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李泽厚“情本体”哲学的内涵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9-09-29

 

  李泽厚“情本体”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日臻成熟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时期:初期美学思想中关于 “情感问题”的初步探讨, 中期关于“主体性实践”有关人类情感研究、后期使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中的“情本体”思想的成熟与完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化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却不能与之同步发展,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出现了现代人在内在心理和精神上表现为空虚、无聊、无所依靠社会现象,这以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寻找与现代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相适应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为现代人找到可以安身立命之本跟和最后的精神家园与归宿,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李泽厚的“情本体”形成的思想资源
  
  1.对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思想的借鉴与改造。李泽厚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关于“主体性”观点予以充分肯定与借鉴。提出了他自己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思想。其目的是要超越康德的先验的、静态的认识理论,而走进一种历史性的、动态性的人类总体视角的认识与把握。在李泽厚来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人类内在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结构以真、善、美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他的哲学体系以人类主体性和文化心理结构为架构,将康德的先验哲学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史观批判性加以改造。把康德提出的所谓理性直观、绝对命令、合目的性、普遍有效性等认识形式根植于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长河中。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 道由情生”、“道始于情”,这或许就是李泽厚“情本体论”的立论的根据所在。西方哲学观点认为,理性特别是知性思辨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必然的根本途径。李泽厚不赞同道德理性能够成为人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精神境界的观点,但他同时承认道德理性对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所确证的价值。人生便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这种情感是一种普泛而伟大的情感,情包含着具体、感性、个体以及情景、情况、自由意志等内容。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李泽厚号称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体系是 “后马克思主义”,这足以说明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保留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最基本的唯物的实践的观点。人要生存,首要的是必须解决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以为,这也正是马克思的贡献所在:指出以生产工具为核心和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从而,经济是基础,其他乃上层,社会由是生,关系由是出,财产由是立,历史由是行,要求一切”合理化“的工具理性也由是而不断成长发达。马克思历史哲学具有缺陷和毛病,例如”阶级斗争“为贯穿线索等,但指出生产工具、生产力从而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一基本视角仍然正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以及认识观,世界观得到李泽厚的较为充分认同和接受,用全面的、客观的、社会的、、实践的、 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时态”角度考察人化自然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在李泽厚看来,人不是先天具有审美或情感能力,而应从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视角出发探讨人类情感能力的历史生成过程。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进程中同时也在改造和完善人类自己,进而,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人类的审美、情感能力。
  
  二、李泽厚“情本体”的内涵
  
  李泽厚在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一书中指出,“情本体是乐感文化的核心,”所谓“本体”不是Kant所说与现象界相区别的noumenon,而只是“本根”、“根本”、“最后实在”的意思。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 他说:”这个“情本体”即无本体,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这个形而上学即没有形而上学,它的“形而上”即在“形而下”之中。“ 李泽厚的”情本体“不同于他的”工具本体“,前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而后者的关注讨论的对象是人类总体。他认为,作为”情本体“之情的情感不仅可以表现为百姓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的实践经验的肯定性的积极的感受、体悟、珍惜、回味和省察,也能够表现为个人身心与自然界、宇宙世界相沟通、交流、融合、认同、合一的感性经验。前者是世俗情,后者则是宗教情。”情本体“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哲学所界定的本体所表现的单一、固定、外在等诸多特征,但它不乏本体的功能,即可以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抚慰与安顿。
  
  他的”情本体“的”情“不仅包含内在性的心理”情感,也有 “情况”、“情景”之意。人类的不同情感与不同情况、情景相作用与影响,呈现了现实、具体、历史的多样、复杂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状态。人类就是在这一“情”的规定中生存、生活,情本体成为人生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三、“情本体”是李泽厚哲学体系的最后落脚点
  
  “人活着”被李泽厚界定为哲学第一命题,美的本质属性界定为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美的本质离不开人,人的内在心理世界的“人化”构成美感的根源。“外在自然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
  
  这两种“人化”皆是人类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的最后历史产物。他以“人类如何可能”来回应康德的“认识何以可能”将落脚点置于个体的独特性以及创造性,强调认识的自由直观,伦理的自由意志,审美的自由享受。李泽厚以历史为中介,把康德的思想和马克思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康德晚年走向人类学,没能完成的“第四批判”提出“人是什么?”,作为康德哲学的最后的终结,却成了李泽厚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主题。生活与历史的暂时性和积累性是其关注的要点。李泽厚的哲学思想十分重视人类操作活动层面对人的认识的基础性作用,因为它带来“人活着”在物质方面的巨大改善,但又非常看重由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形式的令人可怕的各种异化现象。“情本体”是一种审美文化,是包容宗教之情和道德之情又超越两者的审美之情,意在给天地立心,给苍生立命。
  
  四、李泽厚的“情本体”的现实意义
  
  李泽厚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是在借鉴康德主体性和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并融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形成,是“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他的主要成就和观点就是将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纳入“工艺一社会结构”,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巨大作用,及将道德、精神及审美归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突出精神力量的功能来考察李泽厚全部哲学思想发展演进变化的脉络,不难发现,他从对人类总体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个体生命的强调。“情本体”的考察对象就是个体的生存、生活、生命。在现代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已极为丰富和开阔了,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却并未有明显提升,其历史地位、社会作用、生命意义及独创性、偶然性、丰富性等问题已然成为当今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重视。要求个体解放自我,追求生命存在意义,寻求生命的真实价值,彰显个体存在的丰富意义。“情本体”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与时俱进,关注于个体生命,强调生命的质量,为个体生命找寻精神家园,通达最高的审美境界,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人们安身立命。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TAG标签: 李泽     情本体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