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兰西斯·培根无论在世界哲学史上还是在科学技术史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 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为一代代人所传唱。这个命题虽然简单通俗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对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过渡, 对于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 以及人的自我觉醒和解放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人的主体性日益发展的今天, 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个伟大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培根; 知识; 力量; 知识时代; 人的时代;
一、背景———科学也是一种真理
中世纪的欧洲, 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牢牢统治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他们极力抬高神的地位, 鼓吹人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 不但限制人们去研究自然, 而且反对人们关心现世生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培根继续反对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 认为它们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培根主张通过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 进而把人从高压控制中解放出来, 他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 论证了人的差异主要是由人自身造成的, 而非像神学所说的“神是主宰一切的力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培根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仍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一方面, 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1], 人必须尊重自然, 不能违抗自然的法则;另一方面, 培根又强调人不能被动地受自然掌控, 而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认识和利用自然, 创造幸福生活。他指出, “让人们想一想在欧洲最文明的区域和新印度最野蛮的地方之间人们生活是怎样大不相同, 他们就会感到‘人是人的上帝’这句话乃是有道理的, 不仅从人们所得到的帮助和福利说来是这样, 从生活情况的比较说来也是这样。”[2]在这里, 培根尽管承认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存有差异, 但是却认为这种差异与神意无关, 差异完全是由人自身造成的。人自身又是如何产生这种差异呢?他解释说, 差异“无关于土壤, 无关于气候, 也无关于人种, 这个差异只在方术。”[3]这里的“方术”指的就是人们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培根看来, 世界上不只有神学真理, 科学也是一种真理, 人也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知识, 认识自然规律, 进而驾驭自然。
这样, 培根在赞同神学真理的同时, 也强调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提出了“二重真理论”, 其主旨就在于把科学和神学分开, 以限制神学争夺科学的地盘, 使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是这个意义上培根宣扬科学, 尊重知识, 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二、内容———知识可以成为力量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的“知识就是力量”命题以简单通俗的话语体现了其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立场, 构成了其整个哲学体系逻辑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事实上, 这个命题本身亦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一) 理智力量
培根坚定地相信人类理智的能力, 他认为只要人们认识到理智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并且愿意追求这种力量, 运用这种力量, 那么人类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认识宇宙万物的能力深藏在知识之中, 人类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把握而获得一种理智的力量, 进而去认识世界, 把握宇宙。他写道:“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 虽然除掉个别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纯粹个体的活动之外, 没有什么别的。但是在哲学里, 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4]。这样, 培根就把知识和人的理智能力, 即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联系了起来, 突出了知识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
知识不断地开启人类的心智, 使我们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 从依附于神到发现自我的存在, 知识对于人来说首先正是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
知识作为一种力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能够使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而且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二) 实践力量
科学知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可能,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与实践结合。培根肯定地指出, 科学的真正合法目标, 只能是“给人类生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5]在培根看来, 人类之所以要认识自然, 目的并不在于说明自然以炫耀智慧, 而是为了改造和利用自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培根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是僵死的, 但是当我们把它运用于实践活动的时候, 它便会转化为一种切实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的深刻内涵正在于揭示了知识能够为人掌握, 进而提高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知识可以通过发明创造、技术更新, 间接地、不自觉地对自然乃至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改造作用。培根满腔热情地歌颂道:“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之中”, “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的技术, 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6]。显然, 在培根看来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知识不仅是一种理智力量, 更直接的是一种实践力量。
到这里, 培根实现了知识和力量之间的连结, 也便赋予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以科学内涵。需要进一步要说明的是:在培根的命题里, 知识和力量的关系, 表现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而二者的真正统一在于人。这样看来, 与其说培根在赞美知识、褒扬知识, 不如说他在赞美和褒扬追求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人类。
