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四篇
题目: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本质内涵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当今社会医疗、军事、教育、信息等诸多方面已经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在400多年前,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如今已经实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足以决定其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并且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科技实力的竞争。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 而后阐述了“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世界的实践, 最后讨论分析了“知识就是力量”在我国的践行,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本质内涵以及更好地进行实践。
关键词:科学技术; 知识力量; 科技实力;
一、“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
16、17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欧洲理性主义哲学对人类精神的解放。在西方, 当人类理性刚刚拨开中世纪的迷雾时, 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鼻祖———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一个让人类震惊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当时人类不曾想到, 这一口号百年之后的今天, 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而且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人类命运的理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 以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 “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 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所说的人的知识是指自然知识, 他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 能够让人更聪明, 我们获得知识, 通过思考, 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 这时候, 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 了解自然规律后就可以利用其规律为人类趋利避害, 是自然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目的是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没有任何用处的思辨哲学, 并强调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对中世纪教会那些无用的知识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1]。针对经院哲学, 培根明确地把感觉经验当做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 并认为“亚里士多德那一套演绎逻辑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知识的, 必须依靠经验, 从经验开始”[1]。
确切地说,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是有限的工具理性, 而不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人类生存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人类终极目的是寻求幸福。尽管不同境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但是, 我认为, 最高的幸福应当理解为一种“至善”, 它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有了终极关怀, 人类才能找到立身安命的绝对的精神依托, 把握绝对的能力是哲学的智慧, 而不是“知识”。
近代以来, 人们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不断认识自然。人类认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之后, 便开始开始思考和探索, 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自然变成自己所期望的, 于是人类开始改造自然, 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技术, 至今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知识就是力量”甚至影响着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国家政策。
二、“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世界的实践
二战中, 坦克、飞机、机械化武器的广泛使用以及计算机和原子弹的投入使用, 使人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二战后各个国家致力于发展本国科技, 以科技的发展带动本国国防、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进步。在美苏争霸时期, 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人类从地球逐渐转向太空, 不断认识自然, 控制自然, 甚至可以利用地理武器等来控制地震、海啸的发生。在此时期, 科学技术政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美苏两国依靠坚实的科技政策来保证科技的发展, 从而大幅度提升军事力量。法国思想学家, 鲍德里亚认为, 现代的科学技术摆脱了以人为中心, 也摆脱了自然的尺度。在这种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使我们看不到技术的灾难。
苏联解体之后, 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世界各国都极力发展科技力量, 加速制定符合本国和国际形势的科技政策以推进本国科技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指导方针。在美国, 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中更能体现这一口号。从军事、卫生、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效果。
但是今天,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句口号使人类特别注重感官感受和客观实验, 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20世纪中期以来, 人类特别注重对自然的探索和支配, 导致生态的极度破坏。现在, 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单纯从原意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已经不能解决人类现在面临的何种问题。我们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 科技政策应该向生态方面做更多的侧重。尽力摆脱“科学跟美学以及伦理经验所肯定的东西分道扬镳的状态”[2]。
科学技术与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的结合更符合我们现在的需求, 即一种“后现代”的价值观念。就科学与宗教而言, 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宗教思想没有明显界限, 到中世纪基督教对科学的绝对压制以及近代之后科学开始对宗教领域不断压缩, 直到当代科学和宗教开始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 共同讨论人类的发展问题, 这一系列表明, 科学与宗教只有相辅相成, 在各自领域完善自我并积极对话, 才能使人类不断发展进步。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 二者都不可能离开对方独立存在, 所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阐释“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 “一个时间系统的各种瞬时空间的关联是通过完整保存的关系而得到的。”[3]由此我们不能只注重眼前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 更应该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弗朗西斯·培根在阐释“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 强调感觉的作用, 但是并没有将这一作用推到极致, 而是希望通过理性对感性进行加工, 产生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但是后来的经验论者们将这一理论推到极致, 彻底破除了唯心论, 甚至摆脱了唯物主义, 走向了怀疑论。这种过分强调感觉的经验论就使得人类逐渐失去与自然的联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开始发展出来。这种割裂人与自然联系的观点使人类处于危险的边缘。
目前, 诸多“后现代”学者企图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 用一种伦理的、美学的视角看待世界, 将科技与哲学、伦理、美学结合起来, 建立一种“后现代科学”, 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寻求科技的进步和人类长足的发展。
三、“知识就是力量”在我国的践行
在改革开放之后, 西方各种思潮逐渐传入中国,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随即成为许多青年的座右铭。人们开始认识到, 要想真正建设社会主义, 只靠一两个权威是不行的, 要创造物质财富, 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充分指导了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的发展方向, 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完美体现,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释与丰富。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发展飞速, 已经形成了国家科技政策、部门科技政策或区域科技政策三级政策体系结构;在政策过程上, 基本上实现了包括“政策设计———政策抉择———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的完整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科技政策的发展以“科教兴国”为指导方针, 呈现出“突破传统科技价值观, 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重视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实现政策跨越选择”的价值取向。在和谐发展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呈现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睦共处”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末, 知识创新成为我国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科技政策的倾斜角度。我们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是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中, 实现产品化、商品化, 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实践活动”[4]。所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并产生经济价值成为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主要科技方向, 并一直延伸到军事、医疗、环保等领域。
近年来, 我国科技政策始终走在世界前沿, 我们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深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知识就是力量”在我国取得了充分的展现。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重构科技计划布局, 建立专业机构管理具体项目的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被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均有力执行, 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来促进我国科技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 但是我们和其他国家一样, 也遇到了很大的危机。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环境危机等方面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 我们急需转变思想, 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 重新诠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并且赋予“知识就是力量”新的含义。我们应当促进人类智慧与事物本性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将产生什么样的美好后果, 是妙不可言的。我们知道, 印刷术是一件粗浅的发明, 火药枪炮是并不复杂的兵器, 指南针是人所熟知的器具。但正是这三件发明, 给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变化。一个在学术上, 另一个在军事上, 第三个是在贸易、商业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革。这种变革如此之大, 以致没有一个宗教教派, 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更持久的力量和影响。而这些发明与其说来自人类的智慧, 不如说是得自偶然的机会。但它们证明了, 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
我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千年形成的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知识宝库,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思想是我们重要的知识宝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 将其发扬光大, 与现代思想相结合, 创造出符合我们当代精神的新的思想, 既能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 又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西方各国正在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在其中找到人类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面临的问题十分严重, 我们也应该积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道路, 突破既有限制, 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林.西方哲学讲演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34.
[2]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商务印书馆, 2012:173.
[3]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译林出版社, 2011:157.
[4]宝胜.论技术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聚核式”合作模式[J].科学技术管理, 2005 (8) .
范文一: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强烈推荐6篇)
范文二: “知识就是力量”对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性
范文三: “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的新观念探究
范文四: 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本质内涵
范文五: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下对知识就是力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