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波德莱尔运用陌生化方式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对研究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及19世纪的美学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波德莱尔在《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等文本中塑造的鲜明的女性形象,从中探讨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和美学观点,论证陌生化形式包蕴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从而实现对波德莱尔女性形象的新的理解.
【关键词】波德莱尔;陌生化;化丑为美
一、女性形象的陌生化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之所以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在于波德莱尔用陌生化方式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雨果刻画女性形象都是运用正面角色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美好期许,用女性形象来表达真善美,《巴黎圣母院》的埃丝美拉达就是魅力善良的化身.而波德莱尔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则完全不同,她们是丑陋的、是人们所鄙视的女性形象,比如女尸、衰老的妇人等等.运用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学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方式,使得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在形象的选择上避开大家耳熟能详的自动生成的形象,一反常态用老妇人、腐尸来蕴含自己所要彰显或是赞美的事物.
(一)死尸形象.《腐尸》中描写生着蛆虫的腐烂的尸体,引起人感官上的"不舒适感",以此来加深读者印象,用腐尸这样陌生的事物来彰显作者所要委婉表达的积极的含义.在诗歌中描写腐尸这一事物可谓是先例,但这一形象也不是为了丑而写丑,而是以丑写美.作者对于这令人作呕的事物并没有表达出厌恶,而在诗歌中,"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1]
这个让人避而不谈的腐尸在作者的眼中成为他的眼睛,他的太阳,他的激情,他的天使.对这具腐尸的截然不同的矛盾描写,正是作者对于19世纪的法国社会的情感.当时法国正处在大革命变动中,资产阶级壮大发展,虽然资本主义推翻封建制度改良了许多弊端,但是18世纪的先贤所阐述的民主文明的资产积极文明并没有到来,还引申出新的问题---金钱使得人性异化.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金钱至上的原则使得人性泯灭,这些现象让作家痛心疾首.但是作家对这个新兴社会也充满着无限的爱意,所以他又热爱这个腐尸.用生着蛆的臭气熏天的腐尸来比作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确实让这个国家强大并且打败了封建主义,又表达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热爱,资本主义有利,正像是腐尸在腐败中成为土壤里的养料一样给予大自然春天里绽放的万物.
(二)衰老的妇人形象.波德莱尔诗歌中还刻画了与既定印象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孤儿、女乞丐、同性恋女人、老妇人、女尸、女巨人、夫人、丑女、妓女等等.她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被社会认为最让人不齿的、丑陋的形象.《老太婆的绝望》中刻画一个干瘪瘦弱的小老太婆,这个干瘪、瘦小、苍老的妇人在常规形象中正是丑的形象,但是诗人并没有只写她的羸弱与衰老,她只是母性的本能要伸手去抱一抱那个美好善良的孩子.在诗歌中那个孩子对于老妇人来说就是光明与美好的象征.她想表达自己喜欢却因为自己丑陋干瘪的样子吓得孩子尖叫,而老太婆被这尖叫赶到角落里,回到自己的世界.她是秉持着爱意却被人误解,没有恶意却承载着别人的恶意.就像不同于常人的人,他们或是残疾或是丑陋或是衰老,这并不是他们所决定的,但是却因此承受着社会的责难和恶意.这里面的老太婆就代表社会上这一种人,是命运造就的不幸,但是他们的贡献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爱护,他们本是弱者,却遭受人为与自然的双重打击.波德莱尔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于以老太婆为代表的母亲、年老者、不幸者寄予自己的怜悯和同情.他在诗歌形象的塑造上肯定了女性人格上的丰富性,认为女性的形象既有人性的冰冷和残忍,又有让人捉摸不透、着迷的神秘和丰富的美.女性形象在波德莱尔诗歌中是一个既美丽又让人不舒服的陌生形态,这也是女性形象陌生化在他诗歌的重要表现.通过这样的艺术技巧来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审美时间,来增强审美效果.
二、题材的陌生化
波德莱尔的陌生化运用还体现在题材上.《恶之花》之所以在社会产生的强烈的反响,与他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有关.体现比较明显,占据比较多的篇幅是恐怖题材和女性独立的题材.
