两者都是重要的。现实曾使斯巴达人在战争中打败了雅典, 神话则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学说以及后来无数作家的政治学说。”[1]131虽然神话的原意是指用原始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解释, 将虚构的成分和历史事实混淆在一起, 但笔者认为罗素在这里所说的斯巴达城邦不仅是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现实, 也是一个现实神话的城邦存在。诸多学者都曾指出“斯巴达成为柏拉图现实版‘理想国’的雏形”,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影子”的分析, 进而探究柏拉图理想国家与斯巴达城邦间的关系, 最后达到更为准确地解构斯巴达这个现实神话和把握柏拉图思想的目的。
一、柏拉图《理想国》和斯巴达城邦概述
在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斯巴达“影子”进行分析之前, 要对柏拉图理想国和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国家进行一定的介绍。柏拉图 (前427—前347) 不仅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 还是西方哲学中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20岁左右师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着作大部分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 优美的语言、严谨的论证、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他着作的一大特色。在希腊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因人诬告而被处以极刑的大背景下, 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失去了些许信心, 因而他立志要在理念中和实践上构建一个正义城邦国家, 这样《理想国》就应运而生。《理想国》一书主要包含柏拉图对建构一个正义城邦以及治理国家的思想。本书共有10卷, 虽以“理想”为核心定义和主题进行着述, 但在具体行文中, 对非正义和正义的评价才是柏拉图所关注的关键理念。他以苏格拉底和其他人对话的形式, 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不仅在理念上论述了他要构建怎样的一个正义城邦, 还在理论实践层面上论述了一些构建理想国家的具体做法。他不仅勾画了一幅可以对现实国家进行改造的理想蓝图, 而且3次奔赴西西里, 一心想将他勾画出来的蓝图付诸实践。但囿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局限, 他这样的思想根本无法付诸实践, 因此他后来在《法律篇》中对这一理想国家的方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因此, 无论是《理想国》还是《法律篇》都属于柏拉图关于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分析文本。
“公元前800年前后, 一支多利亚人在斯巴达定居下来, 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居住在这里的多利亚人称为斯巴达人。”[2]71“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科尼亚平原上, 三面环山, 南面靠着大海, 但是没有港口, 所以和外界的交通极其不便。斯巴达一词有‘散居之地’或‘播种地’的意思, 可知其土地适宜农耕。”[3]64斯巴达是古希腊仅次于雅典的第二大城邦。它的国家制度十分有特色, 以纪律的严酷、统治的独裁和军国主义而闻名。当然, 斯巴达城邦与其他城邦相比是一个特殊的城邦, 即一方面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城邦, 另一方面它比起其他的一些城邦来说更像是一个城邦。说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城邦, 是因为它没有城墙, 是由古老形式的村落聚集而成的。说它比起其他一些城邦更像是一个城邦, 是因为它独有的军营式社会生活以及军事化的教育制度, 而且政治规则具有稳定性, 这种制度的存在让人口稀疏的斯巴达拥有了希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同时成为维持稳定最长时间的城邦之一。作家蒙田曾说过:“有人说, 要找修辞学家、画家和音乐家, 得去希腊的其他城市, 如要找立法者、法官和将领, 那就得去斯巴达。”[4]这都说明了斯巴达城邦给哲学家和思想家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斯巴达政治“影子”表征
(一)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贵族议事会的“影子”
