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外部知识获取战略,其创新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1-2].然而,研究发现,即使在同类型的企业中,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外部知识获取能够提高企业的知识存量[3]、刺激新知识创造[4]、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因此它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例如,Leiponen和Helfat认为外部知识获取会带来额外成本,对企业治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5],因此不利于企业创新。两种不同观点的分析引发了进一步思考,然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外部知识获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1研究述评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复杂多变、产品服务的个性化特征突出、技术生命周期日趋缩短,更有效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的关键。与此对应,外部知识获取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视为补充企业内部知识不足从而驱动企业创新的关键活动[6-7].
所谓外部知识获取,是指企业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和促成新创意产生、发展而从企业外部识别、获取和利用相关知识的活动[8-9].外部知识源包括供应商、客户和用户、合作伙伴、科研单位、竞争对手等。
从不同来源获取外部知识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由于外部知识获取能够丰富企业的知识储备,将多样化的知识和技术整合到企业现有的知识体系中,使企业避免落入墨守成规的惯性轨迹中,因此它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所在[10].
然而,外部知识获取并不总是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可能与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1].其原因可能在于:外部知识获取具有成本,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成本耗费大于创新绩效。已有研究指出,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是一个多样化的知识整合过程,其复杂性带来额外的监管成本,可能减少投资外部知识的边际收益[5].此外,若外部知识获取不能与内部自主研发相结合,则难以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外部知识获取与内部自主研发的结合方式,涉及生产经营各环节、各部门的衔接,会对企业治理与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探讨外部知识获取向企业创新绩效转化的作用机理,考察与此相关的情境变量和约束条件,其中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受到关注。然而,由于“吸收能力”概念模糊、难以实证[12],因此人们转而研究与外部知识获取和利用相关的企业内部管理实践。此类研究的隐含前提是: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只有合适的内部管理实践才能支持外部知识的获取、整合和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现有文献并没有针对内部管理实践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探讨。
本文认为,在与外部知识获取和利用相关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内部沟通与创新激励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内部沟通能够确保知识在内外部、部门间及员工间被传播、整合和利用;创新激励能够提高员工利用外部知识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综合分析外部知识获取、内部沟通、创新激励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为中国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2假设提出
2.1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
知识基础观认为,由于知识具有社会复杂性和难以模仿性,因此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和创新复杂性的不断提升,仅利用企业自有知识已不能满足竞争需要,加强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已成为多数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
外部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知识来源,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来接近国际技术前沿。这些知识和技术对于企业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又不易在企业内部生产。通过外部知识获取,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建设自身核心能力、提高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程度,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12].此外,外部知识获取还可以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13]、增强技术和知识的异质性。这些外部知识不仅对于解决固有问题是重要的[14],而且会促进员工进行发散性思维、提高知识重新整合的可能性[15],同时有助于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创造。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中,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联系和沟通,通过知识交换和知识分享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隐性知识在企业间的转移或流动,提高企业理性。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外部知识获取不但可使企业准确地预测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且能使企业从客户角度发现已有产品/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假设1:企业越倾向于采取外部知识获取,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好。
2.2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组织实践
从外部获取的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企业的创新绩效,其转化状况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实践密切相关,取决于企业能否为员工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提供合适的组织平台[16].
有研究指出,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利用需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协调和配合以及有效的信息沟通。就产品服务创新而言,营销部门需要确认合适的客户并吸引其参与产品服务设计,研发部门需要确认合适的技术方法并应用于产品服务设计,关于市场机会的外部知识与关于产品服务生产的外部知识相结合,从而成为企业所掌握的新的内部知识。这意味着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整合,因此必须构建合适的信息渠道[18].此外,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获取的外部知识能否被企业员工理解、接受并实际运用于创新活动中,取决于员工能力和动力的高低[10].这不仅对员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使员工创新面临一定风险。
为此,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员工创新的组织氛围和激励机制,即不仅对创新绩效和行为进行奖励,而且对创新过程中的可能失败给予宽容,以提高员工利用外部知识的积极性、解除其对创新失败的后顾之忧。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及时掌握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19].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外部知识获取来提高创新绩效,越会加强内部沟通。
假设3: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外部知识获取来提高创新绩效,越会重视创新激励。
2.3组织实践与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绩效与新知识的获取、理解和利用密切相关,是外部知识向内部知识和能力转化的结果。
这种转化是 以完善 的信息表达 渠 道 为 重 要 条 件的[20],需要员工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参与。
企业内部沟通渠道建设不仅有利于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有效传播,而且能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新观点的产生,使企业提升创新绩效。
Hen-driks指出,当某位组织成员向他人学习知识时,他不仅在分享知识,而且在进行人际沟通[21].有效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协作过程中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促进外部知识的吸收,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另外,企业内部沟通渠道建设能够促进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协调和合作,使企业更好地选择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术[22],从而提高新产品服务开发的成功率。还有研究指出,企业若缺乏较高水平的跨职能团队,则难以获得高水平的新产品开发绩效。
创新激励是对创新活动的有计划促进,引导员工关注、参与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这是因为:首先,创新激励不仅能够促进员工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提高员工相互学习和协作的意愿[23],而且能够通过明确创新活动的支持范围和支持方式来提高员工创新的自觉能动性和目标合理性;其次,从实际情况看,创新激励政策不仅能够告诉员工哪些创新成果是组织所重视的、应将精力集中于什么创新方式,而且体现了企业对创新失败的理解和宽容[25],免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了其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创新激励不仅能够鼓励员工分享自身的已有知识,而且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消化、吸收外部知识,从而增加创新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4和假设5.
