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浙江湖州市某高校4130名“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量表 (SCL-90) 施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且在性别、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和家庭变量的三个水平上有不同的差异。由此,本文提出了针对“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对策,包括形成合理信念、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心理异常学生等。
关键词: “00后”;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建议;
在2018年开学季,“00后”作为一个大学生群体正式进入大学校园。根据全国高校新生报到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各高校的本科新生中,有近3/4的大学生是“00后”,这标志着我国高校的教育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比于“80后”、“90后”,他们具有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鲜明张扬的个性特点、丰富繁荣的网络文化等时代特征,这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浙江湖州市某高校2018届全体大一新生,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0份,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1151人,女生2979人;城市生源1740人、农村生源2390人。
2. 研究工具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研究工具,10个维度,共90个题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从无”,5表示“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7。
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通过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群体的t检验比较,“00后”大学生仅在SCL-90的强迫性、恐怖两个因子均分上显着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躯体化、人际敏感等七个因子均分显着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这说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2.“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经过SPSS软件的t检验分析,女生抑郁(1.61±0.63)、
焦虑(1.64±0.60)、恐怖(1.55±0.61)三个因子得分显着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74**、2.72**、6.80***;男生偏执(1.581±0.58)、其他(睡眠与饮食)(1.539±0.57)两个因子得分显着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3.11**、1.99*;其他因子和总均分无显着差异。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各因子和总均分上均高于城市生源大学生,且在强迫性(2.03±0.64)、人际敏感(1.82±0.68)、抑郁(1.61±0.64)、恐怖(1.54±0.59)等四个因子和总均分(1.69±0.53)上达到显着性差异,t值分别为2.34*、3.44**、2.06*、3.54***、2.98**。这说明,“00后”男女大学生呈现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女大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会有更多的困扰和问题;同时,仍应继续关心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同样的,经过SPSS软件的F检验分析,家庭经济水平较好的大学生比条件一般、贫困的大学生在十个因子和总均分上得分更低,且都达到显着性差异。具体为,躯体化(1.34±0.45)、强迫性(1.87±0.59)、人际敏感(1.65±0.62)、抑郁(1.47±0.56)、焦虑(1.53±0.55)、敌对(1.46±0.55)、恐怖(1.43±0.55)、偏执(1.45±0.49)、精神病性(1.42±0.47)、总均分(1.56±0.48) , F值分别是7.30***、9.42***、11.25***、8.81***、10.09***、3.63*、6.93**、8.79***、15.76***、17.08***。家庭氛围变量上,除恐怖因子外家庭氛围融洽的大学生比氛围平和、氛围冷淡或对抗的大学生在其他九个因子和总均分上得分更低,且达到显着性差异。具体为,躯体化(1.37±0.42)、强迫性(2.00±0.62)、人际敏感(1.76±0.63)、抑郁(1.56±0.57)、焦虑(1.59±0.57)、敌对(1.47±0.47)、偏执(1.48±0.52)、精神病性(1.48±0.45)、总均分(1.67±0.49) , F值分别是5.44**、4.48*、7.23**、9.24***、7.74**、11.94***、10.26***、8.72***、8.11***。对家庭氛围三个水平的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进一步表明,九个因子和总均分在氛围融洽和氛围平和两个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四个因子和总均分上,氛围融洽、平和的得分都显着低于家庭氛围冷淡或对抗的大学生。这说明,较好的家庭条件、融洽或平和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0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发展。
三、教育对策与建议
1. 形成合理信念,理性看待“00后”群体的心理状况
此次研究结果有力的驳斥了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00后”大学生形成的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抗压力弱等刻板印象,表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刻板印象,充分认识到他们身上鲜明的时代特征。
2. 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指出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校联动、协同发展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选择。家长应自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自我学习,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配合高校的学生心理工作,主动承担相应责任、自觉调整行为方式。
3. 关注心理异常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或贫困大学生
研究结果表明,“00后”大学生中农村生源学生、贫困学生均有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和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的经验判断相一致。
第一,做好价值引导。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自身的客观条件,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形成良好的归因。
第二,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注重校园整体文化氛围和班级、寝室小环境的建设,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 (10) .
[2]Baumrind, D.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1.
[3]周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