据说斯巴达的政治体制是由一位来自古代的立法者来库古制定的, 来库古根据阿波罗的神谕制定了一些政治制度。政治机构包括双王、贵族议事会、公民大会和监察官。所谓的双王制是指国王为两个人, 由两个不同的家族来世袭, 平常主理国家祭祀与办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打仗的时候一位国王需要离开城邦去带兵打仗, 另一位国王则留在斯巴达城邦中。贵族议事会成员先由各胞族推举, 然后再由公民大会通过, 公民大会以呼喊声的高低来确定人选, 呼喊声高的胜出。贵族议事会可以说是斯巴达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构成成员共30人, 分别由两个国王和其余28人 (年逾60岁的贵族) 组成。他们的任职是终身制, 假如有空缺的名额则需要从年龄超过60岁的贵族中进行补选。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先由贵族议事会的30位成员讨论决定, 而后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 (不过在这里的通过只是形式上的) 。年龄满了30岁的斯巴达城邦男子组成了公民大会, 但他们的权利仅仅是对一些提案进行表决, 无权对提案进行讨论, 也无权提出异议。监察官共由5人组成, 由国王和贵族来提名, 再由公民大会通过。监察官是一年一选, 年满30岁的公民都可以进行提名选举。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国王进行监督, 对其不法行为进行审理, 监察年轻人的体育锻炼以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但后来监察官的权力不断增大。而柏拉图所建构的理想国家中的长老会和斯巴达城邦的贵族议事会相似, 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国家中的统治集团由37位法律督察员、元老会和360名公民大会代表组成。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机构和成员。元老会的成员须先通过提名再经投票推选。而且元老会的成员不到50岁是不可以被任命的, 因为柏拉图认为年长者在制定制度时可以更加谨慎小心, 而且他们具有更多的经验。从这一点上看, 柏拉图理想国家的元老院成员人数同样是不多的, 而且年龄必须在50岁以上。通过上面对斯巴达城邦政治机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斯巴达的贵族议事会的成员除去两位国王之后仅有28人, 而且规定成员的年龄在60岁以上, 终身任职。在这一方面,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有斯巴达城邦的“影子”的。
(二)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等级划分的“影子”
通过《来库古传》中的记载可知, 来库古通过游历埃及学到了将士兵和其他人划分开来, 使商人、工匠和劳作的人各守其分, 并将其应用到斯巴达城邦建构中, 将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斯巴达人, 他们是城邦中的公民, 在城邦中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 最盛时约有9 000户。斯巴达人中的成年男性会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平等人公社”, 其中每个个体自称平等人。第二等级的是皮里阿西人 (“边民”) , 他们是被征服的边远地区的居民 (皮里阿西人不拥有斯巴达城邦里的公民权, 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的也从事工商业) 。第三等级的是希洛人 (黑劳士) , 属于斯巴达这个城邦里共有的农业奴隶。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在理想的社会中, 就像在一个好的灵魂中一样, 每一部分都要遵循正确的等级。”[5]23社会中的人被柏拉图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拥有理性和正义感的“贤人” (统治者) , 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负责对国家进行监护和处理政治事务 (人数比起另外两个阶级来说要少) 。第二等级是士兵 (护卫者) , 他们的职责是抵御敌人, 保护国家的安全。第三等级是劳动者 (普通人) , 他们是商人、医生和各类工匠等, 他们在国家中的责任是去供养前两种人。然而, 这种等级划分是和四主德联系起来的,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城邦具有四种道德, 即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在这3个等级中统治者具有智慧这种道德 (他们拥有的是国家管理的知识) , 勇敢善战是护卫者具有的道德, 节制是从事手工业、农业以及商业的普通人所具有的道德。这三个等级的人各自遵守他们固有的道德, 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即“每一部分都要遵循正确的等级”) , 使整个国家和谐一致, 不发生冲突, 这就构成了一个正义的城邦。所以说, 柏拉图认为, 一个稳定和谐正义的国家中每一种人都有自己的技艺, 遵从自己的道德, 各司其职。当然, 从斯巴达对城邦人的严格划分和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家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来看, 柏拉图构建的国家中等级的划分是有斯巴达的影子的。在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划分的等级具有相似性, 而是讨论他们都将国家的人划分了等级, 而且都规定了每个等级所具有的职责、所拥有的权利。所以在等级的划分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存在斯巴达等级划分的影子。
