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职教育由传统的学历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的今天,必须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文章介绍了就业导向的内涵和提出背景,探讨了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导向 背景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2003年4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学 [2003]6号)中提出:“高职要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要特别对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短期职业技能训练。”这是教育部文件中关于高职就业导向的最早提法,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之后,政府方面 “以就业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以 “社会需求为导向”便很少提及。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l号)中,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1]
至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育理念的陈旧,教育内容的枯燥,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教育机制的欠缺等原因,逐渐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难以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唯有紧跟形势,在就业导向背景下全方位创新,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养 “德艺双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就业导向的内涵。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有显著差别,例如:高职院校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重理论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普通高校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为了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顺利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注重 “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导向的内涵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结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突出市场性、专业性和服务性,增强高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大量的”德艺双馨“应用技术型人才”[2].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推动企业发展为动力,促进国民就业为目标。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不仅是让培养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更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即 “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必须不断创新,发挥其立德树人作用。
(一)转变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跳出传统的 “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等内容,寻求就业导向背景下更实用的教学资源。
例如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持和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创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择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
(二)丰富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企业文化”等内容,递进式地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收获对就业创业大有帮助的知识。
(三)拓展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一是开辟 “第二课堂”,如校企间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形式;校内可以开展就业讨论学术沙龙、创业技能竞赛、现场辩论会等活动。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宣传载体,提高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就业信息网、职业能力测评网、创客微信公众号、校园创业群吧、“话就业”博客等。三是建立 “就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园”之类的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四)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交流机制。
“德艺双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完成从 “在校人”向“企业人”向 “社会人”的转变,故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交流机制非常必要,不仅能确保培养目标的正确,提高办学效率,还能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校企双方应该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加强交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并积极对其干预。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长效平台。[3]
参考文献:
[1]潘绍来.从学历导向、就业 导 向 到 生 涯 发 展 导向---基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付云.高职就业导向的内涵演变综述 [J].教育与职业,2014(3).
[3]戴莉萍,李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TAG标签:
就业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