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知行合一”思想对树立和践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最早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 其中体现的“知”与“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相似的困境、共同的实现路径。针对大学生知行悖离的具体表现, 要努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树立和践行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

  关键词:习近平; 知行合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围绕不同角度, 提到并强调过具有中国古代智慧的传统文化瑰宝——“知行合一”思想。2014年3月, 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了题为《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的署名文章。文章把中国人的“知行合一”和法国人的“打铁方能成铁匠”联系在一起, 分析出中国和法国人都强调要把思想化为行动。2014年5月, 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学, 并与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讲到:“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这是习近平主席针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要求。2016年9月,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 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行为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8年5月,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到要力行、知行合一, 做实干家。大学生是青年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启迪作用, 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知行合一”思想最早是由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守仁提出的。王守仁 (1472—1529) , 幼名云, 字伯安, 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今属宁波余姚) 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 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亦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知行合一”思想不仅仅指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统一性, 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下面从两个方面解读“知行合一”思想:

  1、知行本体

  第一, “知行本体”具有客观性。“本体”是指知行本身固有的状态和应有的关系。王阳明在与其弟子徐爱的对话中, 用“私欲隔断”一词来形容知行本体的不好状态。“知行本体”是指知行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 “知”与“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包含, 并相互规定。行一旦离开知, 就具有盲目性, 而没有行的知那也只能是空想。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 本不可离。”[1]可以说, 王阳明认为, 知行只是在观念上显示出不同的层次, 在内容上两者是相互联系和包含的。

  2、致良知

  第一,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良知”, 那么“行”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心中的理, 是人生而就有的可以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自身道德认知的体验, “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圣愚”, [2]但良知不能完全自我实现, 必须通过推动力来使其显现出来, 这个推动力就是“致”, 从而作到存善去恶。“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3]知行合一是以“为善去恶”为行为目标的。一方面, “一念发动处, 便是行了”。[4]这就是说, 在主观世界里, 人的意念、情感和动机都可称之为“行”;另一方面, “知”也进入了客观领域, “知”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

  第二, “行”是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 王阳明特别强调要做到身体力行。2018年5月, 习近平主席考察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并与北大师生进行座谈, 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寄语, 其中提到“要力行, 知行合一, 做实干家”。[5]所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6]就是说, 所学的知识, 应该落实到实践行动中, 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7]为人做事, 切忌眼高手低, 也不要只说不做, “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因此, 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在于“行”, 在于“知”通过实践的“行”。

  二、“知行合一”思想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性

  1、共同的价值目标

  “知行合一”思想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体现了其价值目标。从个人价值目标角度看, “知行合一”体现的是“成德”和“成人”。“成德”是指有德性并散发“良知”, 有胸怀天下之志。“成人”则是“学为圣人”, 致良知, 使内心的道德认知转为自觉的道德意识, 并最终形成道德行为。在社会价值目标方面, 追求“王道”与“大同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个人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人社会化的要求并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层面, 使人能够全面自由发展。在社会价值上, 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价值。由此可见, 两者之间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 都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

  2、相似的困境

  “知行合一”思想是针对当时两方面社会现实困境提出的思想理论。一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王阳明用“乡愿, 德之贼也”, [8]形容明朝中期打着忠君爱国旗号, 却见风使舵、没原则无操守的社会风气。二是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的内容, 导致当时的士人空谈理论, 不注重实践, 空知无行现象严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教育方式和教育力度不够, 使大学生在知行过程中, 知与行错位甚至背道而驰, 知行不一, 且重理论灌输, 轻社会实践。综上所述, “知行合一”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面临知行不一的困境。

  3、共同的实现路径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体的, “知行合一”思想主要说明道德认知和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到达致良知, 为善去恶, 促进知行转化。作为自我评价标准的良知, 制约着行为的方向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研究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获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相关内容, 并在价值观上得到树立和认同。然后再让受教育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解决实践中的道德问题, 从而使道德认知在道德行为中得到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就是怎样从不知到知, 再从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 两者之间都是把实践性作为实现路径的。

  三、大学生知行悖离的具体表现

  1、明礼诚信与自我约束

  诚信标准与自律意识差, 是导致大学生知行悖离的一种现象。大学生普遍认同诚实守信在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中很重要, 认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实际生活中, 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有限, 如使用违禁电器、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还是经常发生。同时大学生高度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要文明懂礼貌, 但在实际行动中, 中国式过马路、随手丢垃圾的行为时有发生。大部分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差, 没人约束, 说一套, 做一套。

  2、个人主义凌驾于集体主义

  在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里, 认同集体主义原则, 且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服从集体利益, 甘于奉献。但在实践生活中, 一旦两种利益发生冲突, 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 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 更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大学生的个人主义首先体现在个人享乐主义, 其次表现在功利性行为, 积极参加活动, 是为了增加学分或者取得优先入党的资格, 并非出于对集体活动的热爱或具有集体荣誉感。

  3、爱国守法与违法乱纪

  大学生普遍认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高于一切, 对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很多大学生不会主动关心国家大事, 缺少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 没有将爱国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守法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 还要把这种意识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但很多大学生还有偷拿别人东西、聚众打架等违法行为。

  四、知行合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一, 在践行“知行合一”过程中, 要通过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三方面, 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 只有自觉性融入到道德认知和行为, 才能促进“知”转化为“行”, 从繁杂的道德认知中找到“真知”, 并转化成“真行”。其次, 大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但需提高选择,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 大学生主体性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石。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围绕以下三点:一是大学生要主动去探索“真知”的判定和内化过程, 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学习;二是强化自身的主动意识, 加强责任意识;三是通过交往实践, 提高主体意识。

  第二, 大学生应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道德自律主要体现在对道德规范产生的认同感, 大学生通过“他律”给自己“立法”, 对欲望的理性控制。强化大学生自律意识要通过内省、慎独和榜样这三种方法。“内省”就是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内在道德教育方法。要反省选择动机的纯洁性, 内省的手段遵循原则和内省的结果“知行合一”。“慎独”, 无人监督也能坚守道德标准, 遵循道德规范。在细微的地方也要做到自律。习近平主席说:“每一项事业, 无论大小, 都是靠脚踏实地, 一点一滴干出来的。”[9]要慎言慎行, 谨慎辨出善恶, 存善去恶。“慎独”是大学生自律的重要手段。榜样法对大学生进行知行合一时有激励、示范并引导的作用。古人云:“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10]。因此, 榜样要体现先进性、典型性和真实性。

  2、大学生要树立和践行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

  第一, 所谓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甚至决定未来中国的整体价值观。从价值观角度而言, “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政的启示在于笃实, 在艰苦的环境里, 也要勇往直前, 戒浮戒躁, 磨练自己。

  第二, 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由简单到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 把核心价值观当作行为准则, 形成和奉行正确的理念,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出努力, 纠正道德在认知上的偏差, 加强道德认同感。培养道德意志, 排除障碍和诱惑。强化道德认知, 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做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具体来说, 就是增强抗打击能力和耐挫力, 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素养,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和工作中, 提升能力。通过道德实践,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 在日常生活中, 加强对社会公德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著, 陈恕编校.王阳明全集 (一) [M].北京:中国书店, 2014.39.
  [2]王守仁著.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205.
  [3]度阴山著.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3.
  [4]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卷六.文录三.答魏师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5][7][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北京新华社, 2018.5.2.
  [6]王守仁著, 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 (一)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4.
  [8]王守仁著.王明阳全集 (1) [M].陈恕, 编校.北京:中国书店, 2014.47.
  [10]刘昫等撰.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449.

TAG标签: 知行合一     习近平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