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传统西方哲学从其整体来看,是一种以"解释世界"为理论原则和内在构架的解释哲学.马克思指出,作为解释哲学的传统西方哲学从没有将"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根本视角,因此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基本方面仍然是疏离的.不仅如此,马克思更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克服解释哲学,即从"改变世界"的哲学视域去超越解释哲学,这就是马克思终其一生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进行的工作.在这一工作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人关系的思想、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思想,都在本质意义上指向了"改变世界"的方向,由此马克思哲学成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


关键词:解释哲学;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批判;超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结尾这样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一判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盖棺定论;二是对自己哲学的根本主题和历史使命的揭示.传统西方哲学从其整体来看,是一种以解释世界为理论原则和内在构架的哲学,"解释世界"这一点根本性地规定着传统西方哲学中各个哲学的具体主题、运思方式、表达方式和终极关怀,由此"解释世界"成为传统西方哲学范围内无法克服、无法扬弃的问题式.当传统西方哲学被"解释世界"规定着自己的问题意识的时候,它对于"改变世界"这一问题的忽视就是必然的结果.就此而言,马克思既极具洞见地把握住了传统西方哲学自身保持统一的根本规定性,并予以深刻批判,更是由此出发,进一步对自己的哲学如何超越传统西方哲学、实现为一种科学意义上的哲学,即"改变世界"意义上的哲学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揭示.系统阐述马克思批判和超越传统西方哲学、从而建构"改变世界"之哲学的逻辑理路和依循路径,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意义、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任务,是有价值的.


一、传统西方哲学作为解释哲学的规定性


在传统西方哲学的漫长理论历程中,不同的哲学尽管其内容和形态大相径庭,但都怀抱着一个极为一致的理论目标,这就是对眼前的整个世界做出一种本质上的解释,即"解释世界".因此可以说,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解释哲学.综观传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它作为解释哲学有以下几个规定性:


首先,解释哲学遵循从先验本质和逻辑演绎出发来推导整个世界的解释路径.解释哲学是一种为整个世界探究统一性和终极性解释的理论,其核心关怀在于寻求一个不由任何其他事物产生而自己能够产生万物的终极本体,然后再从这一本体出发逻辑地推演出现实世界的万物.为了实现这个理论目标,解释哲学所寻求的本体必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因性,本体必须是自我产生的,不能由任何其他事物所产生;二是动因性,本体能够为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提供生灭变化的动力原则,能够解释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三是恒定性,本体必须是稳定的、不变的、永恒的,只有这样才能为现实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提供确定的基础,如此一来也就排除了现象世界的感官事物享有本体身份的可能性;四是先验性,本体被设想为先天就存在的,不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现象世界的感官事物已经无权成为本体,因此哲学家们或者从头脑中去臆造一种本体,或者对现存事物进行逐级抽象得出一种本体.四个特点保证了本体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使得哲学家们握有了充分的理论自信去追本溯源,以便能够将世界的本原归于某种本体,并依据此种本体推导出关于世界的知识.


其次,解释哲学应当是逻辑自洽的和体系完整的.要完成解释世界的工作,解释哲学在形式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逻辑上的自洽,二是体系上的完整.逻辑上的自洽要求解释哲学的所有内容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即符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体现于解释哲学身上,便是要具备一个作为自因的出发点,由之逻辑地推出各种事物,而且推导过程要严格符合上述三大规律.换句话说,解释哲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应当与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不能自己推翻自己,由此整个哲学才能保持一种逻辑上的自洽.让我们试举两例,第一个例子是柏拉图哲学.众所周知,柏拉图的理念论分为前期的分有论和后期的通种论,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就在于柏拉图发现了分有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逻辑不自洽.按照分有论的规定,一方面是每一种现实事物都分有一种理念,即现实事物与理念是一一对应的,另一方面分有论非常明确地肯定正当、善、美等伦理行为理念的存在,而很少肯定丑、污秽物等负面事物理念的存在,这就与分有论的普遍性质形成了冲突,诸如此类的逻辑不自洽导致柏拉图最终放弃了分有论,而提出一种以诸理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展示为主要内容的通种论,尽管通种论绝不是没有理论问题的,但至少在逻辑上是能够保持自洽的,这成为柏拉图哲学影响后世哲学的重要方面.第二个例子是黑格尔哲学,它的突出优点便是逻辑上的自洽.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全息哲学,其每一部分都包含着这个哲学体系的根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每一部分都隐藏着这个哲学体系的秘密和逻辑信息,不管是他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还是他的美学、伦理学、宗教学,每一部分都可以成为整个体系的缩影.所以仅仅从纯粹的形式逻辑角度看,黑格尔哲学便达到了西方哲学的顶峰.


