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极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 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 要对其思想品质以及道德修养等, 进行全方位培养, 以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利的人才。以心理学融合价值介绍为切入点, 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方式展开深度探讨, 期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发展, 提供一定助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 高校; 教育心理学; 道德修养;
所谓德育教育, 就是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思想以及政治等内容的教育, 是国内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之一, 内容包含较广, 和美育以及智育等培养, 都有着密切关联, 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 对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值得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 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极为关键,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虽然各高校对该项教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 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中, 还是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状况, 整体德育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能够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 可以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入手, 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培养, 以便通过对各种心里因素进行合理运用的方式, 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进行保障, 不断完善该项教育工作, 进而切实提升校内德育教育水平。
2.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
在教育心理学中, 积极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引导, 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发展目标, 并能够不断对自身身心健康进行调整, 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 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 需要加大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力度, 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手段与引导, 为学生健康成长保价护航。
3. 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 高校也一直极为重视大学生人格培育, 而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模式, 两相培养方式的相互补充与完善, 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能力进入新的阶段, 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人格体系完善进行辅助, 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 使其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可以得到切实强化, 从而树立起健全的人格, 进而成为一名品德兼优的优秀人才。
二、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 完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
在对心理学内容进行运用时, 为保证最终德育教育效果, 高校需要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 要将心理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 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 并通过科学化引导,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 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 不断对自身缺点进行改正, 实现对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 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 老师还要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要注重对整体教育教育环境的打造, 要保证整体学习氛围, 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的感染之下, 不断对自身思考能力进行强化, 并可以养成积极思想, 能够对自身进行深层次认知。此外为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 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 老师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 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意愿, 保证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形成良好地心理与道德品质, 能够具备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各项条件。
2. 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
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德育教育过程中, 应从心理学角度对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补充, 本文在此将重点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介绍:
(1) 将行为主义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 通过对不利环境条件进行发现与改变的方式, 配合相应教育与训练手段, 对学生不正常以及不良行为进行系统性纠正, 以保证其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时, 可以通过举例或树立典型的方式, 像向介绍学生进行现代各行英雄或榜样的方式, 让学生受到感染, 使他们能够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 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要求, 能够树立起为行业或社会贡献的意愿。同时, 要通过对行为疗法中的负强化疗法与正强化等疗法的运用, 对学生习惯与行为进行纠正, 以达到预期的道德素质培养效果。
(2) 将认知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 以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行为与情感的调整, 对其消极行为与思想进行优化, 保证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 多是因为认知不当所导致的, 所以教育者要对学生认知予以重视, 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在对学生消极以及不良情绪、行为、思想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对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方面的关联进行明确, 并要对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记性检验, 要运用客观解释, 对学生的消极认知进行改正, 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的问题, 并在教育者的辅助之下, 进行自我评价与监察, 能够随时进行自我反思, 确保其一旦出现不当的思想与认知时, 可以及时进行更正, 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事物进行认知。
3. 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由于社会实践是大众公认的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及德育教育手段, 因此在将心理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也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创新, 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对学生展开相应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要求,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要对学生主观能活动性进行保证, 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 老师也应改变以往“包办”的活动教育方式, 要在告知学生活动主题以及目标后,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自行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 保证他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 还能对潜在能力进行挖掘, 能够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强化。例如, 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以及组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 为学生打造出更多展示平台, 使他们可以在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同时, 能够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 能够正确对社会事件进行认知与分析, 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
4. 保证整体德育教育环境
由于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良好地辅助,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 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共鸣, 进而主动对积极心理以及正确行为养成方式进行探索, 所以教育者要加大对环境营造的关注力度,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 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部打造出良好地德育教育学习环境。要通过设置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环境, 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潜在影响, 像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参观英雄纪念馆等方式, 让学生与环境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共鸣, 保证他们的“三观”, 进而达到理想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各高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要对该项教育予以足够重视, 并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要结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实际开展情况, 按照该项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联, 制定出科学化教育方案, 确保心理学具有的价值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有效发挥, 确保高效德育教育水平可以得到切实提升, 学生各方面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优化, 能够形成良好地人格, 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诚.分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界, 2014, (4) :22.
[2] 赵国辉.试分析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 2016, (7) :28.
[3] 张颖.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 2016, (13) .
[4]林中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01) :165.
[5] 刘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艺术的运用分析[J].科技展望, 2014,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