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慧能法师的心性论与“顿悟成佛”的认识论

发布时间:2019-09-29

  一、慧能生平事迹
  
  按照传统说法,禅学始创于南北朝时期,其初祖为菩提达摩。而禅宗的真正建立,应从唐代六祖慧能算起。[1]那么,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创始于中唐而兴盛于晚唐、五代。慧能以前,只有禅学,没有禅宗。
  
  慧能(六三八年-七一三年),本姓卢,祖籍河北范阳,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不识文字。在其二十四岁时参礼弘忍,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云:“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法衣,令嗣祖位。”龙朔元年(六六一年)至仪凤元年(六七六年),慧能隐遁修行。关于他隐遁十六年之久的原因,据传是因为遭到佛教内部派系的追杀。此后,便至广州法性寺,此时正是印宗法师主持此寺并宣说《涅盘经》,慧能以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轰动一时,并受具足戒。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年)年至曹溪宝林寺传法,兴禅门,收学徒。后人也称为曹溪大师。至仪凤元年先天二年(七一三年)慧能入灭,卒年七十六岁。到了唐宪宗元和十年(八一五年),追谥为“大鉴禅师”.慧能所传之禅宗,其传播范围大都在南方,因此称为“南宗”.(二)《坛经》
  
  《坛经》是记述慧能思想的主要资料。迄今为止,大约发现其版本不下十几种,内容大都有些出入。其中最古老的是敦煌本,也就是法海写本,原名叫做《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不分品目,它是对当时慧能说法内容的记录。还有两个重要的版本:一是唐僧惠昕的改编本《六祖坛经》,约一万四千字,比法海本的字数约多十分之一,内容惠昕大都有附会。亦如他自己在《序》中所说:“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此本出现离慧能卒约有一百多年。[2]二是未署撰人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共十品,两万余字,大约比法海版本多一倍。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此两本多为后人搀杂附会之言,并不全是六祖之言,殊多妄言。因此吕瀓先生认为研究慧能的思想,不应以《坛经》作为唯一的依据,还应以王维的《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作依据,但是《碑铭》中关于慧能生平的记载,印顺则认为是自相矛盾的。[3]我们姑且不对他的生平事迹做详细的考证,以法海本《坛经》、王维的《碑铭》为依据,对慧能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探析。
  
  二、心性论
  
  慧能初次见到弘忍,弘忍曾说他是蔼獠(猎人、野蛮人)、不堪作佛。慧能针对弘忍的责难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姓(性)即无南北,蔼獠身与和尚不同,佛姓(性)有何差别!”(《坛经》第三节)此乃众生皆有佛性观念,蔼撩与和尚身份虽有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佛性。[4]慧能人人皆具佛性,这一点契合了大乘有宗的“佛性”论思想。
  
  慧能的佛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心与性统一的理论基础上的。王维《碑铭》叙述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越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举足举手,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心性。”由上文所云“本觉”即众生心体,自性清净,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这也就反应了慧能的佛性论思想。
  
  关于心与佛。与“性”紧密相连的便是“心”.慧能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一切万法”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都是由“心”所派生而出的,都为自心中物。“真如本性”要在“心”中“顿现”,这也就是说“心”、“性”互为成佛的基本条件。
  
  “心”的含义从修行方法上来说,心为做佛的根本,如慧能言说“即心即佛”.如若相见佛,无需向外求寻,只需返归自身本性,向自心求寻。如其在第三品《疑问品》中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慧能禅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力图佛教所追求的遥远必彼岸世界移到每个人的内心。亦慧能所说:“如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慧能用内在的心代替外在的佛,使人人都可以成佛。“心”的含义从本体上来说,“心”与“性”的意义相当。“心”为“本心”“真心”,人心的本质是纯然无杂,自然清静。例如慧能所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汝自性且不见,汝自迷不见自心”.从心的本体上而言,心与性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性的含义相比心来说概括的层面更加宽广一些。
  
