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论文第五篇
题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其哲学思想体系探讨
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其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出现了知行分离等状态,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定的价值契合,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
(一) “知”
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知”应该包括二层含义:“良知”、“行之始之知”和“行之后之知”。第一,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 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孟子认为人的良知良能天生就存在, 不必向外求索。王阳明根据孟子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良知”学说。王阳明曰:“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 见儒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他所说得“知”是“心的本体”, 也就是“良知”也就是在我们心中的理, 世间的道理我们不必向外求索, 而需向内求取。第二, “行之始之知”中的“知”是“良知”的一种原初状态, 也是人们做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如“见父知孝”、“见长知敬”。“行之后之知”,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个人比较孝顺, 尊敬长者, 那么之前他必定有过这样的行为, 我们才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这个“知”来源于行, 又融合于行。
(二) “行”
“行”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种:个人主体意识和情绪, 即“一念发动处, 便是行了”。如“喜欢美色 (好好色) 、讨厌恶臭 (恶恶臭) 。看到美色, 是“知”, 喜欢上美色, 是“行”;闻到恶臭, 是“知”, 讨厌恶臭, 是“行”。”“而王阳明所言的“行”是主观领域的“行”, 不以见之客观为依据, 这种意念作为道德实践的开端, 不仅仅是作为践行“知”的一种手段, 而是作为探求“真知”的必要方式。”马克思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实也就是强调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去知道实践。只有“真知”才会得到“真行”。第二种:主体的实践活动, 但是“王阳明的‘行’字还不等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他所讲的“行”融入了良知的成分, 是一种笃行, 是对道德的一种践行。
(三) “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知”与“行”应该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确精察处即是知”也就是说“知”与“行”是一个整体, 不能把它们分开。王阳明的弟子徐爱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 兄当弟者, 却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他的回答是“此己被私欲隔断, 不是知行的本体了”从王阳明的回答可以看到他主张“知行本体”是一种客观的关系。他认为“知”与“行”在观念上有着不同的层次, 在内容上是一种包含关系。“王阳明认为“知”可被理解为“行”的一定程度上的“前形态”, 从而“知”也就自然进入“行”的概念。同样的, “行”也可被理解为“知”的一定程度上的“后形态”, 从而进入“知”的概念。”“知行合一”的前提是你的良知必须是光明, 必须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它不能发挥作用,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是瞎子, 看到美女也不会喜欢她;你是鼻炎患者, 拼命的嗅狗屎, 也不会厌恶它的味道。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从反面印证“知和行”的关系, 美女的影象没有印入你的眼中, 狗屎的味道进入你的鼻子, 你的鼻子失去了功能。没有“知”, 就不可能有“行”。只有真知才会有真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和践行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 当前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一方面:同学们认为这些课太过于无聊、枯燥, 全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就行了。有些同学即使在课程上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很少站在所学知识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很少将自己的所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比较匮乏。由于一些现实原因,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或者平台比较少, 即使有也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们没有一些专门的平台去践行所学理论, 出现“知行脱节”的现状。
(二)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悖
集体主义作为我国的一个主流的价值导向, 它的主要原则: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服务于集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普遍比较高, 也都知道集体主义这个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没有去践行集体主义原则。一项关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调查显示, 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应该根据自己情况去做决定而不是直接去服从集体利益占43.5%。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在谈到当下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的一些大学, 包括北京大学, 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 懂得配合, 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 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理群教授的话应该揭示了我国大学的一个普遍现象, 虽然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给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但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很多大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去处理两者的关系。导致理论与实践相混乱。
(三) 大学生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积极的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当前的一些政策方针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他们对这些政治理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 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这些理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识”群体, 他们理应对一些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出自己的理解, 并运用于实践, 才能发生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存在缺失,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调查报告中可见一斑。“认为共产主义“纯粹是空想”的有10.76%之多, 有48.25%的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可能会实现”, 另有6.33%的学生选择没有想过共产主义社会会不会实现的问题, 仅仅34.39%的学生选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总开关”、“精神上的钙”、“革命理想高于天”等词句, 阐述加强信仰教育, 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共产主义信仰是我国的政治灵魂, 只有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在新时代扬帆起航。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 人人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良知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即使受到后天环境中污秽东西的侵染, 但是仍具备修复到本性的能力。他把良知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正如他所说:“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反应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说, 教师作为一种主体在影响着学生, 那么, 学生作为一种主体也在影响着教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同样, 王阳明也充分的强调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 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当时的社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目前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大多数采取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效果不佳, 学生的知行脱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理论与实践并重, 促进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他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修身养性和简单的理论学习。而更应该将其付诸于实践, 在实践中使理论得到深化和升华。他之所以认为佛学是“枯禅”, 是因为他认为佛学缺少实践的环节。他的这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但是这个过程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在意识形态改造中的重要性。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即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独的思想改造, 应该包含对教育对象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 必须要涵盖各个方面, 特别是帮助教育对象建立现实关怀, 培养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立足于实践, 为实践服务。因此, 学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建立实践教育实践平台, 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 加强师德建设, 重视言传身教
学者狄百瑞曾这样评价王阳明:他最大的天才是作为一名教师, 胜于作为一名哲学家、官员。王阳明在军务和疾病的双重压迫下, 他仍然潜心于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他的这种职业道德精神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师范”的作用。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把自己简单的认为是一个知识传播者那么简单, 更应该是一名言传身教的指路人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典范性、示范性, 其影响是广泛的,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又具有适用的针对性,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所担责任更重。”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的率先示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去感染受教育者。具体来说:第一, 不断加强和更新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只有自己的观念正确才能更好的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第二, 教育者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加强知识储备, 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 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的师德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 对其进行监督和发展。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学习、锻炼、改造, 进而去影响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学生的影响, 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战国]孟轲.孟子[M].王常则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2][3][4][6][7]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5]邹贵波.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贵州:贵州大学, 2016.
[8][9][明]王阳明.传习录[M].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10]邹恩悦.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016.
[11][12]刘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研巧[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杜, 2008.
[13]单胜男.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大学, 2017.
范文一: 知行合一论文(名师推荐6篇)
范文二: 大数据背景下“知行合一”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演变历程
范文三: “知行合一”思想的正确认识
范文四: 新时代的理想信念 理性认知知行合一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范文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其哲学思想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