假设4:企业内部沟通越完善,企业创新绩效就越高。
假设5:企业创新激励越完善,企业创新绩效就越高。
2.4外部知识获取、组织实践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企业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惯例以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企业需要获取外部知识以更新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惯例。但是,外部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创新绩效,需要相应的组织实践作为中介。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以促进企业创新,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和加强员工激励措施是两个最重要的途径,它们能够引导和推动员工通过获取外部知识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26].由此,本文提出假设6和假设7.
假设6:内部沟通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假设7:创新激励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3研究方法
3.1研究样本
本文以中国各地区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样本,这些企业来自制造业、IT业和服务业。数据收集工作于2011年4月至7月进行,由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协会主持。具体的数据收集办法是:从上市公司名单、中国大企业名录和各省科协会员名单中挑选规模以上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向企业总经理办公室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和直接电话联系进行跟踪和沟通配合。
为保证信息真实和有效,要求每家企业确定专门联系人,由总经理办公室牵头,从各有关部门搜取和汇总信息,并协调问卷填报工作。其中,企业绩效和财务信息主要由财务部门填写,员工信息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填写,新产品服务信息主要由研发部门填写。在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期间,调查者与调查对象进行了多次沟通并核实相关数据。经过4个月的努力,共发放问卷5000份,最终回收问卷609份。删除未按要求填写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89份。在489份有效问卷对应的489家企业中,23.7%的企业属于IT业,37.1%的企业属于传统制造业,39.2%的企业属于服务业。
3.2变量界定与测度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自变量为外部知识获取,中介变量为创新激励和内部沟通。为尽量避免主观回应偏差,本文对所有变量均采用客观方式测量。
各变量的界定与测量如下:
1)企业创新绩效
不仅提出新的思想和创意,而且将之转化成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这样的行为才能真正称为创新。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采用专利数、创新产品数量、专利引用数量、新产品/服务销售收入界定企业创新绩效。本文主要用新产品/服务销售收入、新技术项目数两个客观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前者反映企业的研发成果,后者反映企业研发成果带来的经济成效。
2)外部知识获取
企业对外部知识越重视,则其投入水平就越高,因此可用获取外部知识所发生的支出刻画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水平。具体的测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企业是否有外部知识获取行为;二是根据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所发生的资金总额。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衡量外部知识获取。
3)内部沟通
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Jimenez-Jime-nez和Sanz-Valle的方法[27],本文开发了组织内部沟通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3个指标:信息系统是否覆盖每个部门;员工信息表达渠道是否完善;是否实行灵活的轮岗制以保证人员合理流动。若填写人选择“是”,则该指标的得分为1,否则为0.最后将3个指标的得分加总作为组织内部沟通代理指标的值。
4)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的刻画尚无成熟量表,但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可供参考。Tellis、Prabhu和Chandy认为,创新激励的关键在于容忍创新过程中发生的失误[25];Chen、Lin等关注创新力、快速开发有利环境和风险承担三个方面[28];孙锐、张文勤和陈许亚强调对创新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综合上述研究成果[29],参考Jimenez-Jimenez和Sanz-Valle的方法[27] ,本文开发了创新激励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3个指标:是否有自设的创新奖项;创新项目失败时是否追究主持者的责任;对创新人才是否给予特殊的薪酬待遇。如果填写人选择“是”,则该指标的得分为1,否则为0.将3个指标的得分加总作为创新激励代理指标的值。
5)控制变量
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准确地刻画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必须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控制。已有研究指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产权、不同经营状况、不同网络关系的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较大差异。鉴于此,本文对企业所在行业、目前规模、成立年限、是否上市、产权性质、上年创新投入、合作伙伴新增数量、营销费用等进行控制。具体方法是:将所在行业、产权性质和上市状况设为虚拟变量,若企业属于IT行业,则所在行业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若企业为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则产权性质变量取值为1(0);若企业已上市,则上市状况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此外,用员工人数测度企业规模,用企业成立时间衡量企业年龄;以上一年度创新投入资金刻画企业创新状况;用新增合作伙伴数量衡量网络关系;用市场营销费用衡量营销对新产品服务销售的影响。
4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由表1可知:样本企业的平均年龄为18.49年,平均人数为8436人;外部知识获取的平均投入为7507.9万元,说明目前中国企业的外部研发投入水平还很低。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外部知识获取与新产品/服务销售收入(r=0.424,p<0.01)、新商业项目数正相关(r=0.338,p<0.01);创新激励与新产品/服务销售收入(r=0.242,p<0.01)、新技术项目数(r=0.099,p<0.05)正相关;内部沟通与新产品/服务收入(r=0.238,p<0.01)、新技术项目数(r=-0.232,p<0.01)正相关;外部知识获取与内部沟通(r=0.161,p<0.01)、创新激励(r=0.171,p<0.01)正相关。
