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欣赏教育; 实施策略; “美术鉴赏程序四步骤”;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教师引领幼儿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 能够提升幼儿对美的认识与情怀, 提高幼儿审美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创造力。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不以提高幼儿美术技巧或技能、把幼儿塑造成为艺术家为目标, 而旨在使幼儿成为具备一定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的社会公民。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是一种感知与评析, 更是对作品蕴含的人类文明的欣赏。因此, 有效地实施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实施原则
(一) 幼儿的可接受性
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时, 幼儿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态度、情感及认识。每个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 已经初步积淀并形成了对“生活”及“美”的认识。幼儿生活经验、兴趣、能力的不同造就了其对美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因此,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幼儿能接受的程度为基点。
(二)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的丰富性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文化素养基础提出了严格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艺德、坚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卓越的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等, 还应该拥有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唯有如此, 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 教师才能灵活运用积累的文化知识, 将中华文化融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 促进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三) 美术作品的经典性
艺术的时代风格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勾画着历史的步伐, 给后人讲述着先辈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美术作品的风格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美术作品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因此, 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时, 要去粗取精。在我国, 经典的美术作品很多, 如:中国优秀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剪纸《老鼠嫁女》《五谷丰登》等;质朴自然的草编昆虫、鱼等玩具等。另外, 年画也是我国传统和独特的美术作品, 如年画《财神到》《春节风俗图》等, 还包括工艺品《十二生肖》等。展现不同民族及区域的民族服饰、地区建筑等, 都是经典的美术作品。国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画作,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勒的《拾穗者》、梵高的《星月夜》等。此外, 国外还有经典的美术雕塑, 如埃菲尔铁塔、大卫、思想者、圣母子等。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 可供欣赏的美术作品丰富多彩, 欣赏方式灵活多样, 幼儿教师一定要以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点, 选取经典性的美术作品, 给予幼儿全面、深入的展示, 进而开阔幼儿视野, 培育幼儿对艺术的敏感性、对文化的理解性。
(四) 教学环境创设的文化性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需要良好的教学物质环境, 因此, 教师更需要创设文化性的教学环境。一般来说,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物质环境, 教师就要掌握完善的多媒体技术, 提供足够的、供幼儿欣赏的画册和教学挂图, 创设机会使幼儿接触画家,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 等等。与教学物质环境相比, 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文化环境”或称为“心理环境”的创设对幼儿更为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情境性教学的本义。此外,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 教师只有将美术融入特定文化情境中, 才能使幼儿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使美术欣赏同时成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二、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实施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开展, 应立足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及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帮助幼儿掌握初步欣赏技能, 引导幼儿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去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得曼 (Edmund Burke Feldman) 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即叙述 (Description) 、形式分析 (Formal analysis) 、解释 (Interpretation) 、评价 (Judgement) 四个步骤。这为幼教工作者实施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一) 叙述
“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幼儿教师可采用逐一呈现或对比呈现的方式, 将美术作品引入幼儿的视野。个体对美术作品的第一感受往往是一种瞬间的强烈感受, 是一种单纯的视觉感受。这种或愉快、或肃静、或庄重、或轻柔的感觉, 是幼儿直觉地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所产生的闪光式的认识。这种对作品的第一印象需要幼儿具备多方面的基础。因此, 在观赏美术作品前, 幼儿教师要做诸多准备工作, 特别是教给幼儿与作品相关的生活经验, 如开展欣赏京剧脸谱的活动。教师可通过带领幼儿去剧院观看京剧表演, 或多媒体展示等方式, 让幼儿对京剧表演先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在欣赏齐白石先生的画以前, 幼儿教师可让幼儿先观看水里自由自在、快乐的金鱼、虾等, 给幼儿讲齐白石的故事。
