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论文第四篇
题目:新时代的理想信念 理性认知知行合一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实现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必然要形成一个动员、激发和维持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和环节的动力系统。作为这个动力系统基础的内生动力, 对实现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新时代实现理想信念, 应通过激发自我意识动力, 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应满足需求动力, 提升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应增强主体性能动力, 促进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坚信坚守;应培育精神物化动力, 实现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自觉践行。
关键词:理想信念; 内生动力; 新时代;
A Study of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uniting knowledge with action in a new era
Xu Rui-jiao Shi Xiang-jun
Abstract:
Since the 18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cored by Xi Jin-pi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ls and faith. The accomplishment of ideals and faith in a new era is a process in which multiple entities, factors and segments are mutually connected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process shall necessarily develop a system of driving forces to motivate, encourage and sustain those entities, factors and segments involved. As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the basis of this dynamical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mpose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accomplishment of ideals and faith. The task involves stimulating inner motivations and deepening rational comprehension of ideals and faith in a new era; we shall meet the needs of demand motivation, updating the affectional recognition of ideals and faith in a new era; we shall intensify individual mobility, promoting the adherence to ideals and faith in a new era; we shall also cultivate materialized spiritual mobility, bringing about conscious practice of ideals and conviction in a new era.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 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 运用“精神上的‘钙’”“压舱石”等经典之喻, 把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到了“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和“对党忠诚”的关键所在的高度。同时, 根据我国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中央总结出“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 赋予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新的时代内涵, 形成以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为核心, 内容丰富、认识科学、意蕴深远的新时代理想信念。然而,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出现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理想信念缺失与动摇、理想信念的认知与践行不一等现象, 如何激发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 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真信真用、自觉践行, 成为坚定新时代理想信念必须回答的深层次问题。而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实现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必然要形成一个动员、激发和维持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和环节的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由以社会物质环境为核心的外在动力和以践行主体为核心的内生动力共同构成。因此, 研究作为这个动力系统基础的内生动力, 即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 对实现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激发自我意识动力, 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自我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个人将改造自我、自身与社会、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 是反思自我思想和行为的自我再造过程, 是一个从“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社会化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 个体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目的性与自觉性, 个人理想信念的产生与践行才成为可能。同时, 自我意识中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两者间的矛盾关系是个人不断深化认知, 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内在力量。“现实自我”通过自我意识活动的不断调整与发展, 向“理想自我”愈加接近, “理想自我”则不断引导与规范“现实自我”的思想和行为, 逐步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暂时统一。而这种统一势必会不断引发两者间新的矛盾, 由此形成的矛盾运动也就成为个人有目的的认识活动的推动力, 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来实现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因为自我意识动力能够推动认识的深化, 才使个人自觉地接受将新时代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成为可能, 使其主动选择为新时代理想信念砥砺奋进成为可能。
新时代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理想, 是“理想自我”的最高境界, “现实自我”需要通过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激发自我意识动力, 不断追求最高层次的“理想自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们的自我意识与其存在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对此岸世界的过分关注, 不可避免地导致“现实自我”的功利化倾向。一部分人将理想信念完全等同于对社会生活的物质追求、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以及自我发展的奋斗目标, 却没有认识到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致使日渐平庸的“现实自我”与崇高的新时代理想信念背道而驰。加之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被教条化、政治化、形式化, 致使人们往往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或政治信仰体系, 认为其与自身利益不甚相关, 故而没有甚至不愿去深入了解。这些都造成了许多人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认识停滞在意识浅表, 从而产生了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割裂来看的错误认知。激发自我意识动力就是逐步降低人们认识活动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不断增强其自觉性和目的性的过程, 能够通过深化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使由经济利益产生的自发意识上升到政治的自觉意识。因此, 要实现新时代的伟大理想信念, 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始终将激发自我意识动力, 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放在重要位置, 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新时代理想信念是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的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知与行的统一。
科学的本质是理性求知, 科学理想信念的产生也应建立在理性认知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是实现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激发自我意识动力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教育人。个体的自我意识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现实问题、非理性的价值质疑、情绪化的感性困扰等因素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形成反映个人经济利益的自发意识, 却难以形成反映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觉意识。而科学理论无疑是自我意识动力的指导思想,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使思想明确才会令行动自觉。