除了逻辑上的自洽之外,体系上的完整是解释哲学的另一个理论追求.所谓体系完整,是指在原则上,解释哲学应当具备所有的理论构件,应当囊括所有的现实事物.就理论构件的层面而言,解释哲学不仅应当有本体论,而且应当有认识论,不仅应当有自然哲学,而且应当有社会哲学,不仅应当有核心,而且应当有外围.我们发现,即使在尚未发生认识论转向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时期,每一个成体系的哲学也都有自己的认识论,例如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灵魂学说、奥古斯丁哲学的光照说、托马斯哲学的感觉认识论和理智抽象论等,这些理论构成表征着解释哲学在体系上的完整性追求.就现实事物的层面而言,解释哲学应当触及现象世界所有种类的事物,如果有一种事物无法被解释清楚的话,那么这会成为解释哲学无法容忍的事情.例如,历代基督教哲学对恶的存在这一问题殚精竭虑,这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而且也是出自于基督教哲学作为体系哲学的内在需要,它无法容忍恶这一现实问题可能导致基督教哲学失效的威胁,因此对恶的解释和说明就成为基督教哲学获得合法性存在的重要支撑.


最后,解释哲学以对象化和抽象化的方式研究人,现实的人在解释哲学中是不在场的.对本体的绝对化诉求,使得解释哲学有意或无意地把人当作了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如前所述,解释哲学追求作为万物的本原,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思索多中的一,这意味着它必然要抽象掉活生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的现实生活.具体而言,希腊哲学是以对象化和片面化的方式研究人,一方面自然哲学由于思维的淳朴性,还无法将人从自然背景中提取出来,也就认识不到人的力量,另一方面智者和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仅仅关注人的伦理行为,对于人的世界的其他因素,诸如物质生产活动、历史活动、交往活动等研究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到了中世纪之后,基督教哲学笼罩在神学之中,更谈不上对人的积极关注.近代哲学开始之后,虽然哲学家们的目光落在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构方面,甚至康德将主体性哲学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正像马克思所言:"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②近代哲学视野中的人,仅仅是具有认识能力的抽象人,而不是从事丰富实践活动的感性人、现实人,近代哲学仍然无法在一种全面具体的理论平台上去考察人.


基于上述几个规定性,我们可以看到解释哲学发展到黑格尔哲学阶段,就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黑格尔哲学既是运用先验的演绎逻辑来阐释现实世界的集大成者,也是哲学史上逻辑最自洽、体系最完整的哲学,更是将现实的人抽象化、工具化的最突出代表.不过,顶峰的另一个涵义便是终结,黑格尔哲学已经在逻辑上穷尽了解释哲学的所有可能性,在黑格尔之后,要继续发展解释哲学,抑或沿着解释世界的思路重新构建一种理论,至少在原则上是行不通了.因此,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几乎无一例外地另辟蹊径,寻找解释哲学之外的新的可能性.在所有的哲学努力中,马克思哲学的思路是非常独特的,它不仅深刻地批判了解释哲学,而且超越了解释哲学,由此开创了一条与同样批判解释哲学的现代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路径.


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这一变革之所以能够发生,首先是基于对解释哲学的批判.然而谈到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又不仅仅是马克思哲学的专利,在马克思时代及其后,众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批判矛头对准了解释哲学,很多人的哲学便是以批判解释哲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论基础的.那么,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的批判究竟有何不同呢?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哲学是以超越解释哲学的方式实现了对解释哲学的批判,而现代西方哲学是以否定解释哲学的方式实现了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却始终未能超越解释哲学,这样一种复杂的理论状况只能在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视域中才能理解.


