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往往很难实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没有义务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也害怕所培养的人才日后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还有顾虑,接收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产生额外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等。此外,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学校要增添许多工作,增加开支,在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困难,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矛盾等,对学校而言都是无法绕开的难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开展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总结研究,意在排除开展生产性实训中的不利因素,找到一个可以实现学生、企业、学校 “多赢”的平台,为培养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探索出高效的实训教学模式。
另外,本课题以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征和功能作为研究的基础,深入探讨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现实意义以及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样不仅丰富了高职院校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出现的瓶颈问题寻找突破口。
二、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对校外大型企业加工生产,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在生产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探索出高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经验总结法等。具体研究思路:一方面对大量的文献进行收集,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添加创新点;另一方面通过对开展过焊接生产性实训的高职院校进行访问调研,总结其在焊接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提出适合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四、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结合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实际生产性实训教学情况,归纳总结出如下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一)生产任务的引进。
生产任务是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物质因素,是生产性实训的必要组成不分。高职院校是否能开展生产性实训,首先要看其是否真正的引进了企业的生产任务,生产任务的引进对多数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兄弟院校也是最难的一步。
所引进的生产任务必须由企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由浅入深的引进生产任务。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同校企合作单位中国水电一局永吉机械厂合作,引进该厂的预埋件作为生产产品。
(二)生产过程的实施。
生产过程也是教学过程,在生产过程实施之前,同企业的生产主管确定以下事宜:预埋件的生产总数量,每天生产数量;企业每天送料的时间、数量及取走成品的数量;企业对预埋件生产的工艺要求;生产过程如下:
1.确定角色。
上课教师扮演车间主任的角色,学生担任一线生产者的身份,教师及学生要熟记岗位职责,教师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生产程序管理组织学生生产,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安排。
2.分组。
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综合学生的技术特点,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诸多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能够各自发挥特长,使各组实力均衡,从而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3.组内分工。
分组后,教师在组内选出一个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该组组长,并根据生产任务的生产要求,生产后的摆放要求等方面对该组成员进行分工,组内成员根据自身能力承担相应的生产角色。
4.岗前培训。
准备工作,分组分工确定后,教师将企业的出勤管理规定,安全注意事项及管理规定,生产的工艺流程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熟记并严格遵守。
5.工作任务考核。
采用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上课教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综合评价中,充分考虑实际技术验收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教师对自己也要做出评价,根据生产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进行分析论证。评价和分析教学效果既是一个实训教学周期的结束,更是下一个实训阶段教学周期改进和修正的依据,只有不断地总结和吸收经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贺龙.提高 《焊接技术及工艺》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 [J].城市地理,2014(14).
[2]王贺龙.焊接技术及自动专业实训教学初探 [J].商业故事,2015(14).
[3]闫瑞雪,王贺龙.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优化 《汽车机械基础》课堂 [J].湖南农机,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