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源流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大道和生学"主张世界万物是由 "大道之和气"产生的,它是对史伯的 "和生"说、老子的 "道生"说和庄子的 "气生"说的传承与发展.史伯强调 "以他平他"之 "和"是 "生物"的根据,不仅在思想史上第一次准确界定了 "和"的概念,而且提出了 "和实生物"的重要观点.老子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说 "万物起源",并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原理纳入其中,精妙地揭示出 "道生"实为 "和生",从而将史伯 "和生"思想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庄子实现了 "和生"思想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他在老子 "道生"说的基础上提出 "气生"说,使 "道生"的原理具体化,又将 "气生"上升 "为纪",即普遍规律的高度,指出 "气生"的原理即在于阴阳平衡、阴阳调和.他提出的 "至德之世"实际上就是和谐社会、和生社会. "大道和生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实现心态和谐、世态和谐、生态和谐以及和平崛起,构建 "和谐社会"与 "和谐世界".

  关键词:大道和生学;史伯;老子;庄子

  大道和生学"简称 "和生学",它主张世界万物是由 "和"、 "和气"、 "大道之和气"产生的.这一哲学体系由史伯率先提出 "和生"说,老子继而提出 "道生"说,庄子发展为 "气生"说,我们发展为 "大道和生学".

  一、史伯开创 "和生"说

  史伯,西周末年人,其生卒年代均不详.他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太史,是史官和历官之长.周幽王姓姬,名宫湦.他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宣王的儿子,从公元前 781 年至前 771 年执政,时间很短,只有 11 年.周幽王八年,即公元前 774年,任郑桓公为掌管国家士地和人民以及教化的司徒.郑桓公也姓姬,名友.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周宣王封他为诸侯国郑国国君.郑桓公出任司徒后,就与史伯同朝共事.

  周幽王是一个昏君,以自我为中心,好坏不分,专搞 "去和而取同" (《国语·郑语》),一贯亲疏有别.公元前 771 年,被周幽王疏远的申侯联合西戎和缯国,一举消灭了西周,杀死了周幽王,同时也杀死了郑桓公.在西周灭亡前夕,社会危机四伏,由此引发了郑桓公与史伯对国是的讨论.

  史伯在与郑桓公的讨论中,以明智的政治家的身份清醒地预见周幽王的西周将要灭亡, "殆于必弊者也" (《国语·郑语》),并明确指出周幽王之所以亡国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他的腐朽昏聩,顽固坚持 "去和而取同"的错误原则,专用奸臣与小人,而不按 "去同而取和"的正确原则,去依靠忠臣和君子.这就是着名的 "和同之辨". "和同之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孔子所说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的名言,就是源于史伯,并发展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史伯还把政治上的 "去同而取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提出了 "和生"的新理念.他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实",确实,的确.这是说, "和"确实是可以产生万物的,而 "同"则不可以.为什么 "和"能产生万物而 "同"就不能呢?史伯回答说: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裨":增益.这是说,如果多元的东西,即他与他,在动态中达到平衡时,就会形成和谐状态,因而就能产生新事物、产生万物.如果同样的两种东西相加,就只能是重复旧事物,是不会产生新事物的.

  "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个论据的内涵极其丰富:第一,具有多元性,他、他代表不同事物;第二,具有平衡性,他与他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第三,具有和谐性,平衡了也就和谐了;第四,具有生物性,和能生物.所以,这个论据是非常有力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即男女相爱结为夫妇就能生出子女.男和女,即两个他.相爱结婚,即形成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生出子女,即新生儿、新事物.这就是所谓的 "以他平他谓之和", "和实生物".而孤男寡女,只有一个他或者她,是生不出孩子的.再多的单身男性或者单身女性,还是生不出新生儿.这就是所谓的 "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个新论据,实际上也就是对什么是 "和"所下的一个新定义.我国的和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始自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的的 "万国和" (《史记·五帝本纪》).但是直到史伯的 2000 多年间尚无人对和下过定义,史伯所下的和的定义,我们认为实是我国和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定义.史伯早于老子和孔子,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他们的先驱,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开始的时间提前了约三百年.

  二、老子建立 "和生"说

  老子在回答万物起源的形而上的问题时,明确提出了 "道生"说.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万物起源"的问题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和理解的问题.而老子的 "道生"说却深入浅出,直接采用了人人都能明白的简便加法,令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这就是老子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七十章》)的大智慧.

