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法国学者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实际或隐性资源的聚集,这些资源与既存的关系或社会网络有关。根据Bourdieu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社会资本看成以企业家为基础,基于企业家与其所认识的人之间所具有的一类稳定性、可信性的资源要素集合。这种集合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企业的相应战略来形成和维持。
(一)有关社会资本分类的研究。
学术界并没有对社会资本的分类形成统一的认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有两种。一是Nahapiet和Ghoshal(1988) 在 Anirudh 和 Norman 的二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三维结构。Nahapiet 和 Ghoshal 认为,结构型社会资本是由企业规章制度、相关程序和已有经历形成的社会网络或社会角色;关系型社会资本是由企业管理者自身已有的关系或认为创造与他人的关系而获得的资产,是关系的人格化内容,包含相互之间的信任、规范、义务以及期望;而认知型社会资本则是能够为双方提供同质的表达、解释的社会资源,如语言、文化等等。二是Tsai 和 Ghoshal (1998) 提出的分类模式,他们也将社会资本分为关系型、结构型和认知型三类 . 与 Nahapiet 和Ghoshal 分类的区别在于 : Tsai 和Ghoshal认为结构型是由社会资本通过规章制度、相关程序和已有经历形成的网络和角色存在差异;而认知型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义务以及期望能够促使人们共同行动。两种分类方式虽然都只是从某一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界定,但它们都较好地综合了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本文采用 Nahapiet 和 Ghoshal的划分方法,并根据他们的分类标准探讨社会资本对企业的消极影响。
(二) 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影响的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其中,李路路于1995年从私营企业家的关系网出发,研究了私营企业家的亲戚朋友对私营企业发展的影响。李路路认为,私营企业家的亲友的地位和权力能够显着影响私营企业进出相关经营领域以及获取相关资源 . 储小平和李怀祖(2003) 指出,企业的成长可经由社会资本融合过程来体现,他们从融资的角度将社会资本划分为金融、人力、网络和文化资本四大类,并描述了企业融合四类社会资本成长的路径。周鸿勇(2007) 认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变革是我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核心,这种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已有研究主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基于 Nahapiet 和Ghoshal的分类标准,分别探讨三类社会资本对企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主要是会导致企业产生社会锁定效应。锁定效应是指决策者当下的战略决策会受到之前战略决策的约束和阻碍,从而影响决策者的相关利益。
Grabher (1993) 的研究中将社会锁定效应分为两类。一是功能型锁定效应。他认为这类锁定效应主要是由于血缘、亲缘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网所导致的。在同一个企业中,企业成员的行为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管理被锁定在企业内部关系网之中。功能型锁定会降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动机,削弱企业的创新氛围,同时会阻碍企业资源和信息的流通与交换,进而影响企业的经 营 与 发 展 . 二 是 认 知 型 锁 定 .
Grabher认为,认知型锁定是因为由企业的文化价值和规章制度所形成的群体性思维模式而产生的消极影响。群体性思维模式会形成信息传播壁垒,一方面排斥企业关系网外部的人员,另一方面将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水平锁定在原有的效率上。
锁定效应是社会资本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必然表现。Grabher 和 Uzzi(1993) 的研究指出,当企业发展走向正轨时,整个社会的市场机制和经营体系应该随之健全。但是,在家族观念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基于血缘、亲缘等基础而形成的企业社会资本会复制原有的社会资本,而以血缘、亲缘等关系产生的社会资本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内外有别”的差序结构,这一结构排斥关系之外的“外人”,阻止关系内部与关系外部的互动。这样一来,原有的社会资本此时却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结构型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封闭性和稳定性是结构型社会资本的两大特征,正是这两大特征给企业管理带来消极影响。Coleman (1988) 指出,虽然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封闭性维持了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稳定性保证了企业内部的积极预期,但是这种封闭性和稳定性也导致社会锁定效应的产生和强化。由此可以说明,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产生“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结构型社会资源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内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地发挥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流得以维持,所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社会资本也应该随之更新。
这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应该随着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张,或是遵循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固有特征保持封闭和稳定,这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社会资本能够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资本,是因为与物质、人力和知识一样,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需要耗费资源,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结构型社会资本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成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它形成企业的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要耗费企业的成本,但是它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相应的收益,因此,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展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打破既有的锁定。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对企业内成员的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比如合作意愿降低,从而降低社会资源原有的积极影响。
(二) 关系型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Granovetter (1973) 的研究中将社会关系网络划分为弱关系和强关系两类。他认为,弱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是松散性和开放性,与之相反,强社会关系网络则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强关系网络下的成员彼此相互了解,每个成员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普遍相似,成员与成员互动交流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新资源,相反,所增加的资源基本上都是多余的,甚至会增加企业成本。
而弱关系网络下的成员同质性较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往往能够促成不同群体之间的资源互补。也就是说,强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反而会增加企业成本,而弱关系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创造新价值,是企业获得新资源的重要通道。
中国人往往根据对方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来构建个人的关系网络,倾向于以血缘为基础,与亲人的关系最强,与熟人(同学、老师等)的关系次之,与一般关系和陌生人的关系最弱。根据这一划分,对不同关系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强关系特征,这是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狭隘宗派观点的基础,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社会锁定效应的根源。
