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    要: 美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带有审美性特征, 其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心灵的建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陶行知;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韦志成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 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1]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而语文学科蕴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彰显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方法理论指导, 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 让语文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净化人们的心灵。

  一、陶行知的美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被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是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博大精深、发人深思, 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现实性的指导价值。其中, 关于美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方面体现了陶先生的美学观, 另一方面构成了他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先生在《乡村教师》创刊宣言中提出, 人仅仅满足身体上的饥饿需求是不够的, 还要追求灵魂上的审美, 这在一定意义上, 就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他又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 不是造石像, 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2]他认为, 美育的内在要求旨在实现“知情意”三者的合一, 而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追求“真善美”的合一, 由此可见, 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美育方面, 陶先生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而且将美育理论应用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比如, 他在自己创办的晓庄、育才等学校中, 就提出五大发展目标, 即“健康的体魄, 农人的身手, 科学头脑, 艺术的兴趣, 改造社会的精神”。美育思想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学校无疑是进行美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应为学生创造美的环境, 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另外,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关键之处在于教师, 教师作为美的化身, 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修养。陶先生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中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3]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 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二、美育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美育, 全称为审美教育, 也被称为美感教育。就其本质来说,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人们对于美的各种能力, 即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知、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 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们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种传递美的载体, 无疑汇聚了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 无论文章还是文学, 都蕴含丰富的外在美和内质美, 外在美表现在外在形式的色彩美、线条美、音律美等;内质美表现在内在形式的自然美、心灵美、哲理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感形态。在内容上,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一本语文书包括语言、文章、文学都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语文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语文课本作为一种情感传播的媒介, 期待读者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它包容着作者众多的情感, 小到喜怒哀乐悲, 大到爱国情、正义感、理智感等, 为教育者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审美性是语文教育的隐性特征, 语文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感悟审美因素、追求审美境界、提高审美能力, 把学生塑造成真善美的活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之一。因此, 语文教育应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从而达到增强审美意识的目的。由此可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实施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实践

  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审美因素, 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能够引导学生善于从语文教材中发掘一些美的因素, 继而感受美带来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目前倡导的教育改革中, 许多教师不能合理统筹语文“真善美”的教育, 要么过分强调“真”, 把语文课上成了知识课, 要么过分强调“善”, 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 要么过分强调“美”, 把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这些做法都太过极端。语文是一个统合性较强的学 (下转第171页) (上接第172页) 科只有将“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 才能发挥语文应有的功能。目前语文教学所缺失的部分, 正是美感教育的缺乏, 这需要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营造出美的氛围, 给学生的审美感知提供正确的导向,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庐山的云雾》给了学生们美的视觉享受,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的美, 感受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自然美,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在教学《槐乡五月》时, 由于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槐花, 所以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 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 向学生介绍槐树、槐花, 感受“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的壮美景象, 欣赏槐花的婀娜多姿, 让学生感受槐花的美, 从而体会槐乡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更进一步理解“花美人更美”的主旨。古诗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精华,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在教学杜甫《绝句》时, 不仅要带领学生品读优美词句, 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还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写作手法, 如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以及修辞手法对仗的运用, 体会古诗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荷花》中“挨挨挤挤”, 像“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少年王勃》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情景交融, 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无疑不是一种自然美的熏陶。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优美的课文, 教师要灵活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构思以及教育智慧, 给学生带来一场美的盛宴, 让学生产生审美愉悦,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目标是通过对教材的理解赏析, 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主动去捕捉、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音韵美、结构美、线条美、情感美、社会美等具体形态的美, 循序渐进地培养并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也就实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教育界, 陶行知的美育理论及一系列的美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是一笔尤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语言、文章、文学中的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感悟美、创造美, 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晋枝, 杨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 :51.
  [2]刘五凤, 蒋国华.陶子美育管见[J].龙岩师专学报 (让会科学版) , 1989 (1) :8.
  [3]刘五凤, 蒋国华.陶子美育管见[J].龙岩师专学报 (让会科学版) , 1989 (1) :12.

TAG标签: 陶行知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