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我国铁路行业物资供应商的现状进行分析, 将信用风险管理引入供应商风险管理的全程控制, 分析了造成物资供应商信用风险的存在因素, 并提出了规避供应商信用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物资供应商; 信用风险; 规避风险;
1 引言
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 是促成双方交易的保障之一。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种类中最重要的风险, 又称为违约风险。我国信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金融行业因其特殊性对信用风险较为关注, 但是在其他行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研究却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行业信用危机也频频爆发, 如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引发电线电缆行业的信用危机。目前铁路企业的信用风险建设有待加强, 交易对方的违约行为将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从企业的角度选取并分析诚信度较高的物资供应商, 规避违约交易对手, 从源头上规避失信问题, 从而为企业构架一个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不仅可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而且可以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
2 物资供应商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宏观环境造成的信用风险
2.1.1 经济体制因素。
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铁路企业在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 尚未建立较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商品和资本的交易过程中, 缺少完善的法律防范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应以预防为主, 以道德和法律为基石, 对企业或者自然人的失信行为予以记录、传播并惩治, 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一, 企业履约保护机制匮乏。法律只对部分信用行为提供保护, 不能涵盖所有的信用行为, 而且不具备强制性, 无法对失信行为产生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第二, 信用监督系统不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数据多针对金融系统, 其他行业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善, 逐步建立的部分信用体系虽记录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于企业失信行为缺乏全面监督, 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2.1.2 宏观经济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因素, 如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外汇利率等都影响着物资供应商的经济走向和预期, 尤其是原材料物资价格大幅波动造成供应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在利益的趋使下, 失信案件发生几率加大, 导致购买方产生信用风险。
2.2 企业管理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
2.2.1 企业内部防范信用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防范和企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 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的匮乏将导致企业管理的落后, 反之则加剧了信用风险的缺失, 导致信用风险的恶性循环。
2.2.2 企业内部缺乏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 没有设立专职机构来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关于物资供应商的信用管理, 企业采购部门难以准确把握授信尺度, 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 将额度分给不同的交易对手, 对物资供应商采用统一的授信额度。
2.2.3 企业缺少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 必然对原材料和物资供应商提出一定的技术性能要求, 因此在选择物资供应商时往往更侧重材料的工艺和性能, 忽视了物资供应商的信用风险, 缺少对物资供应商的风险评估环节。与此同时, 二者掌握的市场信息存在差异, 即信息不对称。当企业不了解物资供应商的经济实力、诚信状况等信息时, 双方的交易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2.2.4 信用风险管理较为落后。
多数企业为解决物资采购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 往往采取“事后”规避的方法, 就是在物资供应商违约后才想尽办法追讨货款, 结果造成工期延误、重复采购等经济损失, 或是物资供应商在保质期内售后服务达不到要求, 解决问题迟缓, 影响到企业生产, 严重的还会还会增加企业成本, 导致现金流损失。
3 企业规避信用风险的措施及实施案例
3.1 树立信用价值观念, 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理念, 影响到企业经营方针、管理模式, 最终反映到企业的效益。树立信用价值的观念, 有助于引起企业管理者对信用风险的重视, 强化企业“自上而下”的风险控制意识, 从整体上组织好风险管理工作, 培育与之相应的文化氛围, 促进全员更好地理解并执行风险防范措施。
案例:某企业需要的一项物资, 通过招标方式采购, A物资供应商中标并与企业签订了供货合同。A物资供应商提供部分物资后, 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向企业提出停止供应后续物资。企业使用部门觉得无法强制要求A物资供应商继续供应物资, 只能没收履约保证金, 终止合同, 重新采购。采购监督部门具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考虑到重新采购可能增加新的采购成本, 即向A物资供应商说明, 若是A物资供应商的原因造成合同不能继续履行, 除没收履约保证金外, 还将对因A物资供应商未履行合同造成企业另行采购成本上升进行评估, 若损失严重, A物资供应商将失去在铁路行业的供货资格。A物资供应商经再三权衡后, 选择继续供应物资, 企业保证了生产, 规避了成本上升风险, A物资供应商保住了信用。
3.2 及时识别信用风险, 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 识别信用风险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 若不能识别信用风险, 就无法及时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识别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现存的或者潜在的信用风险, 并分析信用风险可能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其次, 信用风险政策的设定应与企业和供应商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物资供应商信用风险的管理宽松度应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 并考虑宏观因素的影响, 在深入分析企业和物资供应商的竞争优势后, 制定稳定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案例:企业以往采取“一刀切”方法, 对物资供应商统一授信。通过识别信用风险, 企业对物资供应商信用进行细分, 按物资使用方向, 分为建设物资供应商、运营物资供应商;按采供市场垄断程度, 分为通用物资供应商、单向垄断物资供应商、双向垄断物资供应商;按采购方式, 分为招标采购物资供应商、谈判采购物资供应商、网上竞价物资供应商等。再对不同的物资供应商进行风险研判, 预测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 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3.3 制定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
物资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是依据选择指标和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确立的, 构建物资供应商的信用评价体系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从理论上讲, 对物资供应商的信用评估应包括影响评估对象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制定了一套新的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 该体系从产品质量、物资采购、履约能力和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构建。
首先, 可根据企业与物资供应商的约定, 协商信用评价体系内容, 对于供应商的违约情况, 双方可按照约定的处罚金额予以扣款, 保障双方的经济权益。其次, 完善相关评价细则, 制定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表, 例如对于产品质量环节, 若供应商不按合同约定, 对于质量较差的零件不予更换、故意提供较差零件等情况, 企业可根据约定对其追讨经济赔偿;在供应商的履约能力方面, 选取供货准确性和供货及时性等重要指标进行考察;对于物资供应商的售后服务, 企业规定了某段时间为售后服务期, 在此期间若出现问题, 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供应商更换物资或者作出退货处理。
3.4 客观、公正地应用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
对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的准确应用关系到信用评价的成效。作为实施部门, 要“一把尺”衡量, 评价过程中不受评价体系指标以外因素的影响, 如货款拖欠、合作时间等, 而只依据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评价指标公开, 评价过程客观, 评价结果公正, 有说服力, 被评价的物资供应商自会重视信用建设, 增强信用度, 以实现交易双方的良性合作。
案件:某企业为扩大对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的宣传和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物资管理监督部门创建了“物资质量监督微信公众号”, 该微信公众号在一线生产车间、班组公布, 让广大物资设备的直接受用者有反映使用成效的渠道, 调动他们对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的积极性。监督部门根据最前线的信息, 审核、落实, 得出评价结果, 保证物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的良好应用。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物资供应商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 在对信用风险进行对比的基础上, 总结出产生物资供应商信用风险宏观环境因素和企业管理因素, 基于信用风险成因提出了规避信用风险的解决措施, 对企业规避物资供应商的信用风险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