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案例展示

发布时间:2019-09-29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初中地理学科素养提升探析
  【第一章】<地理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研究绪论
  【第二章】<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及新课程标准理念
  【第三章】<初中地理课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容与途径
  【4.1】<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案例展示
  【4.2-4.3】<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反思及建议
  【参考文献】<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素养培育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4 初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

  4.1 核心素养培养的案例展示

  4.1.1 课堂教学案例:“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堂教学案例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展开的案例,“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七年级初中地理的核心知识,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以问题式教学作为切入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①达成目标

  本案例围绕人类的聚居地这一主题,设计一连串关联问题,逐渐探究,学习影响人类的聚居地的因素、人类的聚居地的基本形态等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包含大气、河流、土壤、岩石、生物等,进而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民居聚落。通过学生自己的梳理和归纳,明确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而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

  ②教学程序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展示:朋友圈里晒的最美家乡照片(如图 4.1 所示)引发热议,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两位同学的家乡照片景观不一样?(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两种不同的景观分别是怎样的?(乡村的道路狭窄崎岖,修筑稀疏而且比较低、人口密度小。城市的道路多,宽广平整,而且修筑情况较好、建筑高大密集、人口密度大。)?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析问题

  影响人类居住的因素有哪些?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以下四个地方(如图 4.2 所示),你会选择哪里?

  理由是什么?

  学生读图 4.3,用铅笔勾画出聚落的范围,并归纳聚落的形态及形成原因。

  ?尝试解决,及时反馈,探求新知

  依据图 4.4 中所示景观,及资料思考图示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资料:云南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上层住人,下层空着或放杂物。

  西亚为热带沙漠地区,全年能高温少雨,房屋墙厚窗小[41]。

  出示水上威尼斯、安徽宏村等图 4.5。通过读图,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与美丽。

  图 4.6 所示景区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为景区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做些什么,请写出几条建议?

  ③教学反思

  在第一环节,利用朋友圈这一广泛流行的社会行为,用真实乡村、城市照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贴近学生生活。导入简洁新颖,具有生活性,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聚落景观,让初中学生初步具有区域意识。

  在第二环节,利用问题模拟情景,将教学与情境展示融为一体,更益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参与课堂,引发疑问,激发讨论,使学生综合考虑,初步运用综合思维,并明确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契合课标要求。问题面向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当中有亮点、有高潮、富有感染力。

  随后学生运用地图,用铅笔勾画形状,归纳聚落的形态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使学生了解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聚落易呈团块状分布,而在河流、山麓、谷地等,由于特殊地形,呈条带状分布。

  在第三环节,学生通过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了解一些特色民居,如热带湿润区的云南苗族的吊脚楼,西亚干旱区的碉堡式民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聚落景观与不同的风俗习惯。大自然当中的气候,地形、植被、人口、经济都会相互影响,要树立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教师课堂教学中精选案例,渗透“人地”思想,创设富有生活性、挑战性的地理情景。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是民族的基因,国家创新的源泉,是人类的宝藏。

  最后一个问题,展现情景,设置疑难,情景创设及时,典型,真实,易引发学生思考,启发思维。请学生写出几点建议,让学生置身其中,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多方搜集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实践力。

  4.1.2 课外教学案例:“身边的重庆 ”

  “身边的重庆”课外教学案例主要是在课堂之余,利用当地本土的资源所展开的课外教学活动,融合当地的自然理环境及人文特色,提升学生能力。

  ①活动设计意图

  综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事物的特点,结合重庆地域特色,综合初中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开展当地的森林课堂,增强体验与探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42]。同时,增强初中学生团队协作,热爱家乡的意识。

  ②活动线路设计

  森林课堂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深度与成效同考察点的地理性与考察方式的科学性有着密切关系。地理教师在结合教材知识,将活动选点放在班级公示经讨论,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学习性的考察点。最后,活动线路设计如表 4.1 所示。

  ③活动前期准备

  活动开展前教师在班级进行提议和动员,讲明活动意义及必要性,让学生搜集中国十大名山的相关资料,编印成册,作为行程参考。教师编制森林课堂考察反馈表,其内容包含相关学习地点、学习主题内容、具体观察项目、观察人、记录人等。将学生按照兴趣和自我组合、合理调配的原则,分为 4 至 5 人一小组,选择一位组长。并在出发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旅游常识介绍:如行前必备物品的准备、遵守活动安排、有时间概念、有安全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乘车安全、饮食安全等。

  ④活动具体开展

  ?游国民遗迹 缅革命先烈

  早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观白公馆、渣滓洞,在专业讲解员的解说下,了解国民时期,共产党艰苦奋斗史,领略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拍摄照片,并思考白公馆、渣滓洞坐落于此的原因,并简短记录心得体会。