(一)恐怖题材.波德莱尔某些写作题材受爱伦·坡的影响较深,在题材的选择上偏向于戏剧化的、怪诞的风格,呈现恐怖题材.《恶之花》中《被杀害的女人》里刻画一具无头女尸留着血浸泡着床单,她生前是如此的美丽与性感,而现在的场景如此让人作呕的丑陋的画面.但是诗人写这首残忍的诗是表达了自己对女演员的爱情,臆想的、爱而得不到的扭曲心理.这是隐藏在人本性中的原始冲动,爱而占有,源于爱,所以在作者眼中尸体则是作者喜爱美的化身,把鲜活的美(美人)变成人们所厌恶的丑(无头尸体),而人们眼中的丑其实是作者眼中的美,永恒而真挚的象征.这是题材的陌生化的表现,女尸就是他真善美的想象载体.
(二)女性独立的题材.《被诅咒的女人》中的女英雄,波德莱尔称她们为外表美丽内心也充斥着"罪恶欲望的她们",诗歌中详尽描写两个美丽的女人互相爱抚和安慰,体现同性之爱.同性恋爱这种题材是违反宗教教义,所以作者采用"被诅咒的女人"来做为诗歌的标题.这类题材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一般人不会触及的类型.但是波德莱尔勇敢地写出来,给予被宗教教义抛弃的一群弱势群体一个角落.
《莱斯博斯》中萨福的形象,萨福曾被在当时由于时代赋予新的意义,她被当作女子同性爱的典型,所以女子同性相爱亦成为萨福主义.这一含义的萨福就变成了世人眼中的丑.前半部分描写女性恋爱之间女性对于爱侣的生理需求,肉感的触感,这种基于对于欲的描写与当时宗教提倡的禁欲主义是相悖的.中间部分则体现了法律对于女性的不公平教育,不给予女性合法的社会地位,否认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用父权社会的残暴无情镇压女性的思维.这种直面男女平等的口号在文中直白的表明还是先例.所以萨福在这里被赋予新的形象含义,不仅是女子同性恋爱的标志,更是女性觉醒,坚决反抗父权主义,争取女性独立和社会政治地位与公民权力的象征,而这种不可思议的、违反纲常伦理道德的倾向也是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反抗,具有反政府倾向.这些反政府、反宗教教义题材也正是教会所明令禁止的,波德莱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题材上进行陌生化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内容惊世骇俗,引起社会上强大的反响,这也造就了《恶之花》在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三、语言的陌生化
波德莱尔的诗歌语言也是具有独特性、陌生化的语言,体现了文学话语的阻拒性."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2]
所以为了创新,刺激读者阅读欲望,作家常常故意打破既有语言常规,使用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通过陌生化语言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在反复琢磨之后,深感其妙,或风趣幽默,或耐人寻味.波德莱尔就运用了陌生化技巧使得语言变得不那么"通俗易懂",增加阅读难度.
(一)通感.通感就是用形象性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事物,把人的五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彼此之间交错挪移,将描绘彼的词汇安在此的身上.在《感应》当中,就运用"通感","有些芬芳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3]将嗅觉与触觉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陌生而新鲜,印象深刻.这也是开创通感写法的先河.
(二)反讽.在波德莱尔的诗歌当中,描写无数丑陋的事物.这些事物的描写极其让人作呕和厌恶,它的作用不是为了恶心而描述得如此细致,而是透过层层的假象看到身后的本质是与表面上表达的是相反的.在《你要把整个世界纳入你的闺阃》中,用恶狠狠的语言挖苦"她".在"我"的眼中她是如此的心肠残忍、毫无羞耻、罪恶深重,一切一切埋怨的词语都在描述这个"邪恶的女人".可是这篇诗歌不是控诉波德莱尔对她的愤恨,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占有欲,对她戒不掉的、浓烈到灼伤自己的爱意.在《祝福》中,"祝福"其实是诅咒.波德莱尔发表《恶之花》时不被人理解而受到诅咒,但是诅咒在诗人眼里成了可贵的考验,把诅咒当做神圣的灵粮,这是一种反讽,它是祝福.