  慧能禅学所理解的佛或佛性,就是人心有觉悟之本体,即觉悟人生的究竟,解决生死的问题,即达到与释迦牟尼的世界观相一致,想佛所想,言佛所行,行佛所行。禅宗自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说的就是释迦牟尼在教外别传的心法。因此以心传心便成为禅宗传法的基本原则。“心”便成为慧能佛性的另一个切入点。
  
  三、“顿悟成佛”的认识论
  
  慧能在对东山法门“一行三昧”改造的基础上,把涅盘佛性论和般若三昧融为一体,提出“顿悟成佛”的。慧能说“顿悟”,从“自明本心”着手,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主张“但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误”;“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慧能“顿悟成佛”说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只是一个观点,而且由此开出了一个宗派--即《坛经》中所谓的“顿悟”.
  
  (一)顿悟与见性
  
  《坛经》第一品之《般若品》云: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心……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若识本心,即刻解脱。慧能成佛的修行方法,便是一种“智慧观照”当下即悟的禅学思想。慧能认为,成佛的唯一途径是顿悟。这种顿悟,是通过直觉主义的主观体验,产生内心的神秘启示,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首先,“顿悟”需有上乘的“利根”,依靠后天的精进修行和突发的事件而体会证得“真如”;其次,“顿悟”作为个人直观性的内心感受,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慧能的“顿悟”并非易事,其所言之“简易”是对于他的外在性的修行程序和形式而言的。
  
  在顿悟成佛上,慧能的主要见解是“悟”的重点在“见性”.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若识自性,一悟即全佛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佛就在凡夫之中,菩提就在烦恼之中,这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关键所在就在是否悟得自性。而这“自悟自性”就得反观自心来证得。其所以能“悟”就因为真如本性,内在于人的心性之中,本自具足,就像月亮本在天宇,只为乌云覆盖,一旦风吹云散,月华顿理光明。其所以能“顿见真如本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心性的统摄作用。所谓“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心性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5]“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这里的“一智”,不是后天的,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而是先天的,是“自行本有”的,“见性”即能“成佛”,自然“即得出世”,那么一切就不离“真如佛性”.[6]
  
  (二)顿悟与无念
  
  结合前面所说的“无念”来看,“顿悟”是一种单纯停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它没有客观的来源,也没有客观的内容。慧能所悟所念的内容,不包括客观物质的世界,而仅仅是人的“自性”、“本心”.因此慧能说“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而所谓“不染万境”、“不于法上生念”、“识心见性”等等,都说明“顿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而仅仅是从心本体发生的一种作用而已。
  
  慧能认为“真如本性”之“心”是含摄万法的“本体”,所以在慧能看来众生与佛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只不过在“迷”、“悟”甚至是“一念之间”.这也是慧能的禅宗之所以是“顿教”的原因,慧能把由此岸到彼岸,由凡夫到佛的距离,缩短到人的“一念”之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慧能才能够成为禅宗的开山鼻祖。
  
  四、思想影响
  
  总的来说,六祖慧能的思想影响巨大。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坛经》的英译本就高达十二种,可见其思想影响深远。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自传入起就开始了其中国化的进程。为后人所称颂的“六祖革命”便是指慧能对佛教、修行方式、读经诵念、戒律定慧等传统佛教理念和修行方式的再次革新,这便是是佛教史上的重大革命。

 

  参考文献:

 

  [1]潘桂明著:《中国禅宗思想历程》{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
  [2]高令印著:《中国禅学通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223页
  [3]黄华明:六祖慧能生平新考[J],載《韶关学院学报》,2015年9月
  [4]孔繁:慧能顿悟说之评价[J],载《当代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
  [5]方立天:《性净自悟》[J],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6]邢东风著:《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7]李旭:慧能顿悟成佛思想通绎[J],载《五邑大学学报》,1999年第1卷第2期
  [8]郭鹏著:《隋唐佛教》[M],齐鲁书社,1980年8月,第530页

TAG标签: 慧能     坛经     顿悟成佛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