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知行合一论文(名师推荐6篇)

发布时间:2019-09-29

  知行合一论文第一篇(1)

  题目:知行合一: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

  摘 要:培育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 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 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第一要义。我们要通过强化大学生公益认知和公益实践, 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关键词:知行合一; 公益精神; 大学生;

  公益精神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

  公益与个人私利、团体小利相对应, 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共利益的共同追求。公益行为, 就是人们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 为公共利益付出无偿劳动或个人财产的行为。公益精神是人们在公益行动当中, 所展现出来的信念追求、价值取向、品格品质等精神风貌或精神特质, 体现的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奉献、慈善”的精神升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加快,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失衡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 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其秉承着超越私利的利他精神, 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帮助弱势群体将大学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播到社会, 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彰显大学生的社会公益行动与公益精神, 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公益精神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理性诉求, 如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爱心支教、环境保护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中, 千千万万名来自不同城市的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精神, 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志愿公益的伟大力量。大学生们通过公益实践, 能够直接深入到社区、农村、厂矿、城市, 真正了解社情民意, 认清国情世情, 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获得来自社会的知识, 增进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情感。许多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公益实践, 不仅看到了国家的进步与强大, 看到了我们近年来取得的发展奇迹, 而且也深刻感受到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从而要求自己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大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公益实践, 获得了触及灵魂般的思想洗礼, 基于此去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人生定位与理想追求, 增强社会责任感, 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 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们不要坐谈道德, 而应该坚持知行合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道德哲学和处世之学。《左传》中最早提出“知”“行”的辩证关系, 《左传·昭公十年》中有言:“非知之实难, 将在行之”, 意思是懂得道理算不上难事, 难在实行。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知”是指人们对于道德的认知, 而“行”是指人们对于道德的实践, “盖阳明之所谓知, 专以德性之智言之, 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 则就动机言之, 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 良非虚言也。” (1) 那么, 就此而言, 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要人们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紧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认识到道德的真谛, 而且要忠实地履行、践行道德的要求。

  王阳明的知行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认为“良知, 无不行, 而自觉的行, 也就是知”, 意思就是如果有道德认知而没有促使自己去进行道德实践, 那么, 这也就不是道德认知了;另一方面是知是行的基础, 知决定行, 正如他所说,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的前提, 但道德实践反过来也促进了道德的认知, 知与行互为手段, 也互为目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深刻揭示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也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涵一致,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又反作用促进理论的更新,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于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层面的理论特质, 因此, 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 尤其是公益精神教育, 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 “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鼓励大学生们不要坐谈道德, 而应该坚持知行合一, 把功夫用在实践和日常执行中。

  强化大学生的公益认知和公益实践

  当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还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和问题, 比如在“知”的方面, 国内高校少有开设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方面的课程, 大学生对于公益精神缺乏系统、科学的认知;大学生公益宣传活动的广度和维度还不够, 受众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在“行”的方面, 国内慈善、公益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还存在不够深入、缺乏吸引等问题, 破解这些难题, 亟待我们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第一, 强化大学生的公益认知。“知是行之始”, 要推进道德实践, 就必须先有正确的道德认知。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公益活动选修课, 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教育进课堂, 通过科学、系统的课堂讲授, 向学生们传播公益思想和公益精神;注重讲深讲透公益精神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伦理意蕴、现代价值和德育意义;注重改革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讨论、辩论等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强课堂吸引力。要建立大学生公益精神研究与实践的学生社团, 通过社团活动,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发挥学生之间朋辈教育、共同提高的作用。大力运用榜样激励, 挖掘、宣传身边的大学生公益明星、公益模范和公益典型, 增进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认可。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公益策划方案评比、优秀公益博文评选等形式, 增强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道德认知。

  第二, 强化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行是知之成”, 道德认知最终要落实到道德实践, 道德教育才是有意义的。要在深刻认识国情、世情的基础上, 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将大学生公益实践和公益行动开展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最艰苦的基层和一线去, 为群众送上公益的温暖。要紧扣时代主题来推进公益实践, 可以针对国家精准扶贫、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等时代主题, 抓住公益实践项目化的“牛鼻子”, 有针对性地设计公益项目方案, 在实践公益精神的同时,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要注重扩展大学生公益实践的维度, 在认真开展好传统的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的同时, 积极开拓大学生公益行动的新领域、新途径, 不断拓展公益实践的维度, 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要注重发挥教师知行合一的道德示范作用, 教师带头参与、组织公益实践, 切实起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第三, 强化大学生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最终目的, 是大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道德自觉, 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要鼓励大学生自觉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在获得公益认知、公益精神感悟的同时, 反思、修正自己的公益实践;在自己推进公益实践、开展公益行动之后能够及时总结, 仔细感悟自己的所思所得, 形成心得体会, 促进自己的公益认知。通过公益认知与公益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达到公益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注释
  1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 第124页。

  知行合一论文第一篇(2)

  题目:以“知行合一”为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连云港市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其原因为价值观教育过程、基本的做人准则、道德情感的因素、德育实效长期性被忽视。项目组从2012年开始, 对中小学以“知行合一”为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进行探索, 构建了达成中小学生“知行统一”的五大策略模型图, 包括:因材施教, 让“知行统一”成为可能;丰富认知, 让“知行统一”成为自愿;价值引导, 让“知行统一”成为风尚;活动渗透, 让“知行统一”成为常态;实践强化, 让“知行统一”成为现实, 形成了连云港市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索的区域经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育策略;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Unity

  Wu Xinghua

  Jiangsu Xinhai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Some students in Lianyungang have the phenomenon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separ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neglecting the process of value education, basic rules for being a person, moral elements and longterm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Since 2012, the project team has explored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un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we have constructed fi ve strategic models, includ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to make it possible, enriching cognition to make it willing, guiding them with the value to make it fashionable, permeating actions to make it normal, and practicing reinforcement to make it realistic.