(三)意识流.波德莱尔写作的顺序是毫无根据的,每一篇都是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的书写.他的诗歌在描写景物时候完全毫无章法、规则可言.在《被杀害的女人》中描写女尸的头发时,并没有先写视觉东西再写感官,而是反其道行之,先写什么吸引住读者的眼睛,是她美丽浓密的长发;而在运用比喻的时候,说眼睛像毛莨,先说喻体后说本体,不遵从一般规律,给人以陌生的感觉.在描写尸体时候并没有顺序,不是从头到脚,也不是从外部环境写到内部,一会儿写头发,一会写袜子,再一会儿写双肩,完全凭借着意识的流动.这种不根据常理来书写的语言使得文章晦涩而又饶有趣味.
(四)象征.波德莱尔诗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象征.而波德莱尔的象征运用可谓开天辟地.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开山鼻祖,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在论文《波德莱尔的位置》中道:"到了波德莱尔,国诗歌终于走出了国境.全世界的人诵读,使人承认他就是现代性的诗歌本身,生了模仿,许多精神丰饶多产."[4]
《忧郁的理想》中开篇《祝福》中描写的蝰蛇其实是象征诗人,因为在发表《恶之花》初版时,他的母亲和妻子误解他,轻视他.因为诗人不被周围人的理解,而受到了诅咒.之后文中"我要把这压垮我的你的憎恶,向你恶意诅咒的工具"中的"工具"是象征诗人."镜子"其实指向的是柏拉图的"摹仿说".通过象征的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单一事物蕴含了特殊的含义.通过通感、反讽、意识流、象征等手法,将语言变得"陌生",增加了阅读难度和思考时间,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深意.正因为文学话语阻拒性才体现文学语言的多样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才会给予读者奇特的感官享受,波德莱尔诗歌语言陌生化也为以后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奠定基础.
四、美学观点的陌生化
波德莱尔的美学观点也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美学观点大致方向上遵从了维克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5]但波德莱尔在雨果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雨果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是丑的更丑,美得更美.波德莱尔引申出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缩短了美丑之间的距离,使得丑变得没有原来那么丑,美也使得不是原来那么美,所以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丑恶中蕴含着人性、母性和残忍美的光环.
这也就是《老太婆的绝望》中的老太婆不是那么的丑,反而有点儿悲凉的美.波德莱尔能从丑中可以提炼出美,他认为丑就是美的根本.波德莱尔的女性形象大部分秉持着自己以丑为美的观点.所以笔下的女性都是一些恶的、丑陋的形象出现,却蕴涵着美的另一种境界.比如说在《被诅咒的女人》中,描写了两个女人搞同性恋爱,这类形象在基督教教义来看是逆人伦与本性的存在,是明令禁止的,所以当时社会认知也是丑陋的东西.诗中通过两个人对话赤裸裸地描写了因为同性恋爱不被人所接受而受到世人的责难,两个相爱的人被分开的煎熬,感觉世界与生命失去意义炙热的爱恋.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真挚的爱恋来刻画社会对她们无情的打击,而这种真挚的爱恋超脱一般男女恋爱.波德莱尔给予了女同性恋者以女英雄的评价,并对她们炙热的爱情表示尊敬.
在波德莱尔的眼中,一切丑的都可以转化成美,丑的在另一方面就是美的化身,丑中有美.运用丑的形态来表达自己化丑为美的美学观点,这种形成的剧烈反差的冲击正是陌生化的效果.波德莱尔诗歌在女性形象塑造、题材、语言、美学观点等方面运用陌生化方式,形成了波德莱尔怪诞奇绝的文学风格.这一风格的体现与时代密切相关,19世纪30年代,七月革命后,法国正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尺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单一的金钱关系形成对于物质财富过度的依赖,压迫的新形态也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由于对现状的不满却无能为力使得波德莱尔不再忠于表现外部世界,而通过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后人.采用陌生化的方式使得作品变得奇崛诡怪,从而让读者更加了解意象背后深刻的含义.研究波德莱尔的诗歌陌生化对于掌握现代诗歌走向和女性形象的发现脉络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2,226
[2](俄)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M].内布拉斯加: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5
[3](法)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感应[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
[4](法)瓦莱里.波德莱尔的位置.戴望舒译诗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