(三) 柏拉图“理想国”蓝图中斯巴达军事教育的“影子”
在斯巴达人的理念中:“凡是没有受过法定教育的人, 都不能成为公民集团的成员, 也不能获得国家的管制。”[6]12斯巴达的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 他们很小就开始接受这种教育, 让他们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训练, 到20岁时他们就进入军营生活, 一直要到60岁才结束。这种训练目的是使他们学会坚强、不怕痛苦, 同时学会服从纪律。在他们看来科学教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但是, 斯巴达人在文化方面 (音乐与诗歌) 同样是出色的, 他们的诗歌可以激发人的激情, 振奋精神, 唤起战士的热情。其风格古朴, 大部分都是赞扬为斯巴达献身的人, 同时用它来斥责贪生怕死之徒。他们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英勇善战和一心一意为了国家的战士。斯巴达教育的主要特征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不难看出, 在一个以军事战争为主体的城邦, 他们教育所处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次谈到教育是在第二卷 (个人国家教育) 中以怎样对护卫者进行教育展开的。在柏拉图所生活的时期, 他见证了雅典由于战争失败而经历了灾难, 认识到只是文化教育难以让一个城邦屹立不倒, 明白战争成败对一个城邦的重大作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形象的语言让格劳孔去反对“猪的城邦”, 引出战争的问题, 从而催生出护卫者阶层) 。柏拉图的教育分为两部分, 即体育和音乐。体育带有斯巴达军事教育的影子。斯巴达公民的生活或者训练绝大部分都与战争技艺有关, 甚至其生育和教育同样是围绕怎样可以打胜仗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这与《理想国》中第二等级的人专门进行战争技艺方面的学习具有一致性。可以很明确知道, 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国家中布满了斯巴达城邦教育的影子, 无论是对护国者的培养, 还是对男女的教育, 以至于对孩童的日常教育等各个方面, 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柏拉图的体育教育带有斯巴达集体主义的的色彩。可想而知, 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并不是空想。在《理想国》中, 对女性的教育也能够见出斯巴达的影子, 因为在斯巴达女性同样需要接受教育, 所以说柏拉图女性教育的思想是具有现实模板的。
三、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斯巴达经济“影子”表征
(一)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经济节俭的“影子”
为了除去城邦内部的一些贫富差距, 让人们拥有简朴的生活, 斯巴达来库古改革土地分配, 取消金银货币 (只可以使用铁币) , 建立了公餐制度 (每个公民都和其他成员在食堂一起进餐) , 甚至在相关的文献中记载, 他还规定每家用来做屋顶的木头都要用斧头来砍, 房门的木头要用锯子来锯。这种简朴的生活使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 所以“商人不把货船停泊在拉哥尼亚的港口;……金银匠、刻工、珠宝匠, 也不会插足在没有钱的国土”[7]56。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取得胜利后, 统帅莱山德运回了许多金银, 人们认为他把腐化之风带来了, 并且埋怨他的这种做法。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曾说过, 在斯巴达的城邦里不会让任何一位公民匮乏, 也不会让任何一位公民富有, 他们都过着一种简朴、节俭的生活。在经济生活中, 人们这种节俭的方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所表现。第三卷关于护卫者的经济配给制度中指出, 除了一些必需的东西之外, 护卫者不允许接触金银, 不能拥有私有财产, 同时柏拉图认为大家应该过着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 粮食应该由其他等级的人供应。柏拉图认为货币和经济的发达会造成城邦内部分裂, 而且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因为拥有的财富多, 一个军队也不会因为贫穷就打败仗。所以柏拉图同样提倡一种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这在他所提出的节制思想中有所体现。
(二) 柏拉图“理想国”蓝图中斯巴达经济保守主义的“影子”
斯巴达这个城邦带有一定的保守主义色彩, 斯巴达人不从事商业, 商业是由皮里阿斯人从事的, 商业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而且为了不让斯巴达人沾染上外邦人的风俗习惯, 来库古在立法时指出斯巴达人不可以随意住在外邦, 他还把许多其他城邦的人驱逐出了斯巴达, 因为他认为外邦的一些东西会破坏斯巴达的制度。而且斯巴达人所学习的诗歌也是要激励打仗的, 除此之外, 他们认为学习科学思想是无意义的事情。在一些文献中还记载着斯巴达曾禁止在里拉琴里中加入新的弦。在伯罗奔尼撒同盟大会上, 柯林斯代表也说:“你们善于保守事物的原状, 从来没有创造过新观念, 你们的行动常常在达到目的前就戛然而止了。”[8]262