一方面, 以科学的理论教育人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讲。马克思主义者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发展等问题, 这绝非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学术理论, 而是与时俱进的为人民立言并通过现象去揭示本质, 通过过程探求规律 (或者说是用本质说明现象、用规律阐释过程) , 为人们提供现世智慧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要讲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 以物背后被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辩证思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阐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要讲清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实践内容和奋斗目标, 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必然实现的人类社会的最高级形式。通过深入的理论教育, 不断激发自我意识动力, 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令人们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另外, 以科学理论教育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教育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 在发展中总结经验使之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教育人, 是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理性认知的重要基础。要使人们通过学习, 清楚地认识到国情、世情、党情,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激发人们的爱国自觉, 唤醒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的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 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 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1]习近平还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确立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 这里的初心即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信念, 更充分说明了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个人理想信念的实现要以新时代理想信念为基础, 而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实现则以保障个人理想信念为前提。
二、满足需求动力, 提升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
人与其他一切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对其生存、享受、发展等物质与精神条件的广泛需要。“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 [2](p.237)广泛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发展内涵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会通过人脑反应转化为动机, 使人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然而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不可能总处于一种平衡的发展态势, 一方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形成新的需要, 从而不断产生被满足的需要, 也正是由于需要的被满足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人们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使人们具有了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p.286)因此, 要提升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 就要不断满足需求动力, 对于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要两手抓, 促使个人对新时代理想信念产生积极、自觉、自发的肯定与向往,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情感作为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需要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当他人或群体的态度立场、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符合个体自身需要时, 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情绪即情感认同。因而, 提升践行主体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情感认同, 就是要不断满足个体需求, 激发需求动力, 使全体社会成员对新时代理想信念形成一种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在接受新时代理想信念时有积极情感因素介入时, 不仅会使其产生除理性认同外的心理、情感上的认同, 亦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我实现为路径, 在追求这种情绪体验的过程中持续将新时代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 进而达到以实现新时代理想信念为己任,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崇高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确立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表明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并产生了新的需求。从提升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的角度看, 个体只有在基础层面对美好生活的适存需求、对理想人格和理想人际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后, 才会产生对诸如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探求等精神完善的需求。因而, 要使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产生深刻的情感认同, 就必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满足需求动力, 提升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 就是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着力解决生产过剩以及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供给短缺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 始终坚持将服务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资源、更满意稳定的工作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条件、更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要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为人民权利提供根本制度保障。邓小平曾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改变而改变。”[4](p.146)三是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出发点,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时调整,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理念, 使经济的良性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另外, 满足需求动力, 提升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 还应当注重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人们进行激励,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进而使其对新时代理想信念产生情感向往, 形成情感依托。激励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对满足需求动力, 提升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有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增进物质激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 及满足其个人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共产主义绝不是平均主义, 而是将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贡献紧密联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当然, 满足需求动力还要重视精神激励。在进行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 不仅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方针政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更要善于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和不断引领民族复兴的现实激励人。在精神激励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挥理想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有效的激励手段, 满足人们各个层面的精神需求。
三、增强主体性能动力, 促进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坚信坚守
马克思主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 指出人是实践主体, 自然是实践客体。但同时, 马克思主义也强调, 人并不总是处于主体地位, 必须通过自觉活动发挥主体能动的积极作用, 取得对客体的支配地位, 人才能成为主体。研究人的主体性就是要重视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 即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主体的选择性及主体的创造性。[5](p.99)主体性能动力的产生正是这三者合力的作用, 其中自觉性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志自觉自愿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性是指个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 根据主观喜好与接受图示, 对各种社会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创造性则指主体创造条件、改变客观环境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新时代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观, 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 更为个体和社会群体提供了整体层面对价值觉悟的尊重与引导, 其实现需要通过人的主体性能动力的发挥, 使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新时代理想信念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超越性价值追求, 让“道”真正“存乎于人”。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网络信息的膨胀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当前, 中国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个体化等特征, 而与此伴生的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 这使诸多人陷入了“信什么”“是否该信”“怎样信”的信任困惑。同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使一部分人心理失衡, 价值选择与价值行为产生分歧, 甚至出现否定自我却不愿改变自我的懈怠状态, 从而对新时代理想信念产生了质疑。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6](p.34)因此, 在研究怎样使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时,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下, 实现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坚信、坚守的问题。促进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就是要通过发挥主体性能动力, 在“知”与“行”之间架起“信”的桥梁, 使人们自觉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并对其实现报以坚定不移的信任与持之以恒的坚守。