在解释哲学一统天下的时候,哲学对自身的问题式既是自觉的,又是不自觉的.自觉的地方在于所有的解释哲学均从"解释世界"这一根本性的视角展开理论内容,对"解释"这一点保持着高度的认同和自觉意识,不自觉的地方在于所有的解释哲学均没有意识到"改变世界"这一问题及其对哲学的意义,更没有意识到依据"改变世界"的视角来展开哲学,将会导致解释哲学的消解.质言之,解释哲学的自觉和不自觉正是其"解释世界"的问题式所内在决定的事情.当马克思将自己哲学的根本使命定位于"改变世界"的时候,哲学家们面对世界的不同态度终于明显起来:一种态度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外在式的静观,给这个世界一个理论上的阐释,以满足人们的形上冲动和追本溯源的渴望,此即所谓"解释世界"的哲学;另一种态度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式的参与和介入,将哲学自身作为世界改变的思想环节,以实践的方式加入寻求更加美好世界的事业当中,此即所谓"改变世界"的哲学.在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视域的映照下,解释哲学的虚假性和不可能性也暴露出来,不仅是因为给世界一个理论上的终极说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首先是因为这个任务是没有意义的.即使解释哲学成功地实现了它所设定的解释的目标,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哲学也会向解释哲学提出这样的诘问:对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而言,把现存的世界解释得如此自洽和完整,能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解释能对人们的实际行动发挥指导作用吗?这些解释能在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吗?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因为解释哲学从没有将世界的改变和事物的革命化这一实际任务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根本视角,解释哲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基本方面仍然是疏离的,这恐怕是解释哲学遭致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现代西方哲学同样看到了解释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疏离,因此才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也就是拒斥解释哲学)的大旗.然而,现代西方哲学仅仅是对解释哲学的思路进行直接否定,却没有从如何克服解释哲学的视角去思考解释哲学的出路问题,换句话说,现代西方哲学只是简单地抛弃了解释哲学,与此同时却没有从人的现实任务出发去理解解释哲学的弊端,这就导致现代西方哲学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回到解释哲学的那些思路上.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③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哲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哲学的方式,而只能依靠现实生活的改变和革命的实践活动,哲学问题不过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抽象反映而已.就此而言,现代西方哲学看出了解释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疏离,却没有看出解释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关联,由此也就错失了超越解释哲学的可能.实际上,解释哲学确实有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无视,但是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解释哲学的这一弊端又不能被归结为它自身的问题,而是表征着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表征着一定时代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克服解释哲学,就要从实践上解决现实问题,并将之作为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本视角和途径,这些是现代西方哲学始终没有意识到的,也是现代西方哲学批判了解释哲学但未能超越解释哲学的根本原因.


就此而言,马克思哲学真正理解了解释哲学的弊端,即不仅在理论上、在思想形式上批判解释哲学,更在人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活动中克服解释哲学.马克思把哲学问题的根本解决诉诸人们的实践活动,把对解释哲学的批判纳入改变世界的事业中,使哲学变成了实践活动的思想环节.由于马克思是从"改变世界"的问题式去理解解释哲学的,因此他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就不是具体观点的批判,抑或最终结论的批判,而是从根本上批判解释哲学借以立论的根本主题、运思方式、表达方式和终极关怀.解释哲学始终秉持着为整个世界提供一种统一性和终极性解释的理论抱负,一部传统西方哲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这种理论抱负不断出场、不断挫败又继续出场的历史,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的虚假性:"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④ 解释哲学把在本来意义上很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了,并以之作为哲学之"深奥"的主要标志,而一旦将其放置于人类的现实生活面前,以人们的实际任务加以衡量,就会发现解释哲学的那些绝对真理的"空话"性质."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⑤与解释哲学企图对整个世界做出一种本质上的解释的做法不同,马克思哲学认为解释哲学的做法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做法遗忘了"改变世界"的现实任务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的哲学属于为改变世界而斗争、为理想社会而奋斗的人们,而与一味地制造关于整个世界的思辨理论无关,与一味地探求现象背后的隐蔽本质的独立哲学无关.


在马克思批判解释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观点,即马克思放弃了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这一观点需要详加辨析.一般地来说,马克思确实是放弃了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他对那种妄图提供统一性和终极性说明的解释哲学向来是不屑一顾的,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决然地否定一切解释世界的理论努力,当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他否定的只是那种不从"改变世界"的视角来"解释世界"的方式---追求统一性和终极性说明的解释哲学正是这种方式---而不包括从"改变世界"的视角来"解释世界"的方式.实际上,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任何哲学都包含着解释世界的维度,马克思哲学中也存在着很多对人类社会、现实世界的说明,例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东方国家、古代世界、未来理想社会的大量分析,都属于解释世界的维度.对于一种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哲学来说,是不可能不逻辑地蕴含着"解释世界"的维度的---没有"解释世界"作为认识论支撑的"改变世界",也只能导致实践上的无效.马克思反对的是那种将解释世界的维度提升为主导性和唯一性维度的哲学,因此马克思哲学显现了合理意义上的解释世界的哲学,这是我们面对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超越