在柏拉图所建构的理想国家的蓝图中, 认为故事应是好的, 不应该把一些例如偷盗、暴力的故事讲给儿童听。而且主张护卫者应该尽全力地对其进行守护, 不能让游戏、音乐乃至体育进行翻新。同时引用了戴蒙的话进行佐证:“若非国家根本大法有所变动, 音乐风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在《法律篇》中, 虽然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的相关东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但依旧存在保守主义的影子, 例如他警告人们不要对孩子的游戏进行翻新。
(三)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经济立国原则的“影子”
在斯巴达城邦国家中, 虽然强调经济节俭及经济保守主义, 但是并不能说明经济在城邦中的位置和地位不重要, 恰恰反证了斯巴达国家经济立国原则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斯巴达和《理想国》中多有体现。例如, 伯罗奔尼撒同盟就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形成的, 希腊人称这个同盟为“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斯巴达是一种贵族寡头制, 所以它在整个古希腊推行贵族制, 还支持一些贵族制的国家, 或者一个国家中的贵族派。而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提出理想的城邦并没有多少金银, 在战争中它可以通过劝说其中一个与自己结盟一起去进攻和掠取金银多的国家。假如和一个敌对国家发生了战争, 就可以去离间敌人的内部使敌国内部发生分离 (前提为所有的国家与理想国不相同, 它们国家的内部存在着贫穷和富有) , 不管这个国家的形态和发展怎样, 它们都将被分离成两个互相敌视的部分——贫与富。这样就可从敌人的内部寻找自己的盟友。又如, 要求斯巴达的士兵勇于冲锋陷阵、追上敌人、绝不退缩, 明确指出战士最大的特点就是勇敢、服从命令。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不但要善于作战, 而且一定要很勇敢”[5]23。再如, 柏拉图认为, 在孩子的教育中, 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守法精神。斯巴达人在战场上战死是荣誉, 母亲或者妻子送儿子或者丈夫去打仗的时候, 不会祝他平安返来, 而是为他准备一个盾牌。对他说:“要不就拿着, 要不就躺在上面。”当有人从战场上毫发无损地回来时, 他会被整个城邦的人看不起。柏拉图也提到, 卫国者奋力征战, 他们应该受到战友们的尊重, 然后再受到下一代人的敬重。但斯巴达城邦和理想国在城邦结盟、军事战争、孩子教育等方法上都充分地展示了其经济立国原则的目的。两者差别仅仅在于斯巴达城邦重视军事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贵族经济制, 而理想国的目的是维护经济平等而已。
四、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斯巴达社会“影子”表征
(一)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婚姻制度和优生思想的“影子”
斯巴达的婚姻是十分特别的, 规定男人在20岁时订婚, 30岁时结婚。而且, 能够生育出健康的后代才是他们婚姻的目的, 这样培养出的战士就会健壮。据文献记载, 斯巴达男性结婚后只有在晚上才可以回家与妻子相会, 只有等到有了孩子, 男子才可以在白天看清妻子的相貌。立法者来库古鼓励男性结婚, 认为在30岁结婚是最好的时期, 可以生育出健壮的孩子。斯巴达女性同样需要进行体育锻炼, 学习各种体育方面的技能, 目的不是打仗, 而是让她们拥有强健的身体。唯有母亲的身体强健, 才能生下健壮的战士, 忍受住分娩时的痛苦。斯巴达的孩子是通过选择来决定是否让他们继续存活下去, 孩子刚出生就用酒来为他们洗澡, 认为强健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健壮, 然而柔弱的孩子则会被抛弃。对于有些老夫少妻者, 男子可以把自己器重的青年介绍给自己的妻子, 会将他们生育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后代。再如, 如果一名受人敬仰的男性想要追求一位已婚的模范母亲, 只需征得那位妇女丈夫的同意, 他们便可结合生子。从以上种种的记载中, 可以看出婚姻带有制度性、产子拥有优生的色彩。柏拉图在男女婚配方面同样借助了斯巴达的做法, 他认为男女婚配应该通过抽签方式进行 (实际上是由统治者根据国家的需要而让其中一些男女到一起生活) , 这样就会生出好的公民。柏拉图认为女性生子年龄应该在20~40岁之间, 男性做父亲则应该在25~55岁之间。他们会安排最优秀的男性拥有最多的孩子, 如果生出的孩子是低劣的, 就会把他们放到一个神秘的地方, 并且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应该的。没有经过统治者批准结合就生的孩子是不被国家认可的。柏拉图甚至认为医疗术与司法术是用来帮助天赋健全的公民的;然而对于那些身体不健全的, 城邦就任其死去。因此,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带有斯巴达的影子。
(二)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孩子社会化思想的“影子”