  Keyword:

  socialist core value; cognition and action unity; moral education; strategy;

  2011年11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86%的高中生都认为在BRT上要给老弱病残让座, 但实际这样做的人数只有49%;96%的大、中、小学生都懂得红绿灯的意义, 但能自觉遵守这项法规的人数只占78%。在连云港, 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随处可见, 每一个孩子都能流利背诵, 但如何让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行统一”?这是许多德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他对全国青少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16个字的要求, 即“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些要求非常贴近少年儿童学习、交往和成长的实际, 饱含着总书记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希望。在新时代, 把习近平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 项目组从2012年开始, 对中小学以“知行合一”为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进行探索。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上述问题的产生大致可被归因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价值观教育过程被忽视。

  受应试教育“重智轻德”的影响, 教师把价值观教育过程当作知识观点的讲授过程, 学生则认为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最重要的是获得高的分数。

  2. 基本的做人准则被忽略。

  价值观教育没有从基本的做人准则做起, 因而失去了德育影响的根本意义。只有把基本的做人准则培养好, 才能让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3. 道德情感的因素被疏忽。

  教师不重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因素, 凭直觉捕捉课文和插图的表层信息, 未领悟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音符, 不能抓住道德情感的火种。

  4. 德育实效长期性被忽略。

  德育过程的长期复杂性决定了德育实效的长期性。一些“知行脱节”现象的存在, 是因为学生没有继续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缺少适当情境与条件的激发。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分为四个阶段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索 (见表1) 。

  表1 解决“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方案

  二、实践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6年探索, 我们形成了连云港市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索的区域经验。这些经验由“因材施教”“丰富认知”“价值引导”“活动渗透”“实践强化”五大策略组成, 以“知行统一”为取向 (见图1) 。

  图1 连云港市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型图

  1. 因材施教, 让“知行统一”成为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度、表现形式、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个体差异性特征。6年实践中, 我们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育, 促进知行统一。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有自我展示的需要, 就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具有更多亲社会倾向, 就调动他们的参与主动性;对高中生来说,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参差不齐, 就要以事明理, 寓理于事。

  2. 丰富认知, 让“知行统一”成为自愿

  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经历“感知—理解—接受—认同—内化—外化”的一般过程。所以我们从强化认知做起, 仔细考察各环节目标的达成情况, 推动知行统一。

  (1) 挖掘课程元素, 渗透内容“整合化”。教材《品德与社会》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品德、科学、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表述、灵活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炎黄子孙”时, 我们给学生播放歌曲《龙的传人》, 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 于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2) 优化教学过程, 渗透学习“核心化”。不同的教学过程, 产生不同的认知效度。在学习《不能忘记的屈辱》时, 我们让学生课前阅读教材, 并通过报纸、网络、调查、参观等途径,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孩子们不仅能讲出生动的事例, 还能展示图表和在网上下载的有关南海诸岛、钓鱼岛的音像资料, 国家观念得以强化, 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

  (3) 结合社会热点, 渗透视野“生活化”。社会热点是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佐料, 是学生转变认知的“催化剂”。在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时, 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还特别引导孩子们收集党的十九大中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让教学紧扣时代脉搏, 强化了孩子们对“富强”“民主”等价值观的认识。

  3. 价值引导, 让“知行统一”成为风尚

  我们倡导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舆论环境, 形成“价值引导—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的德育思路,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1) 先发制人, 占领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制高点。项目组坚持正面引领为主的教育原则, 我们通过师生谈话、主题班会、专题讨论、升旗仪式等方式,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2015年底, 连云港市组织德育工作者编创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读本——《雷锋车的故事——连云港市中小学生德育读本》。该读本通俗生动, 深受中小学生喜爱, 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及性读物, 也是连云港市重要的地方德育课程资源之一。该书内容含故事篇、心得篇、行动篇几大部分, 分别反映了核心价值观对教育不同层面的内容要求。其中, “行动篇”引导儿童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以寻访、参观、宣讲等方式践行雷锋精神。

