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体育论文 >

高校体育部门参与体育社团管理的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两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了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强调要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类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创新领导和有效管理,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1].大学生社团中,体育社团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在凝聚学生向心力,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培养体育习惯和技能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是各高职院校社团的工作重点。体育社团管理工作成为各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高度重视。体育社团管理工作既涵盖组织管理、经费管理、活动管理等内部管理方面,也包括管理架构、主管部门等外部管理方面。

  一、高校社团管理模式

  翟奕轩在《浅议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2]中论述了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存在两种模式:(1)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部-学生会-团委,这种管理模式只要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管理方法或条例,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颁布使用于本校的管理办法或条例。(2)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委。团委仍领导于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联合理事会”在机构设置上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宣传部、对外联络部、科学研讨部、办公室以及实践服务部五个机构。在当前高校体育社团工作实践中,这两种管理模式较为普遍,并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第一种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按照工作分工的垂直管理模式,能一目了然的看出工作隶属关系,行政管辖权区分比较清晰,但事实证明该模式最大的缺陷是对业务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它将社团工作视作一般学生工作进行处理,未能体现社团工作的特殊性,是一种典型的从行政角度出发的管理模式,对社团事务管理的效率和专业性较差,一般适用于社团规模不大、专业性不太强的社团管理。第二种模式则是一种从事权出发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社团工作的特殊性,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管理效能的提高,适用于社团开展较好、社团管理事务较多的高校。

  二、体育社团的特殊性

  与其他学生社团相比,体育社团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其管理亦应有所区别。体育社团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社团的专业性。高校都有专门体育部门,全面负责体育教学、训练和锻炼指导工作,具有指导课余体育训练与锻炼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能力。诸多研究成果表明[3],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专业指导老师缺位的问题,并且在很多研究成果中,“指导老师缺乏”都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制约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因素中列前三位。由此可见,高校在体育社团管理中只注意到了社团一般行政管理,而将业务管理交给了学生自己,缺乏高水平专业指导的管理只是行政归属的简单区分,并不能实现对体育社团的全面管理,特别是业务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体育社团发展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大,视野不开阔等问题。事实上,从以上两种社团管理模式看,无论是学生会还是团委显然都不具备这种专业的业务指导能力。因此,从业务角度出发,体育部门应当在体育社团管理工作中发挥专业功能,成为体育社团业务领导部门。其次,体育社团的实践性。体育社团活动离不开专业的场地、器材支持,离不开体育赛事的组织,体育社团的发展总是根植于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研究成果显示[3],场地器材短缺是制约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短缺有些情况是学院短缺,有些情况仅仅是部门协调不畅所致。在有些高校,因为体育社团并不隶属体育部门,所以体育部门掌握的场地、器材等资源不能为体育社团所用,造成体育社团发展没有充足、稳定的场地器材供应。另外,在体育部门开展的大型体育活动或赛事中,体育社团可以通过参与比赛观摩、随队学习、志愿者活动等丰富社团活动内容,使体育社团工作更具实效。体育社团活动的实践性要求体育社团具有充分的实践参与机会,离开体育实践,体育社团工作就失去了根本。

  最后,体育社团的交流性。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实践活动,体育实践活动也是交流活动,没有赛事交流,对成员也将失去吸引力,体育社团将失去存在感。体育赛事的参与等任何体育相关活动,体育部门都是自然的接洽对口部门,而体育部门是体育信息集中之地,体育社团的对内对外交流与联系应当和体育部门取得直接联系才能更好将体育信息利用于社团的交流。

  总之,体育部门对体育社团发展起关键作用,体育社团的发展无论如何都绕不开高校体育部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体育部门应当在体育社团管理中发挥作用,体育社团也应该在体育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社团活动。体育社团接受体育部门管理能提升专业水平,获得实践机会,获取体育信息,能全面实现体育社团的发展目标,体育部门通过体育社团管理也能扩大对学校学生体育事务的管理和影响,实现更多体育工作目标,拓宽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锻炼渠道。

  三、高职院校体育部门参与体育社团管理的模式探析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体育部门对于体育社团建设而言,其作用不可或缺,离开体育部门的参与,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将失去发展应有特色,发展水平也将受到极大限制,体育部门参与体育社团管理是理所应当的选择。具体参与模式应当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确定:(1)各高职院校体育部门层级、职责等。(2)各高职院校社团管理模式选择。(3)团委和体育部门关系。而具体操作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体育社团划归体育部门进行日常活动管理,保留体育社团在社团联合会的席位,体育社团接受体育部门的业务管理而接受团委的行政管理。二是学工处邀请体育部门协助管理体育社团,依然由团委直接主导体育社团的一切管理,体育部门以接受邀请方式加入对体育社团的业务管理,特别是在一些体育部门层级较低的院校推行较广。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合作与沟通不可或缺。学工处团委拥有对学生管理和社团管理强大的组织和制度优势,但缺少相应社团必须的所有专业优势。

  体育部门拥有密集的专业人才优势,充分的体育信息资源优势,但并不管理学生,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缺乏群众基础。为此,双方具有充分的理由扬长避短进行合作,充分发挥两个部门各自优势弥合对方所短,在体育社团管理和发展上共同努力,将之做大做好。与此同时,双方应做好部门协调,加强沟通,互相协调,形成合力。

  基于以上探讨,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最优管理模式应当在遵循以上高校社团管理第二种模式基础上进行修正。由“学生体育社团-社团联合会-团委”变为如下模式。该模式由于体育部门的加入,补齐了体育社团在业务上的短板,使社团的专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团委和体育部门共同领导下开展体育社团工作的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和业务双重优势。

  四、小结

  管理模式既体现事权管理的倾向,也制约团队的效能。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并非固定,也无优劣之分。因事而变,因时而变,或因人而变,都应从实践需要出发,探索适合学院情况的管理模式才能发挥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S].中青联发[2005]5号,2005.

  [2]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朱建军。“阳光体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研究-以常州大学城六所高职院校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王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

  [5]王艳,张建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

 

TAG标签: 社团     部门     参与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