  但是,我们认为老子的 "道生"说,还有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一章》)的一面,这就是他接着说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之前,已经有用阴阳来解释具体事物与现象成因的传统.如,伯阳父于公元前 780 年用阴阳只解释地震成因;叔兴于公元前 644 年用阴阳只解释小鸟退飞现象;等等.而老子则将这一传统之说推广到万物结构与生成的形而上的高度,并深刻揭示出阴阳二气在互动中达到和谐状态.

  我们发现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所说的两句话是有内在联系的. "道生一"的 "一"指 "元气";"道生二"的 "二"指 "阴阳二气"; "道生三"的"三"指 "和气"; "和气"生 "万物".将老子"道生万物"的密码解密就是: "道"先生成了含有阴阳二气但尚未分化的单一的混沌的 "元气",进而 "元气"分化为 "阴阳二气",再通过阴阳二气发生互动,即 "冲气",最后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了 "和气".由此新事物不断产生,生生不息.关于 "道生"说,我们应跟着老子的思路前行,从第一句到第二句,而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句,那只是普及的层面,是不够的,还应深入到提高的层面.一旦我们打通老子的这两句话就会发现,所谓的 "道生"说,其实又是 "和生"说.联系史伯的 "和生"说我们认为,史伯的 "和生"说影响了老子的"道生"说;老子的 "道生"说传承了史伯的 "和生"说.这样,我们就打通了史伯和老子.

  但是,老子又并非只是传承史伯而已,而是对史伯的思想有大力弘扬与巨大发展.他把史伯的"和生"的 "和"气化了,变成了 "和气",万物是由 "和气生"的,正如谚语所说: "和气生财".同时他揭示了 "和气"之所出,是由 "阴阳二气"互动达到平衡的结果,更揭示出 "阴阳二气"源于"道".可见,老子把自己的 "道生"说与史伯的"和生"说融为一体,以史伯的 "和生"说充实了自己的 "道生"说,并把史伯的 "和生"说提升为自己的 "道生"说.所以,我们认为 "和生"说由史伯创立,老子建立.

  三、庄子发展 "和生"说庄子对老子 "道生"说

  与史伯 "和生"说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很多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1.庄子将老子的 "一气"说传承并发展为 "通天下一气耳"的 "气生"说.

  上文说到老子 "道生一"的 "一"指 "元气";"道生二"的 "二"指 "阴阳二气"; "道生三"的"三"指 "和气"; "和气"生 "万物".也就是"道"先通过 "元气",再通过 "阴阳二气"的 "冲气"产生 "和气",进而产生万物.庄子将老子的"一气"说传承并发展为 "通天下一气耳".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意思是,人、生、死、神奇、臭腐,万物死生变化都是 "一气"聚散的结果.当然这 "一气"含阴阳二气,这 "一气"归根到底也是道生的,但庄子之说凸显了 "气"在 "道"及其"阴阳二气"化生万物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所以,可以称之为 "气生"说.

  2.庄子把老子的 "道生"、史伯的 "和生"和自己的 "气生"提升到 "为纪",即普遍规律的高度.

  庄子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庄子·田子方》)庄子的这句话既来源于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又源于老子所说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所谓的 "两者",指的就是"阴阳二气".他说阴气出自天,很冷;阳气出自地,很热.一般都说,阴气出自地,阳气出自天,庄子之所以反过来说,从现象上看,代表阳气的太阳是从大地冉冉升起的,代表阴气的雨雪是从天空纷纷落下的.而庄子之本意则更在于表明阴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二者是可以互生和转化的.庄子所谓的 "交通",指的就是阴阳二气的互动、 "相冲".当阴阳二气互动、相冲达到 "和",形成 "和气"时就会生物.所以,庄子的 "气生"说,和老子的 "道生"说一样,归根结底还是 "和生"说.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庄子紧接着上一句话,又说: "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庄子·田子方》)"或",有的,有的人,有的东西,这里用以指代前句的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纪":法度,准则,纲纪,规律.这是说: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是不见其形的规律. "和生", "道生",在庄子之前虽赋予极大的普适性,但尚未提高到至少尚未如此明确提高到 "规律"的层面,而将 "和生"、"道生"、 "气生"上升为 "规律"的第一人就是庄子.这正是庄子独特的巨大贡献.既然 "和生"、"道生"、 "气生"是 "规律",那么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而必须遵循.