  结合重庆特有红色旅游资源,学生树立珍惜现今幸福生活的意识,同时思考白公馆、渣滓洞选址因素是结合当地特殊地理位置即在较为隐蔽的歌乐山上,革命先烈难以逃脱,进而理解地理因素会影响人类决策,明确各个因素会互相影响,形成初步综合思维。

  ?走古磁器口 悟码头文化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图 4.7)。学生分小组,参观磁器口,踩青石板路,在茶馆,听清音、川剧、尝陈麻花,品味老重庆生活韵味。思考问题 1:自古以来磁器口形成与繁荣昌盛的原因。问题 2:磁器口江边吊脚楼与东南亚地区吊脚楼形成原因的异同,并说出这种结构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近距离感受独特的磁器口并思考问题,明确磁器口形成原因是自古以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而天然形成的码头,是大自然留下的璀璨码头特色文化[43]。磁器口沿江吊脚楼是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而东南亚地区的吊脚楼则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因气候所形成的特色民居,上层住人,下层雨季时被水淹没,旱季时储存物品或养牲畜。

  ?访博物馆  看长江文化

  探访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聆听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的陪都的特殊历史故事,了解长江有关知识,感受三峡两岸人民生活及民俗文化。回忆长江相关知识,思考长江各个河段应该如何开发与治理。

  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合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欣赏壮美长江,了解长江概况以及长江的水文水系特征,并思考开发与治理的合理建议。学生明确在不同区域河段,并结合各个因素,采取不同措施,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逛植物园  亚热带风情

  学生分小组进入南山植物园,在出发前,小组依据南山导览图和已有的花类,选择合适线路。南山上,蓝天白云,樱花绚烂、牡丹花、茶花、梨花、应有尽有!

  看着繁花盛开的景象,思考重庆气候以及所处何种自然带。

  学生亲近自然,依据个人喜好并结合地图,自行设计最便捷参观路线,锻炼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统筹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百花盛开,知晓重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赏两江夜景 品香辣美食

  夜幕降临,一行人从南山下到滨江路,通过观赏灯光熠熠,层层叠叠的优美夜景(图 4.8),看错落有致的建筑以及一座座彩色的大桥横跨两江。学生思考重庆为何被称之为“桥都”“山城”“3D 魔幻城市”。学生在洪崖洞吃特色小吃与菜品,如火锅、毛血旺等,思考重庆美食还有哪些?为什么重庆美食均以香辣味主呢?

  夜晚学生沿途欣赏两江夜景,观赏灯火通明,璀璨宛如童话的洪崖洞,亲身感受,产生愉悦体验,知道重庆是依山而建的城市。明确重庆地形特点,以及山地丘陵会对人类聚落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学会尊重自然,树立人地协调观。重庆美食则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域不同的气候下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⑤活动概括总结

  此次森林课堂以重庆为载体,通过了解重庆所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以白公馆、渣滓洞、磁器口、三峡博物馆、南山植物园、洪崖洞、两江夜景为基点。旨在让学生了解重庆的红色旅游文化、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植被特征等。明确重庆有值得铭记的国民遗迹,重庆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巧妙结合,是课堂知识的延伸。

  活动设计主题应鲜明突出。活动前,教师与学生应准备充分到位,例如,明确具体行程活动,明确合理时间安排,明晰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活动实施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细心观察,提高分析问题与生活自理能力;学生通过设计植物园参观线路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磁器口繁荣原因的思考则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成员互帮互助,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处事能力。活动后,师生及时记录,总结归纳,写下活动心得并不断反馈改进,以期为下次活动提供借鉴。

  4.1.3 暑期研学旅行:“探寻神州最美名山”

  暑期研学旅行是暑假期间由学校或旅行社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研学活动,是培养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校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①活动设计意图

  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义务阶段地理课程的主干知识内容,本案例结合八年级中国地理,设计“探访神州最美名山”研学旅行,通过探寻我国最美名山,如庐山、黄山、峨眉山、珠穆朗玛峰等,领略我国壮丽山河的美景,了解地形地势特点,了解植被、河流、土壤、生物、地形等概况。在探访过程中,设计恰当的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②活动线路设计