总的说来,关系型社会资本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有三个。首先,阻碍资源和信息的流通和更新。由于强关系网络中的企业成员同质性较高,网络内部所流通的知识和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及时的更新,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次,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容易滋生“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强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往往会导致原本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出现异化,如领导者出于亲情和“面子”等原因,不得不因人设职、让不懂管理的人管理组织等,这样势必导致企业管理上面的混乱。最后,机会主义盛行,增加企业成本。虽然社会资本能够减少企业获取相关资源的成本,但也容易导致机会主义盛行,最终增加企业成本。许烺光认为,中国人大多是机会主义者,出于伦理道德,人们容易以相对的眼光看待问题。也就是说,“关系”文化中很难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三) 认知型社会资本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高异质性、开放性和波动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根据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企业大多呈现强关系网络特征,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封闭性和稳定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认知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有内外之分,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内部认知冲突。在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创始人或实际管理者都会逐渐意识到企业自身的封闭性与经济形式的开放性、一元管理方式与多元发展方式的冲突,他们试图改变自身拥有的认知型社会资本来缓解甚至消除这种冲突。原则上来说,这一解决办法符合企业的成本原则,因为我国企业的创始人或实际管理者往往在企业的关系网络中具有较高的权威,他们控制和影响着本企业的关系网络。然而,他们变革的努力通常会遭到企业其他领导者的强烈反对,因为改革就意味着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对于部分企业成员而言,原有的认知型社会资本模式与他们获得的直接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改变原有制度,新的利益模式将取代原有的利益模式,对这部分人而言就意味着非企业成员将分享甚至“抢夺”他们的利益,这毫无疑问会引起部分企业成员的强烈反对甚至破坏。
第二,外部认知冲突。无论企业部分成员如何反对和破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吸纳新的成员是必然的选择。由于新成员的加入,原有的企业认知型社会成本必然呈现出显着认知差异。对于企业原有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而言,他们不愿意改变原有社会资本,导致他们逐渐产生一种避免与外界互动的惰性,而新加入的成员则需要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在企业建立自身的网络关系,新旧成员之间会产生认知面上的冲突。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资本的封闭性,我国企业的成员大多与亲朋好友交往互动较为频繁,导致他们的交往半径远远小于国外企业的成员,影响企业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同质性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氛围,因为在一个高度同质性的企业中,成员之间容易为了保持表面的和平友好而保持平庸,甘居中游,人们不是将自身的精力和才能用于保持个性,积极创新,而是保持彼此之间的同质性,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氛围。而稳定性要求企业保持一种稳定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进入一种功能锁定的状态,这严重违背了管理的科学性。
三、企业应对社会资本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第一,创新组织结构,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虽然强关系网络特征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但是不利于激发组织创新。因为,为了降低关系型社会资本带来的消极影响,企业在发展中期应该逐步调整组织结构,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兼顾组织效率和结构的灵活性。同时,企业应该时刻保持组织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鼓励成员之间的直接沟通。
第二,建立学习型组织,营建良好的组织氛围。学习型组织便于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传播,是企业避免社会资本带来锁定效应的有效措施。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越来越为企业所关注,因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能否有效传播和转化。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难以表达、难以描述及不易传递的特征,其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不能以常规对显性知识的方法展开。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促使团队成员能够拥有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接触的机会,使得隐性知识的学习在成员间接触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另外,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员工培训,增强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和共享氛围,多开办企业员工间知识交流与沟通的会议,以实现企业内部知识不断创新。
第三,鼓励非正式性交流。企业应该认识到成员间的非正式交流能够有效减少社会资本造成的锁定效应,且非正式交流是隐性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企业的正式交流为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营造良好的条件,不同组织间员工的非正式交流与协作为隐性知识的获取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因此,企业在增强网络成员联系的同时,应该鼓励内部员工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为员工提供更多具有弹性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员工广泛的交流提供更多支持。
第四,明确专用性资产的投资限额,减少原有社会资本的维护成本。专用性资产是指企业与外界,如供应商、消费者等维持关系的一系列必要支出。陈传明(2002)的研究指出,专用性的投资虽然能够有效避免竞争对手复制企业的特有产权,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创新竞争能力时的成本,增加了企业在某一市场的退出障碍。明确专用性资产的投资限额,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维持利用原有的社会资本建立起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企业成员“假公济私”,以维护固有关系为借口,侵占企业资产。
(二)从领导者的角度而言。
第一,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创新领导方式,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成员的创新。企业领导者应该变任务型领导方式为目标型领导方式,以目标为导向,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减少社会资本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的各项创新。
第二,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企业已有的规章制度,杜绝“任人唯亲、因人而事”.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
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社会资本的存在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社会资本会造成企业出现锁定效应而否定其积极的一面。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创新组织结构、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非正式交流等等,都是防范社会资本产生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 2002,(6):94-101.
[2]储小平,李怀祖。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6):45-51.
[3]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14.
[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73,78(6):1360-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