三、意义———掌控自我命运的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预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 人们不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而且人自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曾经的那种黑暗束缚不复存在, 人开始用自己所得的知识掌控自己的命运。
(一) 知识的时代
培根一生重视科学知识的作用, 在未竟之作《新大西岛》里面, 他仍然在畅想着一种建立在科学知识之上的乌托邦社会。在这部著作中, 培根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在一个叫“本色列”的岛国上, 国王通过“所罗门之宫”治理国家, 从而达到了人世间所没有的繁荣和富庶。“所罗门之宫”是本色列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它是由科学家、知识分子构成的科学院, 它集议会、科学家协会、宗教教团、伦理委员会于一身。培根所谓的通过“所罗门之宫”治理的理想社会, 其实就是一个科学主宰一切的社会。
在培根之前, 人们虽然也崇尚知识、追求知识, 但是却未能深刻揭示出知识的巨大威力, 加之教会控制人们去探索自然, 追寻真理, 知识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
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 地理大发现和人的发现深深地开启了时人的心灵, 他们很快意识到无需依附任何外在的力量, 只凭自我对知识的把握就可以去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一个深远的结果就是:人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追求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之中, 从此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 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 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7]历史的奥妙在于, 科学因素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同样是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短短几百年间, 人类便经历了4次科技革命, 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正愈来愈改变着人们的实践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今天的时代真正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知识的时代, 培根在《新大西岛》中的设想在今天成为现实,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如此地依赖知识, 依赖科技。在这个时代, 知识和文化和政治联系紧密, 知识甚至和经济联系起来, 产生了知识经济, 成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今天是一个如此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时代, 在培根想象中以科学知识实现国家繁荣富庶、人类文明发达的构想, 在今天成为可能。
(二) 人的时代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对知识的重视, 而没有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凸显, 那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知识时代的到来, 使人的觉醒成为可能, 人越来越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
整个中世纪漫长而黑暗, 教会对于思想的禁锢无处不在, 人的天性被无情扼杀, 无知与愚昧成为生活的常态。在这样一个知识不被尊重的时代, 个人的主体地位根本不可能得到凸显,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注定是一句妄言;其中一部分人反而会以先知自居、以神明自诩, 兜售他们的“绝对真理”, 他们认为既然普通劳动者不曾掌握这样的真理, 那么就要服从我的意志和权威。这少数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会竭力地阻止普通民众的觉醒, 不断地制造服从于自己的蒙昧愚民, 而普通民众或麻木不仁或逆来顺受, 不得不服从这少数人的权威, 正所谓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培根作为经验论的开创者, 高喊“知识就是力量”, 积极宣扬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倡导人们打破愚昧、摆脱束缚, 迈入文明的殿堂。对知识的重视使人们觉醒,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以新获得的知识去了解自然的秘密, 了解自身的秘密。人们发现完全可以通过对世界和自己的把握而掌控自我的命运, 而知识为这一切开辟了道路, 提供了可能性。要把握世界和自己就需要首先把握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凸显着人的主体地位, 人是知识获得的主体, 人也是使知识转化为力量的主体, 是人把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可以说, 无论是强调知识还是强调力量, 都是对人自身的强调。
对知识的尊重促进了知识的解放, 而知识解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解放。“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战胜封建贵族的统治, 归根到底并不在于它发表的种种政治宣言或参与了国会的选举, 而是由于它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上占了优势。”[8]资产阶级的解放是如此, 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也离不开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取得优势。
没有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人类就不可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也就无法摆脱迷信和膜拜, 实现自身的解放, “科学按其本性来说只承认客观的事实, 它不迷信任何偶像, 不承认任何陈腐不变的教条, 不听命于任何权力意志。”[9]
一个张扬“知识的时代”到来了, 一个“人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培根是近代第一个把知识和方法问题当做哲学研究对象的哲学家, 他坚持经验论原则, 为经验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培根一生重视科学研究, 特别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尽管他的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他不仅对数学和力学重视不够, 甚至因不能理解当时伟大天文学家的著作而否定哥白尼的日心说假说) , 但是, 这并不妨碍他开创性地提出诸如“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重要命题。培根极力宣扬知识的巨大威力, 号召人们积极地探求知识, 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掌握自我的手段, 也是改造外在世界的巨大实践力量;他启发了人们自觉地去塑造一个知识的时代, 也间接地增强了人们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完善意识。这些思想的意义一直蔓延到今天, 一个既成的事实就是我们正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力量正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 (1) (2) (3) (5) 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 1984.7, 103, 103, 58.
[2] (4)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1.9.
[3] (6) 班加明.法灵顿.弗兰西斯.培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43.
[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 2008.572.
[5] (8) (9)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43,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