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高校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新模式。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具有“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资源共享、使用便捷”等特点。对微课的广泛应用, 是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本文在梳理微课特点及优势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探讨了微课在教育心理学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微课; 教育心理学;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跟信息技术紧密得联系在一起, 并体现出了一个较明显的“微”时代特征。例如, 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等产物充斥在我们的各行各业。“微课”作为其中的一种, 正不断地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活动之中, 给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微课的探索与应用, 为该课程注入了活力, 对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改善和促进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概述
(一) 微课的界定
微课, 也被称为微课程或微型课程, 目前关于微课的概念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胡铁生认为, 微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的基础上,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各种所需资源的有机结合。黎加厚提出, “微课程”是指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学目标明确, 内容精简且主题突出的小课程。焦建利则认为, 微课是师生在教学中, 通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去阐明某一知识点的在线教学视频。
(二) 微课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些特征为教师的教学多样化、全民教育、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具体如下:
第一, 微课的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综合前人的研究表明, 微课的时间基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且内容设计科学、针对性强。相对于45分钟一节的传统课程, 时间简短的微课更符合学生的持续性注意。而且, 微课可以实现视频画面上没有教室、看不到老师同学以及其他干扰因素, 仅仅呈现学生需要注意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的选择性注意, 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此外, 微课是侧重于对某一知识点的阐述, 课程设计着眼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 也关注学生的“学”。相对于以整节课为教学单位、课程设计侧重点集中在教师的“教”的传统课程来说, 微课在给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以及答疑解惑方面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便捷的资源。
第二, 微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常规课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才能开展教学活动, 这就无法考虑每个学生当前学习状态的好坏, 进而无法保证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维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此外, 在遇到疑惑时, 学生往往只能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向老师寻求帮助, 这种形式容易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微课,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 学习者只要打开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端设备, 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遇到困惑时, 学生还可以随时暂停微课教学或反复播放关注的内容, 以便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 微课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微课具有开放、共享的资源特性, 不同教育者制作的微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传共享, 极大丰富了微课内容的多样性。学习者可以在线或者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学习,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此外, 微课可以利用动画、文本、图片、音频等不同的元素进行制作, 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形式是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枯燥知识点的理解,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探讨在教育情境下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中, 学习理论、学习规律及应用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动机的提高, 以及促进解决师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是各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 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结合小组讨论、情景案例教学等方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因此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首先, 教育心理学课程当中涉及较多的理论派系, 比较枯燥。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模式往往缺乏吸引力, 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或对课程的内容理解不深入。其次, 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迅速, 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盛。现有的学时较难为学生拓展日新月异的研究前沿内容, 这极大限制了大学生的学科视野以及创新研究能力的发展。最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大班教学, 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集体授课。这容易导致教师很难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去进行因材施教, 从而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三、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 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应用, 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主讲的课堂教学, 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有限学时的常规课堂上, 教师为了尽可能传授多的知识, 往往采用满堂灌输式授课模式, 这不仅让学生缺乏充分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消化, 还容易使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在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过微课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方式。比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 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认知发展阶段中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讲授法, 即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学生不仅难以记忆, 而且容易混淆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因此,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如果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微课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微课视频呈现生活中“认知发展”的案例或实验, 为知识与生活搭建起桥梁, 创设出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 拓宽师生视野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相关学者都在关心和探讨的领域。在有限的学时内,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以教材为主, 辅以教师搜集的相关案例, 形式较为单调。此外,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狭窄, 信息量有限, 这与教育心理学日益丰富的研究成果是不相符的。微课,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具有开放、共享的资源特性。每个人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或对某一行业的独特见解都可以通过微课的平台实现与他人共享, 从而汇集众多教育者的智慧。微课突破了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而言, 面对的教师不再局限于学校授课的职业教师, 可以学习到来自不同教育者的海量微课资源。这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 还能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学生通过微课能够接触到更加前沿、丰富、综合性的相关知识, 拓宽了他们的学科视野。
(三) 体现教育个性化,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叶圣陶先生强调, 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 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他所强调的是极具“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 故而要重视因材施教, 开展人性化教育, 体现教育对培养完整人的价值。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九零后, 他们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 习惯且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感兴趣的内容。所以, 单纯的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微课满足了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 其开放、共享等特点,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性的机会。学生通过微课平台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 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教育。另外, 微课平台的便捷性, 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让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四、总结
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产物,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实现了课程与信息技术更加紧密、广泛地结合。这不仅为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 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对培养高质量的教育人才、推动我国教育行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3-14.
[4]唐燕儿, 魏旭阳.“微课”的优势与发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 :84-87.
[5]韩迎春, 肖雪山.微课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32-36.
[6] 朱莉.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读与写, 2016, 13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