传统西方哲学"只是"关注"解释世界"意义上的问题,而对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活来说,"解释世界"意义上的问题不具有实质意义和关键意义,只有"改变世界"意义上的问题,即"改变世界"及由此生发的问题,才具有实质意义和关键意义.因此马克思异常明确地将自己哲学的使命定向于"改变世界"这一问题上,这无疑成为马克思日后所有理论着作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取向.众所周知,马克思终其一生工作的主要指向就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这样一个联合体"被经典性地概括为"自由人联合体",由此"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成为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形态.接下来,我们将从"自由人联合体"这一角度系统阐发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从而全面展示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超越.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构成了"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理论基石.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超越自然存在的社会存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奠基着人"改变世界"的进程.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⑦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自然存在的生存论基础和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界限:在人化自然的范围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在人类"改变世界"的持续过程中,人类的主体创造能力必然受到自然界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规范,这种内在规范一方面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更是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对象和基础,由此人们才能够按照属人的需要面向自然界展开对象性的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就相应地体现为"改变世界"的多个方面.就人们占有和改造自然从而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并不像动物那样只能在自然界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人能够以一种"美的规律"和自由的方式进行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⑧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被本能所规定的直接统一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等实践活动所展现的对象性统一关系,即人能够同时以"种的尺度"和"固有的尺度"面向自然界进行生产,能够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来运用,因此自然界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转化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意味着自然超越了自身的原初质朴的自在状态,意味着自然具有了属人的特征和为人的品质.在这种意义上,自然作为"世界"之一部分所发生的"改变",不仅构成为人自身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前提,而且就是人的合乎人性之生活的要素,这些都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马克思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思想构成了"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理论支柱.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是以社会的方式、以人与人发生关系的方式同自然界产生关系."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虽然产生于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但是它一经生成,便具有独立发展的可能和辩证演化的广阔空间,而"改变世界"主要地就体现为改变人所生存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体系,使之愈来愈服从人类自己的意志,并且成为从属于人类自己的社会财富,这就是马克思所阐述的"自由人联合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人的关系历时性地呈现出不断改变、趋向高级的状态,即从"人的依赖关系"转化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关系,直至人的"自由个性"关系.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时,单个人必须在部落、血缘或家族共同体中才能生存和劳动,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人身性和具体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依赖关系越来越被普遍的、抽象的关系所取代,"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瑏?瑠人们不再能够凭借自己的身份来获得财富,只能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商品交换成为经济结构的普遍形式和广泛基础,人对人的特定依赖关系被人对物的抽象依赖关系---实质是以物的形式为表现的人对人的普遍依赖关系---所取代.人对人的普遍依赖关系破除了人们的血统差别、等级限制和先赋身份,那么统治个人的现象是不是就消失了呢?当然不是,没有特定的统治者只是意味着统治关系变得普遍化了,"这些外部关系并未排除'依赖关系',它们只是使这些关系变成普遍的形式."?瑏瑡就此而言,人对人的普遍依赖关系及其所造就的形式平等之成就蕴含着向人对人的非依赖性关系、实质性平等关系"改变"的可能,这就体现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人对人的"自由个性"关系,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瑏瑢?"自由个性"不仅展现出人与人关系的极大丰富性,而且扬弃了人对人依赖关系的特定统治和人对物依赖关系的普遍统治,从而展示出"改变世界"的最大可能空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瑏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被人与人关系的持续改变进程所奠基.


再次,马克思关于自然与自由的思想直接证实马克思哲学为"改变世界"的哲学.虽然马克思哲学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瑏瑶"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瑏瑥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忽视"改变世界"的本体基础和内在限度,他从来都是在自然与自由的双重维度中来思考世界之改变从而转化为"自由人联合体"的问题,由此对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思考成为他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直接证实和表现.具体来说,马克思关于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思考有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耦合的基本内容:一是人对自然的关系承载着自由的价值意蕴;二是人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证实着人的自由.就前一方面来说,无论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必然以自然为对象和场域,从而自然本体性地规定着人的自由的范围和边界,还是自然及其规律始终保持着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优先性,从而人的自由通过"自然必然性"表现出一种内在的"不自由",这些因素都表明人类"改变世界"活动所展示的自由性质绝不是无所依凭的天马行空,而是以人的自然界限和自由的自然界限为形式表现出来的"定在中的自由",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过程中的自由,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的道理;瑏?瑦就后一方面来说,既然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自由的可能---当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排除人与人的关系,前者正是通过后者才得以可能---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方式和性质就显示着人的自由程度.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因此扬弃异化劳动不仅具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意义,而且具有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证实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的意义."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瑏?瑧"共产主义"即是"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不是纯粹的"人道主义",而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强调和对自然与自由张力的揭示,马克思哲学为人从自然之中获得自由提供了理论论证,从而就表明自身实为"改变世界"的哲学.

TAG标签: 解释世界     改变世界     解释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