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校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核心素养”的概念诞生。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的工具, 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思维导图的定义, 结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实践案例, 提出思维导图在应用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图式; 可视化;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它。进入小学后, 教师开始系统的教授语文知识, 但是语文知识繁多,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及成年人, 面对繁杂的知识, 以及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方式, 会引起小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厌恶。思维导图以图式的方法呈现知识, 而且可以将看起来繁杂的知识通过中心词、线条、颜色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1 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 是一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它是由“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 (Tony Buzan)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托尼·博赞 (Tony Buzan) 在学习时发现还没有一本书是专门教授怎样有效的使用大脑的相关书籍, 他开始研究神经学、心理学等科学时逐渐发现人的大脑各种技巧如果巧妙的被运用会比单独工作效率更好, 在此科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思维特征是放射性的, 博赞以放射性为基础的方式训练一些“学习智障者”, 他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比同年级其他人成绩更加优秀。
2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对知识的可视化
在最早并没有知识可视化的相关定义, 知识可视化是在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等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像图形转化成人们可以直观看到的一类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对知识的加工与理解。然而语文的知识面较广, 小学生很难将抽象的知识进行概况, 在运用知识的时候不容易被提取。思维导图是将隐性知识可视化, 将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知识用图像的方式归纳表现出来, 更加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特点, 而且适应语文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学习与练习, 将这种思维应用到语文的学习中,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从中心主题出发, 根据一定的分类从中心主题出发延伸出节点内容作为一级分支, 一级分支与中心主题用有色的笔连接。以此类推连接一级分支与二级分支, 二级分支与三级分支。知识呈现在图像上, 学生可以从图的全局出发, 把握知识的主体性以及知识间的联系。同样, 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分支上进行知识的扩展, 图片思维的束缚,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说, 思维导图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视化工具。
2.2 启动大脑, 提高记忆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部分组成, 通常会称为左脑与右脑, 将左右脑巧妙协调的加以运用比将左右脑分开工作产生的作用更大。
思维导图正是利用了左右脑协调配合的模式, 使大脑协调发展, 激发大脑的潜能, 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通过图像的方式呈现知识间的关系, 将新旧知识、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 利用发散性思维, 突破原有思维的定势, 对知识进行生层次加工以及创新。思维导图在绘制时将知识归类、细化、建立关联, 将大量的记忆信息用一张图展现出来, 大大减少了记忆的负担, 而且通过分支之间的联系强化记忆, 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的获取知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正是缺少这种对知识的回顾、加工、创新。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仅只是对语文课本的简单了解, 而是要有一定的深度、培养语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性, 扩展学生的思维程度, 提高对知识的记忆, 这些正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
3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3.1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应用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将思维导图用于第一课的预习、第一课课文的学习以及整个单元的复习3个方面。
(1) 预习中的应用。通过对实验学校五年级3个班的3位语文教师的访问, 目前语文的预习有以下3种方式: (1) 学生自主阅读新课文, 学习生字生词; (2) 通过对新课文的阅读学生完成语文教师发放的试卷; (3)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问, 有70%的学生不喜欢这种预习方式。
采用这传统的预习方法, 学生无法深层次的对文章进行理解, 无法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更加谈不上培养语文素养。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教授, 笔者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预习, 发现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并不是一致的, 有的学生从字、词、句3方面进行, 有的学生则是从对文章的理解方面进行预习, 图1、图2就是不同学生进行预习时绘制的不同的思维导图。
图1 从字词句进行预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了解他们对新课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有限的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2 从文章内容进行预习
(2) 课文学习中的应用。在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文章。以下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为例。
教师在进行新课文学习时同样可以使用思维导图, 学生在初次接触新课文时, 难免对文章结构与层次把握不清, 用传统的线性方式讲解文章会显得比较混乱, 层次感不清晰。使用思维导图代替文字, 可以将文章间的层次关系清晰的展现出来, 进而学生能更加快速、准确的把握文章结构,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草原》一文在第一段写道作者到草原后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并且通过对天空、空气、小丘、羊群的描写表现草原的景色之美。在第二段中具体写道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 以初入草原、走了许久、快到了、见到我们, 的顺序进行叙述。第三、四自然段写了蒙古包内外, 表现出蒙古人的好客, 以及他们的人情美。最后一段, 客人离开, 表现出了蒙汉情深。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绘制出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 更加清晰地表现文章的脉络, 在课上教师一边梳理文章, 一边展示提前绘制的思维导图, 学完后, 学生脑中会有一幅清晰的图画, 便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
(3) 复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复习工具有助于学生强化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是教师自身对知识的认识以及输出, 学生只有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记忆编码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根据课堂中教师对文章的梳理, 学生学完后可以根据教师的讲授绘制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思维导图, 在绘制的过程中是对知识的复习与记忆。图4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复习时自主绘制的思维导图。同样, 在学完一个单元后, 知识点变得更多。
3.2 思维导图在语文应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6个方面: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通过12个课时的思维导图讲解与在语文学习中应用, 在结束时对学生、教师进行调查、访问以及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了思维导图后, 在核心素养方面更多体现的是:实践创新与学会学习。在其它4个方面体现的并不明显。
在面对信息时代, 实践创新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思维导图应用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并不会按照教师绘制的模板进行复制, 而是会在他们自己的导图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图4中, 学生在绘制这张思维导图后, 笔者对学生进行询问:“在主题、纸张上方、下方的图画分别代表什么呢”?学生回答说:“纸张上方的插图是代表草原的美景, 有河流、草原还有羊群;下方的图则是陈巴尔虎旗的人正在热情的迎接‘我们’;中心主题处的图画则表现的是太阳西下, ‘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可见学生将文中主要的内容同样用小图画的形式表现在思维导图中, 帮助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这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 笔者在教授时并没有给他们展示过类似的范例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了易懂的图画, 让思维导图更加形象。
在学习思维导图之前, 笔者对实践班级进行了解, 部分学生表示目前的学习方式枯燥, 有时候想学习但不知道怎样学习。实践后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再次的调查, 学生表示:他们的语文老师允许他们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之前敷衍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 现在可以自己动手, 学习更加主动。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新的学习方式。有学生反映, 现在学习完新的课文回家后绘制思维导图, 在绘制过程中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复习, 而后他们拿着图向家长叙述, 又一次对新知识进行巩固。有些学生还将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迁移到数学跟英语学科中。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规划中都有了一些进步, 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
4 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 学会如何学习。
参考文献
[1]胡轶文.“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14) :44-46.
[2]陈建霞.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5) :148-149.
[3]康绪清, 韩燕.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13) :86-87.
[4]俞渊.思维导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2013 (6) :123-124.
[5]托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