斯巴达立法者来库古不将孩子看做是父亲的私有财产, 而是把他当做国家的公共财富。在普鲁塔克所写的《来库古传》中, 来库古认为儿童是公有的, 应该为集体抚育, 孩子应该被送到训练营里进行集体训练。柏拉图同样认为护卫者的后代归城邦公有、集体抚养, 孩子一出生就要从父母那里带走, 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也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 从而减少私有情感的过多存在。“和公民一样, 即使是管理层和管理层之间也连妇女儿童‘共有’, 这对国家而言也是大善之举。”[5]45当然, 柏拉图在孩子社会化问题上走得更为尖锐, 他不仅指出孩子应该社会化, 连孩子父母也应该社会化, 这就形成了其共产共妻的主张。这种为了实现彻底的公有竟然主张消灭家庭、消灭血缘亲情的做法, 其社会严苛性比斯巴达军事国家有过之而不及。
(三) 柏拉图《理想国》中斯巴达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子”
柏拉图所提倡的男女平等, 是与斯巴达相似的。斯巴达的女性并不像其他城邦一样整天被困在家中, 相对于这些城邦而言, 斯巴达城邦里的女性拥有一定程度上的男女平等。在斯巴达城邦里的女性要同男性一样从事体育锻炼, 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 而且会同男孩子一起赤身裸体进行锻炼。在《理想国》的第四卷和第五卷中直接有关于它的论述, 只是柏拉图对其范围进行了限制 (范围缩小到女性护卫者) 。在《理想国》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这样说:“那么, 你是否同意女人也应该有和男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就如我们在前面描述过的——共同受教育, 有共同的子女;她们和男人一道, 要像猎狗一样共同放哨, 共同狩猎。”[5]50苏格拉底还说:“为了培养更多的国家守卫者, 我们对子女的教育就没有理由再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方法了。”[5]193所以说, 在平等思想上两者具有一定相似性。
五、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斯巴达“影子”产生缘由
(一) 社会现实原因
首先, 在于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最敬重的老师, 他的思想给柏拉图很深的影响。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面临着危机的时期, 公民各不相谋, 政客们就借此机会摇唇鼓舌、结党营私, 这就会造成审判时的不公正, 而且国力日渐衰退。在得罪民主派的同时, 苏格拉底不听从寡头们的命令, 对他们暴力治理的方式很不满。所以当民主制复辟后, 苏格拉底就被民主派看为敌人, 被一些人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这两条罪名来控诉, 虽然他发表了申明, 但是最后还是被判了死罪。当时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他免于死罪, 但是他都放弃了 (他认为选择逃避死刑是与法律抵触的不正义行为) 。他在狱中依旧和其他人讨论哲学问题, 最后从容赴死, 这对当时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在“日喻”中从侧面对苏格拉底的死做了评论) 。在一个以言论自由着称的城邦却对苏格拉底判了死刑, 柏拉图因此对雅典的民主失去了信心。所以这时的他开始去斯巴达寻找自己正义城邦的影子, 接受了斯巴达对理想国家的影响。其次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失败。当时的社会状况使柏拉图接受了斯巴达的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主和以斯巴达城邦为主的两个同盟之间的战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 (柏拉图生活的城邦) 战败, 使原本就存在许多问题的雅典越来越衰败, 这时霸权均势开始发生变化, 希腊世界的霸主变为斯巴达。这场长达28年之久的战争, 让雅典的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的损坏、人口迅速减少, 同时雅典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和宗教信仰也受到了破坏。在这种社会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民主政体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使雅典陷入危机之中, 随后的僭主政治也没能给雅典带来转机。这时柏拉图对现实的不满使得他开始从战胜国斯巴达那里寻求构建自己理想国家的原型。
(二) 思想上的原因
