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于 1830 年创作的命运三部曲之一,着重刻画当前黑暗时代所有百姓几乎都不可逃脱的悲剧命运。卡西莫多人物形象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雨果还赋予了他善良与美丽的内心,蕴含内在美。通过这种强烈的美丑对比,更加凸显出该人物的性格,使读者共鸣更加强烈。
卡西莫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即人们无法通过他丑陋的表象认识到他内心的美。美丑对照的极端化,邪恶间的对立以及绝对的崇高,使《巴黎圣母院》极其震撼人心。
一、卡西莫多人物形象
1、表象极其丑陋
众所周知卡西莫多是世界文学最丑陋的形象,雨果形容他的脸为“几何形”、鼻子为“四面体”、嘴为“马蹄形”、牙齿参差不齐、驼背、耳聋、独眼等。上帝似乎给他关了太大的一扇门,使他承受所有不幸。雨果采用夸张手法形容卡西莫多的丑陋,使其十分生动且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呈现,并且为下文他的内心美做好铺垫,使对比更加强烈。此时读者都可意识到卡西莫多极其丑陋的外表,从感官上为其对美好爱情的幻想设置障碍。
2、内心十分善良
卡西莫多虽然外貌十分丑陋,但是其内心极其善良。卡西莫多始终怀抱对美好爱情的幻想,但是由于相貌原因,自小便是孤儿,被双亲抛弃,幸好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他才长大成人。由于自小家庭温暖缺失,卡西莫多在遇到艾丝美拉达之前,他的世界就是养父克洛德与教堂大钟。直到遇到艾丝美拉达,读者才发现原来丑陋的卡西莫多内心如此善良,因为爱上了艾丝美拉达,所以一直勇敢地保护她。然而,这种单方面的爱情并没有让卡西莫多获得快乐,而是在精神上十分困惑,他担心由于自己相貌丑陋会导致艾丝美拉达受到惊吓,但是又忍不住要去爱她。在这种矛盾中卡西莫多人格逐渐升华。
二、卡西莫多的悲剧之源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是一个悲剧。导致卡西莫多爱情幻灭的根源是表象的丑陋,但是他无法抵挡艾丝美拉达的美丽诱惑,仍然坚持追求。爱情虽美丽,但是卡西莫多所爱的人并不爱他,因此这份爱情软弱无力并且不幸。同时,卡西莫多将生命作为赌注,为了这份虚幻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养父,最终导致悲剧。这充分体现了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性与兽性之间的矛盾。
1、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
对于卡西莫多而言,克洛德虽然只是养父但是胜似亲生父亲。克洛德将被双亲遗弃的卡西莫多捡回来并收养他,供他吃穿。当卡西莫多还小的时候,有孩子或者狗追赶他与吼叫时,卡西莫多总是躲在养父胯下。同时,克洛德还教他说话、写字和识字,最后还给他职业,让他当教堂的敲钟人。克洛德所做的一切让卡西莫多将他当做了生命中的全部。而艾丝美拉达对卡西莫多却只是在他即将渴死之时给了他一碗水,并且以德报怨,这对于卡西莫多而言却是恩情。但是这种恩情远抵挡不过克洛德的养育之恩。然而,在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迸发出爱意后却对克洛德逐渐产生了叛逆之心。在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企图对艾丝美拉达实施侵犯时,卡西莫多心中所想的是牺牲自己以不忤逆养父并且保全艾丝美拉达,当他认为在巴黎圣母院中将艾丝美拉达劫走的人是养父克洛德后他也只是在内心尽量抵制失望和嫉妒的侵袭。由此可见,此时在卡西莫多心中亲情仍占有很大比重。然而,当艾丝美拉达最终上了绞架以后,卡西莫多却还是将克洛德推下深渊且毫不犹豫,看着养父逐渐掉落,最终看着克洛德与艾丝美拉达的尸体,卡西莫多内心在哀号他所爱过的一切。
克洛德想杀死艾丝美拉达的原因在于无法得到她,而卡西莫多杀死克洛德的原因在于艾丝美拉达的死。这是否是因为艾丝美拉达施恩于卡西莫多后促使他认识到封建教会的黑暗势力以及养父内心的肮脏呢?卡西莫多其实并不具备这种深层次的意识。人心产生的爱恨都是受到痛苦或者快乐的影响后产生的心理特质。理智可以指导感情与欲望的实现,理性却只能让人意识到应该如何去做某件事,却不能产生去做这件事的动力,能驱使人完成某件事情的只有情感。
真正的爱情不仅是对美的欣赏,同时还要去培植并且创造美。而马克思也认为若爱情产生的时候你爱着别人,但他的爱却没被你唤起,说明你的爱无法让对方产生爱情,那这种爱情软弱无力并且不幸。艾丝美拉达一直深爱着法比,他英俊潇洒,但是薄情虚伪;艾丝美拉达不愿正眼瞧相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她喜欢水晶瓶,光彩夺目,虽然有裂口无法让鲜花享受生命之水,而对于虽然平凡且粗糙但是能够让鲜花变得芬芳与鲜艳的陶罐却视而不见。人们都是爱情下的奴隶,虽然与“只顾吃喝”的禽兽不同,但是也沉迷于眼目色相,且上帝之所以要赐予人眼睛是要赋予它更高尚的意义。在爱情上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是沉迷眼目色相,并不伟大。此外,卡西莫多在艾丝美拉达施恩后错误地将其理解为爱情,卡西莫多没有真正理解到爱情的交互性,艾丝美拉达的举措只能被称为同情,而卡西莫多将其当做是爱情的奉献无疑十分牵强与错误,进而为悲剧埋下伏笔。
