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即在静脉注入造影剂的同时实施CT扫描,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清晰显示及精确诊断, 在明确肿瘤性质、部位及放疗靶区的精确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但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受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及配合程度、操作者注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极易发生造影剂外渗, 刺激局部组织出现肿胀、疼痛甚至皮肤溃疡、坏死及外渗侧肢体功能障碍[2]。故预防造影剂外渗始终都是CT室护理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加大, 本科室采用细节护理干预用于预防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CT增强扫描的4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碘过敏试验阳性、沟通障碍及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 (2017年1—12月) 与对照组 (2017年1—12月) , 每组243例。观察组包括男141例, 女102例, 年龄23~75 (56.87±13.48) 岁;对照组包括男137例, 女106例, 年龄26~78 (58.41±15.32)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向碘过敏试验阴性患者介绍使用造影剂的目的、用药途径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解答患者疑问, 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和血管、发生外渗后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重视心理干预:研究发现[3], 部分患者因担心自身疾病为恶性而导致恐惧心理, 穿刺时出现出汗、颤抖甚至身体僵硬, 可致穿刺时或CT扫描时针头移位甚至脱出而导致外渗。因此应重视CT扫描患者的情绪评估及心理干预, 检查前告知造影剂外渗的不良后果提高其防护意识, 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 若焦虑、恐惧状态严重可引导其进行深呼吸训练或冥想训练, 助其放松身心, 稳定情绪。 (2) 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套管质地柔软, 留置在血管内透明敷料固定后, 即使患者躁动也不易刺破血管, 避免了传统金属头皮针的缺陷。 (3) 造影剂加温:研究表明[4], 将常温造影剂加温至37℃, 有助于降低造影剂粘稠度, 预防外渗发生。 (4) 生理盐水试推法:注入造影剂前, 可先注射3ml生理盐水试推一下, 观察血管无肿胀、无疼痛再注射造影剂, 有助于减少外渗发生。 (5) 提高穿刺技巧: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穿刺技术训练, 掌握穿刺技巧, 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150~300刺入后再进入血管, 发现回血后针头平行进1cm最佳, 避免针头留在血管内过少易脱出的风险。 (6) 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过快可导致血液回流受阻, 使血液渗透压增加, 也是导致造影剂外渗的重要原因。应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 选择合理的注射速度避免渗透压加大以减少外渗。
1.3、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造影剂外渗发生率, 外渗发生率=外渗例数/本组总例数×100%。按外渗程度分为轻度 (穿刺点肿胀范围<4cm) 、中度 (穿刺点肿胀范围4~6cm) 、重度 (穿刺点肿胀范围>6cm) 。 (2) 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评价内容包括技术操作、护理流程、语言表达、服务态度、人文关怀, 每项内容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5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行卡方检验。
2、结果
2.1、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为1.23% (3/243) , 明显低于对照组4.53% (11/243)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比较[n (%) ]
TAG标签:
细节护理干预
CT增强扫描
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