要使新时代理想信念植根于人们的思想, 其实现的方式也必将是延展于思想本身的。因此, 增强主体性能动力, 促进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坚信坚守, 应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斗争, 用科学、先进的思想克服错误、落后的思想, 使人们在多元价值观的博弈中坚信社会主义终将胜利, 在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新时代理想信念。
从增强主体性能动力促进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坚信坚守的角度来说,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要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 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 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 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7](p.390)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可以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 资本主义社会虽创造了较为富足的物质财富, 但同时也存在着物欲横流、贫富分化、种族冲突等社会危机, 尤其是对于人的异化和两极分化这两大对抗性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无力解决。信息技术革命虽然延长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 一些西方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改良延缓了其衰亡的过程, 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弊端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其终将走向灭亡的规律依然未变。同时也要通过比较看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其理论、制度优势已然凸显;要看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我国人民从一个贫瘠落后的旧社会走进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时代, 也必将有能力带领中华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紧密的现实中互利共赢,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 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使人们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生命力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此外, 要坚决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使人们形成明确坚定的价值选择。要以极大的勇气和底气, 坚决反击和批判各种非马克思和反马克思意识形态, 遏制各种歪曲党史国史的负面信息和舆论的蔓延, 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权, 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第三, 要鼓励人们通过思想交锋, 激发创造创新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8](p.279)
四、培育精神物化动力, 实现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自觉践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 精神不仅是物质的反映, 精神转化为物质亦是精神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同时,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p.9)理论是思想精神的精髓, 马克思强调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能够变成物质力量, 即明确指出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甚至创造出新的物质。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必经阶段即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也就是说, 精神力量必须先转化为实践的物质力量, 才能够进一步转化为实践的物质成果。因此,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实践化过程, 也就必然成为践行主体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理想信念虽然是一种精神活动, 但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要求, 其真理性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确证, 其实现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培育精神物化动力, 解决好将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践行主体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
新时代理想信念作为个人的一种情感精神寄托, 更是关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社会凝聚力的源泉, 实现个体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 是为了最终能形成社会合力, 将新时代理想信念变为现实。这就需要“将个人的、群体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社会的精神力量, 将社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社会的物质力量, 自觉影响和促进社会合力的形成,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社会合力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相互张力所形成的综合的社会力量”。[10](p.111)因此,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 也必须通过个体的自觉践行来实现。但在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环境与客观物质条件的局限, 如教育资源不平等、就业难、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以及少数媒体错误的舆论导向, 人们理想的初衷与现实的行为陷入相互矛盾之中, 到底是坚守理想还是适应社会的行为困惑, 往往成为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而不行”的重要原因。故而, 要使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地奋斗, 就需要培育精神物化动力。
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的发挥, 离不开外生动力的促进, 精神物化动力作为精神外化为物质的中介力量尤其如此。培育精神物化动力, 实现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自觉践行, 一方面, 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蕴含着对现实目标的追求, 更为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践行主体提供行为准则、价值标准并指明了实现途径。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就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重视探寻科学的实现路径与长效机制。诚然,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地生根, 应当注重顶层设计, 完善机制体制,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与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力, 但同时也要注重通过思想宣传、理论教育、实践引导等方式方法激发底层驱动力, 让人们以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的身份清楚地体悟和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这种上下协同推进的方式,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引领社会思潮, 汇聚个人理性信念,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提供坚实群众基础的兴国强国之魂。
另一方面, 要以更大的智慧及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因此,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培育精神物化动力, 实现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 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民生领域以及党的建设等改革重要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掌控经济体制改革的节奏与秩序,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立足点,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全面从严治党, 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面深化改革, 为个体践行新时代理想信念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0]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范文一: 知行合一论文(名师推荐6篇
范文二: 大数据背景下“知行合一”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演变历程
范文三: “知行合一”思想的正确认识
范文四: 新时代的理想信念 理性认知知行合一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范文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其哲学思想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