教师对作品第一印象的描述, 对幼儿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 在呈现美术作品后, 教师先不要加以评论, 以免先入为主, 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欣赏时间, 准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述。当幼儿需要帮助时, 教师也可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给予幼儿线索和启迪。幼儿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的过程是其体验作品的过程, 对作品丰富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深入感受和理解美术作品。
(二) 形式分析
“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种感觉?”在第一阶段叙述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加以分析。形式分析是指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分析作品表现的美的形式。美术作品的形式即是美术语言的分析、理解。“美术语言”正是借用“语言”的特征来说明美术形态特有的某种规律。美术语言包括“美术元素”和“美术组织原理”。
“美术元素”也称视觉元素、形式元素等, 是构成美术作品形象最基本的形式成分, 具体包括:点、线、面 (形状) 、形体、色彩 (明暗、色调) 、肌理 (材质) 等。幼儿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 对美术语言的深入理解尚有一定难度, 但在幼儿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下, 幼儿能够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和审美特征。在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方面, 受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 幼儿还无法将线条、形状与具体形象脱离开来思考, 教师可以以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事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为线索, 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观察。只有当线条和形状融合在具体的形象中时, 幼儿才能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幼儿教师也可引导幼儿观察美术作品线条的抑扬顿挫, 让其感知作品传达出的文化气息。中国画的线条讲究气敛内充、圆润厚重, 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其传递出来的文化精神。
从对美术作品色彩的感知、理解方面来看, 幼儿的色彩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 而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性相对较弱。因此,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幼儿理解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对色彩文化的独特理念, 中华文化的色彩理念注重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 以及诸家思想的渗透和协调。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走进中国的色彩理念, 使幼儿了解中华文化中人们对赤、黄、青、黑、白的五色崇拜, 了解中华文化中的尚墨说, 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色彩喜好。
“美术组织原理”是美术元素在相互联系并构成新的美术形式时应具备的美的形式规律, 包括对称、均衡、变化、统一、对比等。基于幼儿逐渐积累的美术作品欣赏经验,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对比、展示等方式培养幼儿对美术组织原理的认识和了解, 尤其是美术作品构图、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三) 解释
“作者想表达什么?”解释美术作品是指探讨作品蕴含的意义。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时, 幼儿除了感叹其美术语言带来的视觉冲击外, 还需了解美术作品更深层的意义, 以及作品传达的情感、态度、文化背景、时代影响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幼儿处于特定的时期, 其经验积累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尚不能了解的东西, 教师需要以适当的方式给予介绍。
个体要解释美术作品内在的意蕴, 必然要对作品中事物的特定含义、作品的符号含义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意义有所了解。冈布里奇认为, 个体要正确地解读图像, 必然受到三个变量的支配, 即“代码 (code) 、文字说明 (caption) 和情景 (context) 。“代码”是指个体传达信息时所用符号的意义, 以及有关符号结合方式的规定。个体要理解图像深层含义, 必须先了解其包含的代码信息, 即特定图像内含的寓意。代码的形成有多种方式, 有文化规定的象征代码, 如在中华文化中龙凤有着吉祥、富贵、权力的象征, 这种象征的规定是社会群体在历史的演化中慢慢形成的, 一经确立, 便约定俗成, 世代沿用。另外, 还有相似性或同构性规定的象征代码、由谐音性规定的代码, 如民间美术作品中, 莲花和鱼常常联系在一起, 寓意年年有余, 其凭借的代码就是谐音性, 莲与年、鱼与余, 借此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古人以草木比德, 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赞赏梅的冷傲、清高, 兰的清淡雅致, 竹的高风亮节, 菊的不拘与清华。牡丹的富贵、荷花的清新淡雅、松树的不畏风寒等都是历代名人墨客表情达意的依托。在美术欣赏中, 教师必须先对作品中的特定代码有所了解, 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 为幼儿揭示美术作品蕴含的意蕴。
(四) 评价
“你喜欢这件美术作品吗?”幼儿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 其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尚需提高, 因此, 评价作品阶段并不是重点。但幼儿在认真地观赏美术作品后, 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当然, 这种判断可能存在偏差, 但这种价值判断是完全建立在幼儿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必要的引导, 但不能左右幼儿思想, 即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幼儿。如果幼儿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优秀美术作品的观点, 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 说出自己对作品含义的初步理解, 这说明美术欣赏活动是成功的。
文化孕育了美术, 美术在欣赏、审美、创造中传承着文化,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铭刻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映照出文化的精华。教师要在幼儿美术欣赏中渗透文化启蒙教育, 使幼儿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滋养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