首先在于受到纯粹哲学的教育。柏拉图受到的那些纯粹哲学的教育使得他接受了斯巴达的影响。柏拉图所受的这种教育的影响基本是来自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以巴门尼德的逻辑、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热情以及苏格拉底的哲学为起点, 创造了他哲学的核心理念论。这些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政治上的权威主义紧密联系着。例如,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接受很多的教育, 这当中数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数学的教育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然而这就突出了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对他的影响。这一个观点中蕴含着寡头政体。柏拉图还认为, 拥有闲暇的时间是获得智慧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一看法又带有贵族制的色彩。因此, 斯巴达的贵族寡头制就成为柏拉图借鉴的对象。其次在于理念论的等级秩序与斯巴达城邦制度的一致性。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内容, 它散见于各篇对话之中。柏拉图把一般的东西 (在善以外还有一种一般的道德, 灵魂看得到的东西) 称作理念 (柏拉图把理念划分为很多的等级, 其中最低一级的是具体事物理念, 最高级的就是“善”) , 而且认为只有善才是真实的存在, 它独立于事物和人们的认识之外, 从而组成一个客观的理念世界。柏拉图把世界一分为二:其中一个是肉眼能够看见的、由个别事物构成的, 即可感世界;一个是由理念构成的、不能够被人感到但是可以被人知道的, 即可知世界 (理念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理念世界是模型, 可感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 (即可感世界是可知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理念是最高等级, 其他“分有”和“模仿”的一级比一级低。而且在后来的《斐利布》篇中, 他把存在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无定 (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 , 第二类是有定 (有规定和定量) , 第三类是前两类的混合 (给没有限制的东西加以尺度或确定的量的限制) , 第四类是原因 (使混合得以产生的产生者) 。在后来这几类划分和理念世界的等级划分被实践为政治学中追求正义的几个等级 (智慧、勇敢、节制这三类是三个等级的人各自遵守的道德和担负的责任, 这会使整个国家和谐一致, 不发生冲突, 这就构成了一个正义的城邦) 。从理念论的等级秩序可以看出, 它和斯巴达的城邦制具有一致性。也可以说, 斯巴达城邦的3个等级与理念论的等级秩序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关系。所以, 这也是柏拉图偏向斯巴达, 并在斯巴达城邦中寻找自己理想国家的一个思想原因。以上的各种迹象表明, 斯巴达给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所以说, 无论当时的社会状况, 还是柏拉图的思想, 都使他偏向了斯巴达, 从斯巴达中构建自己的理想国家, 把斯巴达当作自己构筑理想国家的蓝本。
总之, 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家中存在着的斯巴达影子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确认, 柏拉图构筑出的理想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斯巴达为现实模板的。很多人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只是柏拉图的一个想象和幻想, 是不切实际的, 但斯巴达使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国家从遥不可及的云端坠入现实世界, 多了一些可实施性。时至今日, 柏拉图所构筑的理想国家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中的理想国家, 而仅仅是思想中的理想国家。但不可否认, 理顺理想国和斯巴达城邦国家间的关系, 找到理想国中的斯巴达“影子”, 进而探究这种关系产生的逻辑机理, 会成为理解《理想国》及柏拉图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 李约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许海山.古希腊简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3]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4]徐贲.斯巴达的教训[J].中国新闻周刊, 2013 (7) :94.
[5]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 译.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
[6]博伊德W, 金E.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 吴元训,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7]普鲁塔克.传记集·来库古传[M].席代岳, 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9.
[8]肖厚国.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