  3.庄子又以阴阳为最大的气: "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庄子说: "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庄子·则阳》)阴阳相应,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阴阳的这些变化,使世代长传,万物生生不息.

  按照 《庄子》的记载,孔子求道于老子说:"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见了老子后说: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庄子·天运》)孔子高度评价老子像龙,静止时蜷合而为整条龙,舞动时则鳞甲闪烁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他腾云驾雾,吸取天地间阴阳二气来保养自己.庄子认为圣人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庄子·刻意》)."德",行. "同波",合流.意思是圣人无论是动还是静,都与阴阳相一致.

  4.庄子强调 "阴阳平衡"与 "阴阳和谐"的重要性.

  庄子从正反两方面一再强调 "道生"、 "和生"与 "气生"的核心---阴阳平衡的问题.他认为,阴阳应该平衡,而不应该失衡,阴盛阳衰或者阳盛阴衰,都是一偏. "太冲莫胜." (《庄子·应帝王》) "太冲":指阴阳二气互冲而调和. "莫胜":指阴阳二气不要偏胜.庄子又说: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 (《庄子·知北游》)他主张对于阴阳无所偏颇,应予以调和.因为阴阳和则可生物,而阴阳不和则不能生物.

  阴阳失衡、失和,一定会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庄子寓言中的子舆生了病,而且病得很重:"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 (《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腰弯背驼,五脏血管向上,面颊隐藏在肚脐下,肩膀高过头顶,颈椎向上.造成如此严重残疾的原因是 "阴阳之气有沴". "沴":凌乱,阴阳二气错乱不调所致.庄子深深体会到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庄子·大宗师》). "不翅":何止,即阴阳对于人无异于父母.他说: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庄子·在宥》) "毗":偏.人过于欢乐,就偏于阳气,阳气过旺;过于愤怒,就偏于阴气,阴气过盛.阴阳二气各有所偏,四季不顺,寒暑不调,岂不反而伤害到人体么!阴阳不和同样影响万物生长.他说: "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 (《庄子·渔父》)阴阳不调和,寒暑不顺时,会伤害众物. "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庄子·在宥》)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天气不适宜,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和,四季不顺序.所以他希望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庄子还说: "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纟亥,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庄子·外物》) "纟亥":通骇,动乱.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有雷有霆,雨中有闪电,雷电焚烧大槐树.这些都是阴阳错乱造成的自然界的错乱,同时也造成人心的错乱,心神过分忧伤,不是陷于阴就是陷于阳,这是无法逃避的.

  5.庄子还以和为德,以和为标准,提倡 "人和"与 "天和".

  庄子以和为德: "夫德,和也." (《庄子·缮性》)德就是和;以和为准则: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庄子·山木》) "量":量度,引申为标准.上下进退,皆以和为标准.

  庄子提倡 "人和"、 "人乐"与 "天和"、 "天乐":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天道》)什么是 "天地之德者"的 "德"呢?有解为 "常德",有解为 "无为",我们解为 "和德".明白天地之和德为最根本的,便是与天 (地)和谐相生;用天地之和德来调和社会,便是与人们和谐相生.与人们和谐相生,就可称为人乐;与天(地)和谐相生,就可称为天 (地)乐.

  6.庄子的理想社会 "至德之世",实是 "和谐社会"、 "和生社会".

  庄子的理想社会,是 "至德之世". "至德之世"的状态是: "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马蹄》)在 "至德之世"里,万物众生,比邻而居,亲密无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根本不存在,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然界生机盎然,禽兽众多,草木茂盛.人与禽兽为友,可以随意牵引着禽兽到处游玩,也可以任意攀爬鸟窠窥看鸟儿,真正实现了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 《西铭》)的伟大理想.

  庄子认为 "至德之世"在远古之时就曾有过很多: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庄子·胠筐》)这也是老子的理想社会(《老子·八十章》).

  无论是远古传说中的理想社会还是老子的 "小国寡民"和庄子的 "至德之世",都是 "和谐社会",也就是 "和生社会"、 "大道和生社会".史伯、老子、庄子的 "和生"说,与当今所谓的 "和谐共生"、 "合作双嬴"以及 "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是相通的. "大道和生学"是对由史伯创立,老子建立,庄子发展的 "和生"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实现 "心态和谐"、 "世态和谐"、 "生态和谐"、 "和平崛起"、构建 "和谐社会"与 "和谐世界"

 

TAG标签: 大道和生学     大道     理论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