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和回顾建国以来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政策的实施情况, 探究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根据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与目标,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生减负的有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 减负; 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以来,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如今,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 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 新科技飞速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 与此前的时期相比, 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与任务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深化和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放眼全球, 顺应新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及时调整工作侧重点, 做出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更具前瞻性的安排。具体到基础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能力根据具体问题制定具体方针, 做出富有针对性的策略性应对,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教好书、育好人。当前,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十九大的指引, 针对当前特征, 切实地立足自身工作实际, 为办好新时代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看, 人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艺术素质等综合素质亟待加强, 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必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强音。从具体手段来讲, 要改变的是中小学生时间使用的性质和结构, 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学生的教育生活, 让他们的生命状态更活跃、学习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健康。但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在基础教育领域,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大顽症。在承担这些负担的同时, 教师和学生势必很难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采取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手段让这一现象得到有效纾解, 便成为检验素质教育推进实效性的一项明显而便捷的指标。
2018年3月5日, 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基础教育领域“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现实问题。为在新时代更有效地为学生课业减负, 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有必要回顾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历史, 进而分析减负的阻力, 并提出一些改变既有状况的策略。
一、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历史的回顾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一直都关注中小学生课业的减负问题, 在近70年里,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曾推出了许多正式的课业减负规定。当然, 因为时代不同, 出台这些规定的初衷略有差异。
1.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课业减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 教育领域采用了“以俄为师”的方针, 但由于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 其中出现了不少生搬硬套的情况, 再加上物质匮乏、卫生防治体系不健全, 繁重的课业以及频繁参加生产劳动, 使部分学生的健康受到影响。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减负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生的负担仍然很重, 今后还是要采取相关的有效的措施来纠正。[1]”1995年2月, 国家教委联合中国科协着重强调了要严控各类竞赛、评奖活动[2].2015年10月,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 不问兴趣、盲目报班, 不做‘虎妈'’狼爸‘”.
3. 新时代以来的减负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2017年12月, 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中指出:“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 并强调“控制考试次数,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综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都格外重视学生减负工作, 但是, 不断因同一个问题而出台新的通知和要求的情况恰恰又说明:此前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减负所制定的政策, 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TAG标签:
减负
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