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浅谈老子的中道说

发布时间:2019-09-29

【内容摘要】老子的中道思想是其众多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思想流传至今,并为诸多智者所成功运用,可见其价值颇大.这一思想对于国家管理及个人做事都是值得遵守的黄金法则.汉朝初年统治者运用这一思想治国,可以给百姓带来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范蠡尊崇这一思想做事,可以使自己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得以周全; 华盛顿运用这一原则适时而退,可以使自己受百姓爱戴、名流千古.老子的中道说不仅仅对中国古代有所助益,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思想; 执两用中; 中道思想


老子八十一章中有许多章节都体现了他的中道思想,中道是适度,所谓"适度",便是不追求极端,执两用中.在老子的思想中,中道说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点.适度原则是自古至今都被人们所推崇的一贯准则,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国家治理,知分寸方能成大事.在老子八十一章中对个人行为和国家治理都提出了知量守度的具体要求.


一、个人成长


古语云"少思以养神,少欲以养精,少言以养气".对于个人而言,不论是养生保健、名利追求,还是人际交往,都需要度的把握.


( 一) 养生保健要适度.


1. 饮食适量.在养生保健方面老子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言论,这些言论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现代仿佛看上去不太受用了,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吃饭远远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人们还追求食物的色泽与口感,但在追求自己喜爱的食物的同时也需要有节制,也需要有限度,不能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忽略了量的控制,在这一方面老子的中道思想十分有借鉴意义.人们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为了自己味蕾上的满足就没有限度的摄取食物,这样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失去健康甚至是失去生命.在历史上就有一些名人因为食物摄取过量而致死的真实案例.阿道夫·雷德里克是古时候瑞典的国王,在一次宴会中他狂吃龙虾、鱼子酱、德式泡菜、鲱鱼和香槟,吃过这些后,他还吃了十四份自己最爱的小点心,不幸的是他的消化系统未能经受住如此大的压力,因而导致他猝死身亡.饮食过量致死的不仅仅只有这一位,还有英国着名作家萨克雷.萨克雷是一个吃喝狂,他常常饮食过量,日积月累,导致他的肠胃系统受到严重损伤,在他享受完他人生的最后一餐---两份牛排和五个热狗之后,离开了人世.这些因为饮食过量而撑死的名人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所以人们在自己喜爱的食物面前还是要有所节制,尽管后果可能没有像致死那样严重,但饮食过量势必会影响身体健康.要"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 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做到饮食适量,保持身体健康,从而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2. 保健适度.饮食过量是无益于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而过度服用"保健品"也是危害身体健康的另一个方面.自古至今,中国人就十分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于是古代寻求长生不死之术的人绵绵不绝,而炼丹术也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但大多数人都事与愿违,很多人因此葬送了性命.其原因就如老子第五十章所说"以其生生之厚",因为他们的求生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古代很多皇帝就是因为大量服用丹药而致死的.晋哀帝司马丕,年纪轻轻就想长生不死,整日研究炼丹之术,结果服丹中毒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五岁;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却因服用天竺长生药致死,令人惋惜; 更有甚者,明朝嘉靖皇帝由于迷恋长生术,竟二十多年不上朝,最终因服用含有砒霜、水银等物质的丹药中毒而死.这些丹药含有水银、铅等有害物质,长期服用自然会命丧黄泉.不论是种类繁多的美食还是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在食用时都应把握好分寸,时时谨记适度的重要性.


( 二) 追逐名利要适度.


养生如此,在功名利禄的追求上亦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正如老子第九章、第三十二章和第四十四章所言"功遂身退,天之道"、"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们要有限度地追求名利,否则就会一无所有,甚至连性命都会搭进去,而学会功成身退才能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危难之中.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被封为上将军,他在功名利禄达到顶峰之时选择了功成身退,归隐江湖,这使他保全了自己; 而文种沉迷于功成名就的快感无法自拔,不能进退有度,导致他丢掉了性命.这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结局令人感叹不已.范蠡的智慧为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进退有道,因为他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得到的越多,危险也就越大.有后人评价文种和范蠡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很悲凉,如此便能显示出范蠡进退有度的智慧.历史上和范蠡一样知进退的人还有很多,春秋孙武辅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退隐,战国孙膑辅佐齐威王败魏国杀庞涓后隐退,西汉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隐居.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在外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知量守度的人.美国总统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使美国走向繁荣富强之后引咎辞职便是知止的表现,这使他能够全身而退并且名流千古.可见老子的中道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不管功劳有多大,都不能心高气傲,要懂得把握分寸,不争功劳,不恋成就,适时低头,进退有道.人生如棋,一个人需要懂得进退的道理,该进的时候勇猛前进,该退的时候悠然而退,进退有度,这是老子极其强调的做人哲学与处世智慧.


