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体育论文 >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9-09-29

  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就是人的再生产, 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倡导的思想, 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应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人文体育观。 因此, 下面对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1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树立人文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价值基础

  “ 以人为本” 的理念是人文体育观的核心内容。 人文体育观体现出了对体育哲学价值的回归。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指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 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体系, 人的本性可以从宏观上分为生存、 享受和发展三个含有一定顺序的层次。 以人为本的基础是人的需要, 而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需要。 人只有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才能生存下去。 人在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人的基本身体活动。 大量的事实研究证明, 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够在防治疾病、 延缓衰老、 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追求和谐生活的终极目标以及我们最大的生存保障就是健康的生活和寿命的延长[1]。

  1.2 树立人文体育观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近年来, “ 以人为本” 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理念, 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中的以智育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和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 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智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教学的任务也变得更加的艰巨和复杂。 体育是人文主义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体育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保证人身体的健康发展, 还能够从人本身出发,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 “ 以人为本”, 真正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健康。 体育在对人的身体健康进行关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以及体育具有的培养人博爱、 民主、 自由等人道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特质。 高校体育教学的思想基础是由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对体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肯定以及对学校体育地位的肯定所决定的, 同时, 其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奠定了相应的思想基础。

  1.3 树立人文体育观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生理学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造就和谐、 完善发展的人是体育的最终目标。 而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高效工作和敏捷思考的基础就是健康, 获得强壮和优美身躯的重要手段就是身体的锻炼。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对人的灵魂进行定义时认为: 灵魂包括植物灵魂、 动物灵魂、 理智灵魂。 最早出现的身体部分是植物灵魂, 植物灵魂指的是营养、 生长、 发育等生理方面。 在植物灵魂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人的本能、 情感、 欲望等方面的动物灵魂。 而人的思维、 理解、 判断等方面的理智灵魂是最后出现的。 古希腊哲学家非常重视人生理方面的发展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文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文体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保证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

  1.4 人文体育观能够引导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体育教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多年里, 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指导思想模式是以 “ 三基” 教育为主;在 60 年代初至 “ 文革” 前,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模式是以增强体质为主, 强调锻炼学生身体; 学校体育从 7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末开始进入了全面恢复时期, 相关学者在对过去的经验成果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 以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校体育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大众体育的指导思想模式。 这种指导思想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 这种 “ 以人为本” 的思想是在社会人文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 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1.5 人文体育观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没有充分重视体育专业人才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 这种对人文教育忽视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很多坏的影响。 在学生群体中开始出现很多不良的风气, 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人修养, 大学生的生活情趣单调乏味。 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而是将正确的伦理与道德、 情感与责任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在体力、 智力、 情趣和伦理方面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在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丰富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 “ 人” 和合格的 “ 公民”。 运用人文体育观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还能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全民族的素质,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措施研究

  2.1 将教学内容主动性、 终身性和健身性的特点凸现出来

  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应当以 “ 以人为本” 的理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 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学生的竞技观点, 重视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内容体系。 学生在对课堂上所学习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进行有效运用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身的课外锻炼, 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地投身到终身体育的行列之中, 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例如,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体育内容自由度的原则, 应当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学内容还要具有一定的娱乐休闲性和健身性, 教学内容中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2]。

  2.2 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高校学生生长的环境和生长的过程中面对的人和物有所不同, 导致了高校学生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人文体育观提出的 “ 以人为本” 就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独立性和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 “ 容器” 的教学观念, 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体育能力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和考虑的时候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用灵活化、 多样化、 个性化、 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替代原有的大一统、 较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规律特点替代原有的重视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教学方式, 在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终身体育的能力进行培养。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坚持 “ 以人为本” 的原则,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启发式、 探究式、 参与式、 对话式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教育对象、 不同的教育者以及不同的教学环境。 对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需求要充分重视, 保障学生的一般发展、 共同发展、 特殊发展和差别发展。 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同年龄、 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这样就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3 选择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进步和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能力, 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 应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 在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将学生的进步程度重视起来, 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就要求体育教学要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一方面, 要对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价。 由于终结性评价方式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相同的衡量尺度, 只是对技术技能进行单一的量化,在评价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由于遗传及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差异, 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公平的, 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评分标准上没有将学生的进步程度体现出来, 对于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不能很好地反映。 因此, 在人文教学观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在评价体系中要同时包含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程度。

  另一方面, 要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进行评价。 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对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学生在体育兴趣、 体育态度和体育情感方面的综合发展离不开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 目前, 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运动项目进行客观的量化考核, 没有综合评价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考试, 还要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周次进行评价, 这样就能够间接地评价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对学生的整体体育运动能力以及课上教学内容的掌握都有一个很好的评价[3]。

  2.4 以隐性课程的人文建设为基础进行教学的延伸

  隐性课程指的就是潜在课程和非正式课程, 在课程的范畴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但是和显性课程一样, 隐形课程也是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学校体育课程中外显的、 有计划的正规体育课程以外的一些体育因素就是隐性体育课程。 体育文化活动、 体育竞赛交往活动、 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等多种形式是隐性体育课程的载体。 这种宽泛的教育范围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影响。 应当综合考虑物质、 行为、 制度、 精神等各个方面, 对高校体育人文隐性课程建设进行加强, 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 健康心理素质及社会性品质。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积极进取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其次, 要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使学生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朋友, 在师生和睦相处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 要对校园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建设和加强。 最后在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

  总而言之, 人文体育观的构建对于高校体育教学非常重要, 要在凸显教学内容主动性、 终身性和健身性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同时还要以隐性课程的人文建设为基础进行教学的延伸。 后续还需要对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科伟.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56- 58.
  [2] 国宝钰.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析[J].华章,2014(16):32- 36.
  [3] 陈学海.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3(18):32- 36.

TAG标签: 体育观     体育课     人文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