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习共同体” (learning community) 或译为“学习社区”, 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 (学生) 和助学者 (教师) 共同组成的, 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 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 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 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共体”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学共体”的概念最早于1896年由教育学家杜威提出, 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传承。1992年, 日本教育改革开始引入, 并在以佐藤学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推动下很快席卷日本全土。那么, “学共体”的教学方式有哪些要素, 又如何具体操作?从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习共同体; 对话;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变革, 我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全面、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信息化社会全面到来的今天, 也不可避免卷入其中。各种新观点、新思想、新尝试让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眼花缭乱, 不知所从, 但是变革不可避免, 关键在于怎么变。20世纪90年代末, 我所在的宁海县西店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始尝试“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利用“课堂工作纸”了解学生的“学情”, 再依据“学情”, 进行二次备课, 最后进入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分为自学 (学生利用课堂工作纸的自主学习) 、互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问学 (师生共同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取得了显着成效。当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 导致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均衡, 教学无法关照到所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一、自主思考, 倾听、表达、质疑
对于学生, “学共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先有自主思考, 强调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倾听、表达、质疑。
自主思考, 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的个性化的思考, 它是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先有自己的思考, 才有可讨论、可分享的东西。操作也非常简单, 可在课下通过“学习单”、作业本、“微课”等方式完成, 也可以由老师引导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 这种思考既可以是阅读的感受, 也可以是阅读的疑惑。这种自主思考既可以限定范围, 也可以是全开放的。以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可先介绍小说的相关知识要点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主题等) , 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阅读文本, 形成自己的主观思考;也可以不做限定, 以生活阅读的方式自由阅读, 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者并不冲突。比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时, 先简单介绍了小说的相关知识, 然后设置了这样的环节:默读课文, 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对你有触动或有疑问的地方, 并且以批注的方式写下你的感触惑疑问。 (方法指导:可以谈人物、谈情节、谈环境、谈主题, 也可以就某一处具体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做, 既关照到了文体要求, 又最大化的发挥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初始的阅读感受。
倾听, 是一种重要获取信息的渠道, 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巧。认真倾听, 既是对发言者的一种尊重和鼓励, 也是自身良好修养的展现, 还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触发手段。什么是认真倾听?体现主要有三点:一是目光聚焦于发言者, 不仅仅通过声音语言, 还能通过对方神态表情、举止动作等肢体语言, 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二是不随意打断发言者, 让对方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三是有效地收集、筛选发言者的信息, 并能简要概括。
表达, 是对自主思考的阐释, 是一种展现和分享。我们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畅所欲言。这一点极为重要, 所谓“征于色发于声而喻”就在于此。通过学生的表达, 我们找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 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不足。不管是亮点还是不足, 对于教学而言都弥足珍贵。对于学生的任何表达,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 这种鼓励和引导不能是空洞无物的套话, 要言之有物。好, 好在哪里?不好, 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 需要如何引导让学生做到好?同样是《故乡》的教学, 我让一位女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她开始略有迟疑。在我鼓励下, 她终于坚定语气说:“《故乡》中的母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她是一个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 还非常疼爱儿子的人。她在闰土上门时, 考虑闰土匆忙而来, 没有吃饭就让闰土自己去厨房做点吃的, 是为他人着想。在临走时对“我”说, 带不走的东西都可以送给闰土, 体现了母亲的乐于助人。在“我”回故乡时, 母亲早早的迎接在门外, 体现了她对儿子的想念和疼爱。”在我们大多关注闰土、关注杨二嫂、关注“我”的常规教学重点之外, 能够关注到母亲, 关注到人性中的“善”, 是多么得难能可贵。我当即表扬了她, 她微笑坐下。迟疑, 坚定, 微笑, 短短的一两分钟, 这就是她所经历的。
质疑, 可以是课文阅读中产生的疑惑, 也可以是对同学观点的不同看法。质疑能让气氛活跃, 如开水沸腾;质疑能让思维碰撞, 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在自主思考中, 在共同学习的倾听、表达、质疑中, 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夯实, 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素养慢慢养成。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为重心的教学。
二、充分备课, 倾听、串联、反刍
对于老师, “学共体”强调老师要先有充分备课, 强调老师在共同学习中的倾听、串联、反刍。
充分备课。什么是充分的备课?简而言之, 教师需要做到三备:备教材, 备学生, 备课堂。备教材, 要做全面、细致、深入、有重点、有亮点。至于课堂教学中到底要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 视课堂进程、学生情况灵活调整。备学生, 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思维规律、个体差异, 甚至是性格情绪都要关照到。备课堂, 就是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并提出应对的方案。
倾听对于教师也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需要倾听该发言是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 倾听该发言是其他学生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 倾听该发言与该学生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通过“倾听”辨别、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真实意图和意义, 从中找到合适的应对 (回应) 策略, 为“串联”提供依据。“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理念, 一种姿态, 更是一种解读儿童的智慧。
串联即为贯穿连接, 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 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 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
反刍, 是指在学生不能理解或遭遇困难的时候, 教师适时地把话题返回原点, 再次做阐述。引导并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内化和反思前面所学内容, 以促进学生及时记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倾听儿童的心声, 串联儿童的思考, 反刍教材的陈述, 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和感情, 引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可能性,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 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学习共同体”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看到了这种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佐藤学着.钟启泉译.教师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