( 三) 日常说话要适度.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使用的语言也要有分寸,也要有度的把握,就算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也要做到言语适度.人们每天都在说话,因为它太无处不在,所以常常会忽略它,其实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想要准确恰当地表达心中所想,就需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就如同老子第五章和第二十三章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希言自然".所谓"言多必失",如果滔滔不绝,很多话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说了出来,结果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危及性命.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祸从口出的道理自古人人皆知,然而仍然有人背道而驰,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的.晋朝的大将贺若敦自以为功高才大,看到别人晋升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在他打了胜仗之后以为会受到封赏,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之前的职务,对此他大为不满并大发怒言,结果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他因此丢掉了性命.临死时他嘱咐他的儿子贺若弼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覆辙,然而贺若弼并没有谨记父亲的教训,多年之后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的他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别人低而怨声不断,不满的情绪和怨言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传到皇帝耳朵里便招致和他父亲一样的下场.父子两代人都同样是因为言多而坏事,足以见得"言多必失"的正确性.古语云: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希言自然"已然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夫者存亡,嘴舌有责.言语适度方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可见老子的中道说对人际交往方面也是有所助益的.


二、国家治理


对于国家而言,把握好度是治国的重要保证.国家的政令教化颁布过多,人们受到的束缚越多,国家就有可能会陷入困境,所以持中庸中和的治国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国家的禁忌.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禁忌,这些大多是不合理的.古代每逢寒食节就有禁火吃冷食的陋习,这一陋习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未必受得了,更何况老人和孩子,所以常常有因此致死的老人和小孩,可见此陋习对人们的危害之大.陋习也是禁忌,也是不合理的,而生活中的禁忌除了陋习还有很多.比如说在文字的运用上,古代的同音字是要避讳的,否则就会引来不小的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宋朝有个叫赵范的人,他的父亲名字叫赵方.赵范到楚地做官,有一天楚地举办演出,有一个歌手歌唱得非常好,赵范就问这个歌手: "你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啊?"歌手没经思考就脱口而出: "无非是为了一碗饭方才到了你这里."没想到歌手这不假思索而说出的话竟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赵范听了歌手的话认为他说的话中的"饭"和"方"既冒犯了自己的名讳"范",更冒犯了自己父亲的名讳"方",于是赵范一气之下便杀了歌手.古代官员之所以对文字有所忌讳,其原因还得归根于皇帝身上,皇帝的忌讳多,下级官员自然也有所忌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父母双亡,家中极为贫寒,曾经剃光头出家当过和尚,和尚也被称为"僧人",因此他十分忌讳"光"、"秃"、"僧"等字,于是推而广之,下级官员及社会百姓皆避之而不用.随后,就连与"僧"字谐音的"生""声"等字也不能使用.在文章中如果不小心出现这些忌讳的字,一旦被发现,不问青红皂白,一律以"讥讽"论罪,捉来斩首.这样对文字的禁忌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文人思想的禁锢,文化领域的灾难.人们思想被束缚,国家就难以兴旺发达.这些种种情况都印证了老子第五十七章中所说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句话.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必须是思想的自由,如果百姓这个也不敢做,那个也不敢做,连说一句话都要思前想后,有所顾虑,生怕给自己引来麻烦甚至是丢掉性命,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发展的空间呢? 过多的忌讳束缚人的发展,但也不能什么忌讳都没有.如果社会毫无避讳,毫无规范,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长幼尊卑,不顾伦理纲常,那么这个社会也是不能有秩序的健康发展的.所以社会的忌讳需要一个度的把握,既要给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又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自由.


老子的中道思想流传千年,经久不衰,至今为后人所用.这一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及百姓有所帮助,对于今天国际社会和个人也是值得尊崇的准则.老子的中道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秦浦.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博瀚. 道德经大全集[M]. 北京: 同心出版社,2012

[3]萧龙.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M]. 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7


TAG标签: 老子     中道     内容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