2、人性与兽性存在矛盾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完整性包括人性与动物性,只有在二者完美结合的状态下人才被真正称之为“人”.卡西莫多的人性首先复苏于养父克洛德身上。他对养父感恩戴德,十分忠诚与热爱,且这种感情深深扎根于克洛德心中。对于卡西莫多而言,克洛德是他生命的二次创造者。当他由于抢劫失败被逮捕并且在烈日下被绑在耻辱柱上并且在群众面前受鞭打时,他十分渴,渴求围观群众能够给他水喝,但是却没人理会。在卡西莫多将要晕死之时,让他倍感意外的是美丽的艾丝美拉达居然会在众目睽睽下给他递水喝,他被她的勇敢所感动。艾丝美拉达这种以德报怨行为使得卡西莫多受到极大震感,于是他的人性被再次复苏,因此后期才会不顾生命安危在死刑架上将艾丝美拉达救出来;为她送食物时为了避免她被自己容貌惊吓,他总是将脸侧过去;为了使她快乐,他不顾内心的痛苦去邀请法比与她约会;在巴黎圣母院遭受攻打时他誓死保护她;当她被送上绞刑台后他抱着她的尸体一起死去。但是前文提到过,但凡人具有完整性则一定会具有动物性,且当这种兽性爆发后,无论何种力量都无法阻挡其冲动。
雨果将卡西莫多塑造为世界文学史上容貌最丑陋的人物形象,他本来是一个弃婴,丑陋且残疾,他被放在广场床板上,来自上流社会的贵妇们都认为应该将他烧死。此时年轻的教士克洛德却收养了他。由于丑陋,卡西莫多在社会上并不是以“人”的身份存在,而是以“怪物”的身份存在,饱受挖苦、讥诮、排斥以及仇视。卡西莫多完全被封闭在巴黎圣母院中,自闭、抑郁且孤独。受到丑陋外貌的影响卡西莫多十分自卑,而越自卑的人越渴望自尊,因此他在克洛德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参加“丑大王”选举,坐于担架上时,雨果形容卡西莫多的“温顺中透出凛然难犯的神态”,且在他阴郁的脸孔中展现了笑颜,既喜悦又心酸。基于心理学角度,对虚荣的阐释为采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己自尊心进行保护,这种自尊心也遭受扭曲。由于卡西莫多对于自尊十分渴求因此他的动物性被激发,变得十分凶狠。凶狠是因为粗野,而粗野的根源却来自外貌的丑陋。卡西莫多有异常发达的体力,这也为他的凶狠做好了铺垫。霍布斯认为孩子健壮的原因在于亲情缺失,因此对于造物主会存在仇恨与报复心理。除了艾丝美拉达与克洛德,卡西莫多对世界上所有人都存在仇恨之心。对待克洛德卡西莫多的态度为由善至恶,从人性变为兽性;对待艾丝美拉达则恰好相反。而对待其他人他从来都是恶,都是兽性。
他会捉弄周边居民,扔东西到烟囱中,装鬼吓人;杀害攻打巴黎圣母院的乞丐,无情的将弗罗洛(恩人的弟弟)扔下巴黎圣母院;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养父克洛德也从万丈深渊上推下。受到情感的支配,卡西莫多的兽性被完全激发,且人性完全丧失,最终将克洛德杀死。由此可见,卡西莫多的善良并非具有持久性,当他发现周边人都在仇恨他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将这种仇恨情绪接过去,并且学会了凶狠,将兽性完全激发。虽然这种兽性是后天出现,他并非生来凶狠,但这种人性与兽性的矛盾也是导致卡西莫多悲剧的根源。
结束语
总而言之,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卡西莫多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并非纯粹道德典范,相较于世界上大多数人他都是不幸的,拥有极其丑陋的容貌并且被双亲抛弃。在很长的时间中他的世界只有克洛德与大钟,内心封闭抑郁。在遇到艾丝美拉达后他拥有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但是也出现了亲情和爱情的冲击;为了保护艾丝美拉达不惜将养父克洛德杀死,此时就体现了人性与兽性的矛盾。这是导致卡西莫多悲剧的根源,也正是这种双重冲击促使卡西莫多形象更加具有真实性,且极大冲击读者,值得细细品读。同时透过《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也让人意识到,无论相貌如何丑陋,内心总会存在发光点。
参考文献:
[1]潘道正。爱与丑的永恒矛盾---论卡西莫多的爱情[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程维娟。论卡西莫多的爱情悲剧根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3] 李莹波“.丑”的审美思考 -- 卡西莫多形象分析及“丑”的美学意义[J].陕西教育(高教),2013,(12)。
[4]刘瑾宁。对 < 巴黎圣母院 > 中卡西莫多的悲剧之源的探析[J].企业导报,2014(11)。
[5]姜佩文,武蔚凤。从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卡西莫多心理成因及发展[J].科教导刊,2013(2)。
[6]窦素梅。< 巴黎圣母院 > 中卡西莫多的美丑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 (4)。
[7]冯书阳。卡西莫多的形象意义[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