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强化途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2015 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订“互联网 +”计划,随后“互联网 +”立即成为网络热词。该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 11 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在未来,‘互联网 +’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

  在“互联网 +”时代,尤其是当互联网促进了产业升级之后,各种新媒体将产生无比巨大的信息量,各种新闻消息、娱乐节目和广告等的信息量就开始以指数型的方式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爆炸”越来越明显[1].大学生由于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培养,对待海量信息是相对理性的,具有一定的辨别真假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大学生存在过度依赖新媒体的问题,同时其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密集性、全面性、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舆论多元化甚至是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很可能不能正确甄别、解读和处理。(2)优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网络上泛滥着各种社会思潮。国内外社会热点、校园生活、校内突发事件等经过网络传播,就能迅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如果引导不当,在一些网络媒体歪曲炒作下,很可能会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价值有良好的了解和判断,能轻松熟练地利用检索工具搜寻网络上的特定信息,并自如地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一)“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积极方面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对待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相对理性,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即有一定的网络素养。这是得益于多年良好的教育。

  第一,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发布信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信息的真实度得不到保证。大学生接受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各种信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能够对不实信息提出怀疑。

  第二,大学生已养成较为良好的网络素养,对网络事件能够给出理性选择,不随波逐流。面对来自社会的不良情绪,大学生不会轻易被煽动,会保持住理性,并且会主动发声,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信息主动学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自媒体时代各种社交软件拓宽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大学生更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从这方面来看,新媒体平台的确是很好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人们可以免费从中获取知识。

  (二)“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消极方面

  由于大学生多数缺乏社会经验,所学知识多限于课本,加上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是有不少消极方面的。

  第一,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海量信息不仅使人注意力分散,大学生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是无用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以新浪微博为例,该平台上数亿用户每天可以产生几万 G 的信息,庞杂的信息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容易接受并相信虚假信息。

  第二,在“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5%的微博用户平均每天用 6 小时甚至以上的时间浏览微博[2],网络上戏称这类用户为“微生物”.由于微博对发布内容有不多于 140 字的限制,造成了阅读的碎片化、浅层化。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和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方式破坏了深度、连续的系统性阅读。在“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处于一个“鼓励粗略的阅读、匆忙和心不在焉的思考和肤浅的学习环境”[3].

  第三,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行为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使得信息的真实性缺乏保证。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的平面化,从而发布的信息很多都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使得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个人情感宣泄的场所。渐成习惯的随手发、随时转、随意点的“网络书写”,使得大学生成为了重要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但与此,容易造成“跟风”与“网络围观”.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多维路径

  根据美国学者麦克库劳的描述,网络素养由两部分组成:(1)了解网络资源及所得信息的使用方法,以及网络信息在学习生活中的定位和作用;(2)能够熟练地通过搜索工具,提高所获信息的使用价值[4].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目标第一,能够独立地对自己的网络消费行为做出判断:

  作为网络素养培养的首要目标,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大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地对自己需要阅读、观看、收听的内容做出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二,能够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在这方面,大学生需要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目的、过程、受众和结果。

  第三,能够知道网络信息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如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伦理道德问题等。

  第四,对于网络信息,具有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面对不同来源的网络信息,尤其是意见或态度相左的网络信息,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

  第五,对于庞杂的网络信息,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新媒体的各种社交行为,能够从中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第六,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发布行为,即不发表虚假、煽动性、违法等网络信息和评论,保持网络环境的洁净。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路径

  1.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以此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其纳入必修课范围。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以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授课内容,我们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还要让大学生知道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本质,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倡导正确的网络观、媒体观[5],打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内核[6],传递网络正能量。

  2.以学业为主,搭建有宣传影响力的新媒体舆论平台。如建立班级微博微信学习平台,让新媒体成为学业辅导的有力推手。

  首先,新媒体平台能为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便利,有利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促进师生交流和教学互动。

  其次,新媒体平台是同学们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如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党员“一帮一”、班级“一帮一”、学长制等项目的结合,并积极扶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理念的合作学习小组和学习型团体建设,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不同年级班级之间和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

  3.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7].

  构建联动协调机制,要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科学管理的舆情掌控队伍,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协调,整合资源,化解危机;构建监测研判机制,密切关注重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上的言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构建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占领网络宣传和教育阵地,把握互联网的优势,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引导干预机制,加强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积极引导;构建分析甄别机制和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学会用理性甄别、判断和分析,实现大学生网络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

  当前,高校大学生虽然有较好的网络素养基础,但是面对“互联网 +”浪潮下信息爆炸的局面,大学生越来越依赖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碎片化阅读,不断挤压系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加之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容易受网络上不良意见和情绪的影响和煽动。因此,在“互联网 +”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和优化高校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

  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提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以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搭建以学业为主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和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多维路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鸣奋。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码阅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2]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报告[Z].2011.

  [3]薛巍。止于肤浅[J].三联生活周刊,2010,(34)。

  [4]C.McClue,R.Charles,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librari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994,(2):115-125.

  [5]Hans C.Schmidt,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romKindergarten to College:A Comparison of HowMedia Literacy Is Addressed across the Educat-ional System[J]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2013,(1):295-305.

  [6]Ling Lee,Der-Thanq Chen,Jen-Yi Li,Tzu-Bin Lin,Understanding New Media Literacy:The Development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J].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5):84-93.

  [7]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3,(2)。

TAG标签: 网络素养     大学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