  此次“探访神州最美名山”的研学旅行,以教师前期考察为基础,根据学生兴趣,沿北纬 30°选择了四座名山,确定了本次游学主路线,如图 4.9 所示。

  ③活动前期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提前在网络上搜集我国十大名山信息,在班级交流。集中展示并交流将会探访的大致沿 30°N 的四座名山,分别为庐山、黄山、峨眉山、珠穆朗玛峰(表 4.2)。将学生分小组,进行旅行前必要培训并讲明旅游注意事项,如游学过程中听从统一安排,仔细观察、注意听讲、细心记录并完成实习日志与任务。爬山过程当中需注意安全,若身体感到不适要即时报告。动员学生,让学生做好积极心理准备与材料准备,如地理工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④活动中期考察

  本次“探寻神州最美名山”暑期研学旅行是针对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而进行的。综合初中学生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考察庐山、黄山、峨眉山、珠穆朗玛峰,对研学问题进行观察、感悟、思考与交流。考察山的地貌特点、岩石的形状及形成、植被特点、气候类型、旅游开发及保护等。主要以相机,绘画、文字记录为主。为期十天,跨越四省,是一个大型的研学旅行项目,具体实施展示如下:

  ?探寻“植物私生活” 增强动手实践力

  庐山是本次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学生分小组,探访庐山,感受庐山魅力,观看三叠泉。

  白天学生带上遮阳帽,拿着放大镜,观察、感受、探究、观察植物,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五官,用手去触摸,用鼻子闻。亲自体验后则记忆深刻,侧重认真观察植物,观察土壤颜色,采集标本,采集漂亮花朵制作琥珀。运用相机,绘画的方式记录植物特点。并思考庐山位于我国哪一级阶梯上?是什么气候?土壤是什么颜色?植物是什么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晚上进行交流,汇报各小组的成果(图 4.10),交流白天在大自然中的收获。

  经过讨论在教师引导下知道庐山位于我国的一级阶梯,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多为红壤,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举行“考古迷的大聚会”  提升感悟观察力

  游学第二站黄山,山体高大,气势非凡。教师讲解黄山基本概况,侧重讲解地质知识。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地质探索、化石考古、寻化石、探山林,了解所在区域。寻找晶莹剔透的方解石、闪闪发光的云母、文理清晰,层次分明的页岩。认识了解组成山体的岩石,学生通过填写采集岩石记录单并配上图片,参加晚上举行的“考古迷的大聚会”,为高中岩石圈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召开“旅游听证会”  树立人地协调观

  游学第三站峨眉山,此山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等奇观。春天看群花漫山遍野、层林叠翠;夏天欣赏幽谷清泉;秋天迷醉在满山红叶当中;冬天冰天雪地,银装素裹。

  学生在游览中侧重关注环保问题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用考察记录手册记下相关问题。晚上举行旅游开发听证会,小组派代表交流,探讨峨眉山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争当“自然探险家”  强化区域认知力

  珠穆朗玛为此次游学的第四站,山上有深厚的冰川,地形陡峭,珠峰的气候极其恶劣,由于天气原因,学生在山脚远观山峰即可,感知珠穆拉玛的冰川地貌,学生记录远观雪山的感想,如表 4.3 所示。学生用五官探索熟悉又陌生的自然,用细腻的心去观察,用简单的方法来记录,提高观察能力。并思考该区域气候严寒的原因。经过切身感受明确高山高原这种特殊气候的特点,而后讨论交流,知晓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 4000 多米,海拔高,气温低,具有明显区域特色,提高学生区域认知力。

  ⑤活动后期总结

  研学旅行结束后,搜集汇总学生研究成果,如景观图片、标本、日记,研学总结小论文等,如表 4.4 所示。并对学生进行表彰,颁发自然探索者奖、探索勇士奖,为此次研学旅行画上圆满的符号。

  本次研学旅行耗时长、行程远,学生通过研学实践和户外调查,理解各区域特征形成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在旅行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培育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游学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庐山,探寻“植物私生活”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制作标本,增强动手实践力,同时明确各个地区气候、土壤、植被会相互影响;在黄山,举行“考古迷的大聚会”,让学生细心观察岩石,提升感悟观察力;在峨眉山,知道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在珠穆朗玛,能够感悟各个区域有所不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学生通过此次活动,在野外考察中进行观赏,考察山的海拔高度、天气情况、土壤特征、植被类型、水文状况等,并获取与处理简单的地理信息,探究该地的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用可触摸的方式学习地理,把校内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将区域知识与人文知识整合,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华。同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间增进友谊,加强团队协作与合作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自理能力等。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断进步,并变得更加关心生活、喜欢地理、热爱自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全面总结反思,并整理分析标本路线图等,巩固所学知识与记录活动感悟。教师需结合学生活动中真实实表现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并积极总结,同时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以期为将来活动提供参考与可行性建议。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TAG标签: 展示     素养     学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