  (2) 文化化人, 用好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软方法。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渐深入人心, 文明的校园风尚逐渐形成, 但是, 一些孩子的生活习惯依然出现了问题。对此, 我们依靠环境陶冶、情境体验、文化熏陶等“软方法”去引领孩子。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凝练普爱主题文化, 以校史上的英雄事迹引领学生从“爱自己, 悦纳自身”到“爱他人, 普世济民”, 开展了“爱在诚信美在友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4. 活动渗透, 让“知行统一”成为常态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机理主要包括“需要—驱动”“情感—引导”“实践—强化”。我们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 开学第一课。2016年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人们在庆祝女排奥运会夺冠的时候, 也在谈论女排精神。同年9月1日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将女排精神与“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相结合, 确定了苍梧小学本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忆长征岁月, 传先辈精神, 展少年风采”。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战士马入营为同学们讲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鼓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 努力读书, 报效祖国。新海高级中学邀请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 以中复神鹰公司通过12年努力“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例, 勉励新海学子为国家、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 与“雷锋车”同行。1963年成立的连云港市长途汽车站“雷锋车”组, 55年如一日, 为全市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就利用了本地的这个“德育品牌”资源。我们邀请“雷锋车”组第一代车手李保英给学生做“与雷锋车同行”的专题宣讲, 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我们组织学生阅读《雷锋车的故事——连云港市中小学生德育读本》, 引导学生开展“普爱于心责任于行”的校园志愿者活动。

  (3) 感恩教育。我们在教育中不忘放低起点, 把价值观教育做严、做实, 从学会感恩开始。2015年5月10日, 连云港市罗阳小学以即将到来的“母亲节”为契机, 在辖区内的各完小、教学点、幼儿园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2018年“三八”国际妇女节,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 希望队员们利用周三无作业的时间, 为母亲们献上一份最诚挚的爱, 让妈妈露出最幸福笑容。通过感恩教育, 让更多的孩子们体会“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关爱他人, 成就自己”的成长乐趣, 教育孩子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贵在把感恩付诸实际行动。

  (4) 民族传统节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对节庆和纪念日的认识、了解、体验和感受, 并加强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例如, 连云港高级中学2011年开始承办新疆内地高中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 学校每年为学生举行“古尔邦节”庆祝活动, 引导学生从爱老师、爱同学、爱校园出发, 逐步上升到理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学校还利用庆祝“古尔邦节”活动, 宣传“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及“五观”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军队教育, 加强内高班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5) 大话“西游”走在“取经”路上。连云港市是《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乡。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地处花果山脚下, 学校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资源, 挖掘地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读《西游》, 看《西游》, 演《西游》。所有演出剧目皆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力, 校园生活中增添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剧。通过读、看、演等活动, 我们凝练了“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勇于承担、勇于进取、不畏困难、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西游精神, 鼓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不畏艰难险阻, 勇于锻炼生活实践的能力。

  5. 实践强化, 让“知行统一”成为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行为的养成, 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成为习惯之后, 才有可能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习惯行为, 实现知行统一。

  (1) 内容整合

  教材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深度挖掘教材, 整合内容, 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关键环节。项目组把教材内容按照专题形式进行整合与划分, 形成若干专题, 设置相应实践教学环节。例如, 在“政治生活”学习中, 将“平等”价值观渗透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等内容中, 并统一组织了“寻找生活中的平等”课后调查。

  (2) 方法选择

  延展课堂教学, 建构不同的实践教学场所,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提倡精彩的课堂实践教学,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课堂实践, 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 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在校内综合实践中, 我们提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主合作开展调查、访问、考察、服务、劳动等, 获得相关知识。

  在校外实践中, 我们运用社会调查、模拟政协、普法微电影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发展变化的历程, 用内心的信念影响孩子们的行为, 引领了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学生在人生规划与社会责任感、文化自觉与社会担当、问题解决与决策、信息素养与研究能力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近三年, 实践单位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17人次, 在信息学、生物学、化学全国奥赛中共获金牌、银牌奖项9人次, 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69名学生获一等奖, 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15人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中32人获全国一等奖。2017年8月, 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代表队获得了杰出展示奖、杰出团队奖、杰出提案奖和最佳调研报告奖等荣誉。连云港高级中学内高班先后获得市“十项”基础教育创新创先项目奖、全国新疆内高班师生文艺作品评比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技艺、人文素养、社会影响等方面也均有大幅提升。2013年6月, 《江苏民族宗教》以《让校园成为新疆学生放“心”的家》为题, 报道了项目实践单位连云港高级中学内高班5位教师关爱学生的先进事迹, 殷晓珍老师被教育部民教司与新疆教育厅评为内地新疆高中班优秀教师;蒋捍工作室成员张强被授予连云港市“见义勇为青年”。项目团队培养了董长春、于婕等22位青年教师, 培养了许开红、潘海东等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 先后有49人在省、市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项课题被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共268篇, 其中, 69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并有18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新海高级中学实践本项目以后, 学生品行有了较大提高, 学校在2012年至2017年间建成4项省级课程基地、2项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1项省级前瞻性项目。连云港高级中学立足自身实际, 形成了跨文化背景下的办学思路。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实践项目“西游文化特色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课程基地。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范文一: 知行合一论文(名师推荐6篇
  范文二: 大数据背景下“知行合一”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演变历程
  范文三: “知行合一”思想的正确认识
  范文四: 新时代的理想信念 理性认知知行合一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范文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其哲学思想体系探讨

TAG标签: 知行     合一     名师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