4.2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
第一步,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的影响,即先将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再将自变量(外部知识获取)引入模型,以检验假设2和假设3;第二步,检验中介效应,即首先将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再加入自变量,以考察外部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然后,单独放入自变量(外部知识获取),再移出自变量而加入中介变量(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以检验假设4和假设5;第三步,将所有变量引入模型,以检验假设6和假设7.层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外部知识获取对新产品销售收入(M6,β=0.556,p<0.001)、新商业项目数(M10,β=0.236,p<0.001)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故假设1得到支 持;外 部 知 识 获 取 对 内 部 沟 通 (M2,β=0.145,p<0.01)、创 新 激 励 (M4,β=0.113,p<0.05)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故假设2和3得到支持;内部 沟 通 (M7,β=0.263,p<0.001;M11,β=0.150,p<0.01)和创新激励 (M7,β=0.121,p<0.01;M11,β=0.104,p<0.05)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故假设4和假设5得到支持。
在加入中介变量---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后,外部知识获取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系数由大(M6,β=0.556,p<0.001)变小(M8,β=0.519,p<0.001),且内部沟通对新产品销售收入 (M8,β=0.089,p<0.05)及 创 新激 励 对 新 产 品 销 售 收 入(M8,β=0.226,p<0.001)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以同样的思路分析外部知识获取、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对新商业项目数的影响,可得出相似的结论。
假设6和假设7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在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5结论与讨论
5.1研究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如图1所示。本文研究结论是:外部知识获取是一个具有显着预测力的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强相关;在外部知识向企业创新绩效的转化中,作为组织实践的构成部分的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影响转化的实际效果。
5.2实践价值
外部知识获取正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但是外部知识获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尚未被清楚认识。本文利用479家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外部知识获取如何通过影响内部组织实践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揭示了信息沟通和创新激励在外部知识获取与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在于:部分打开了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黑箱,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创新管理的认识。
进一步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时发现并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方式的变化推动着组织变革的进程,为此企业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基层员工在知识获取、利用和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强化员工的自组织行为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在此过程中,信息沟通方式和创新激励政策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意义在于能促进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将自组织行为与企业竞争需要相结合、有意识且有秩序地加强创新活动,从而成为外部知识向企业创新绩效转化的中介。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加强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以弥补内部研发的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利用水平不高,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本文证明,在外部知识向企业创新绩效转化的过程中,内部沟通和创新激励等组织实践起部分中介作用。按照这一提示,可对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什么样的信息沟通方式和员工激励办法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有选择地建立不同形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企业的话语体系和主导价值观,增进员工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企业还需要有计划地改进组织环境和加强创新激励,鼓励和引导员工学习和利用新知识,通过外部知识的吸收和整合来促进企业创新活动。
5.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所发现的变量关系有待研究,以便确认其中的因果联系,该缺陷可通过利用纵向研究方法加以弥补;第二,本文的研究样本为大中型企业,未考虑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和新创企业,而后者往往是企业创新的生力军,后续研究应对之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对于组织实践的中介作用,本文主要考虑了创新激励和内部沟通的影响,可能遗失了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 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anaging Innovation and Change,2006,127(3):34-41.
[2] 林向义,罗洪云,纪锋,等。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2013,32(7):18-23.
[3]LEE H,KIM S,KIM J.Op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y and firm value:evidence from Korean firms[J].Ap-plied Economics,2012,44(27):3551-3561.
[4]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9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