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改革,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文章以X学院为例, 探索了创新创业新形势下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改革措施, 包括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提高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活动所占比重;提高活动设置标准, 预测并保证活动举办质量;梳理优化第二课堂与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整合优势项目、特色项目;修订完善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工作积极性;理顺工作关系, 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 素质教育; 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
自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发布以来, 各高校纷纷开展相关工作。X学院自2008年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下发, 社会进入创新创业新形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改变, 大学生素质教育亟须进行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培养适应新社会环境需要的人才。X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体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素质拓展教育现状
(一)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全员参与, 活动数量多
X学院自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 分为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个模块, 规定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修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学分外还必须修满规定的素质拓展学分, 本科生素质拓展总学分为4学分 (专升本学生1.5学分) , 并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 因此学生须全员参与素质拓展活动, 学校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逐年增多, 活动项目数量以千计,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累计参与活动807 658人次。
(二) 素质拓展活动控制力不强、质量不高
随着素质拓展活动逐年增加, 活动举办数量逐渐加大, 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每学期平均审核的数据达到44 870条, 一学期平均300多个[1]。但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只配有两位专职教师, 下设规划部、质检部、认证部、宣传部四个由学生干部组成的部门。每个部门1~3人, 但是面对如此多的项目和参与人数, 工作人员明显不够, 导致很多活动质量无法得到监管和控制。为了能获得素质拓展学分, 学生不得不频繁参加低质量、低级别的活动, 因此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 成了“混”学分。
(三) 教师积极性不高
随着素质拓展项目活动越来越多, 但学校下拨的经费不变, 导致工作量增多, 报酬反而越来越少, 教师积极性越来越低。质量参差不齐的素质拓展活动混在在几百个素质拓展项目中, 支持资助力度并未进行明显区分, 而大量低质量的素质拓展活动逐渐泛滥, 导致教师疲于应对。
(四) 素质拓展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相似
在素质拓展学分之外, 学校有第二课堂项目计划。第二课堂由教务处管理, 活动类型以专业类型的比赛活动为主。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计划一样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方式。虽然二者在内容和性质上很相似, 但是一直以来都是独立运行管理, 但是又存在交叉。一个竞赛可能既属于第二课堂的活动, 又属于素质拓展活动。一个活动可能有两种经费支持, 而有些活动由于资金支持资助有限就没有得到资助。
二、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改革措施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下, 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素质教育体系改革经历近10年的发展, 已经从前进式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阶段。提高素质拓展活动的质量,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是素质拓展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将第二课堂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结合起来, 改变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 提升活动策划质量, 提升活动举办的效果, 进而提升整体活动质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能力、思想等开展专业技术活动, 增加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模块的比重, 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科交叉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吸引大量有专业知识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强劲的教师参与指导, 吸引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参与是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改革。
(一) 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提高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活动所占比重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自2008年在X学院推行施行以来, 在活动的形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三个模块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尽管近几年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活动模块在所有活动中数量占比有所上升, 截至2017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已占40%, 但还未过半。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模块的活动涉及学科竞赛、专业培训等与学术科技相关的课程活动, 是创新创业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较好的手段和方式。这个模块的占比与其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合的。而其他两个模块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数量增长明显, 但是活动呈现娱乐化、分散性的特点, 娱乐化的活动参与不仅消耗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还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专业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需要沉下心来的氛围不相符。为了适应创新创业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中突出学术科技专业特色, 加大学术科技专业技能所占比重, 从数量上保证活动的开展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提高活动设置标准, 预测并保证活动举办质量
目前校内活动众多, 形式多样, 但活动设置随机性大, 没有统一标准, 所以质量也无法保证。素质拓展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 是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媒介, 因此对于素质拓展活动要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和规划, 让施行的素质拓展学分有素质依托、有针对性, 保证素质拓展活动办得有质量、有内涵。
学校要从质量上严格把关, 参考学生实际知识、能力结构, 科学设计每一项素质拓展活动, 使活动具有专业性、挑战性和层次性。保障不同能力结构、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即从“娱乐型向教育型转变, 从活动型向内涵型转变, 从分散型向有序型转变, 从任务型向自学型”转变。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项目学习与活动开展相结合, 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做好素质拓展项目的规划设计, 有侧重、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划, 做到“一学院, 一品牌, 一专业, 一特色, 一学生, 一规划”, 提高设置活动标准的要求, 设计有专业性、挑战性和层次性的活动体系。通过明确的目标规划实施,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 梳理优化第二课堂与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整合优势项目、特色项目
目前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80%以上属于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类, 这些项目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学术科技与专业技术活动相近或类似。对两类活动进行梳理合并, 把相同相近相关的项目资源整合, 把资源占比大、活动收效低的活动弱化压缩, 保留各学院特色、专业的活动, 并补充调整提高, 做到去粗存精, 去劣存优, 各学院按各自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对举办和参与的活动项目进行梳理, 弱化或停止对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差、资源浪费的项目, 把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需求的活动保留下来, 整合修订补充科学专业的规划, 形成各学院独有的专业品牌活动, 最终形成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四) 修订完善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工作积极性
现行关于校内教师《素质拓展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规定, 教职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在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个模块为学生开设科学与人文讲座, 进行活动指导, 担任学生社团组织指导教师等, 且指导项目已划分为素质拓展学分项目的, 学校给予计算工作量。其中指导竞赛活动的工作量由基础工作量和奖励工作量组成, 两部分都是按比赛级别和获奖等级标准计算工作量。但目前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对活动层级分类较模糊, 也没有相对较明确的分类, 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只能按大概的国家级、省级、市厅级来区分。有些专业的比赛行业性质比较浓, 级别看似比较高, 但是含金量又不高;有些竞赛看着级别低实则含金量又很高。全校的审核工作虽然先二级院系审核, 最后汇总到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再审核。但实际操作中二级院系由于涉及职工相关利益, 一般都走形式, 区分辨别大多集中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 因此, 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在审核工作量的时候要做到明确判断比较困难。所有比赛按文件规定对应级别来划分肯定有失公平。
针对这种现状, 学校可以组织各学院对本学院组织参与的各种竞赛和活动进行梳理, 结合本学院的专业特长评估本专业的比赛, 并在文件上对这些比赛基础工作量和奖励工作量进行倾斜, 增加对高质量比赛获奖项目的经费划拨, 增加学术专业竞赛工作量计算系数, 从工作量系数上向高质量的学科专业技术竞赛倾斜, 增加对活动质量高的比赛活动的奖励, 降低甚至取消对低质量活动的支持和资助, 降低或取消低质量活动指导教师基础工作量和奖励工作的系数。从工作量计算上和经费划拨上引导素质拓展活动开展得更有质量和内涵, 以达到全校素质拓展活动朝有质量、有内涵的目标发展, 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五) 理顺工作关系, 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工作机制
目前X学院的素质拓展活动大部分由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管, 第二课堂大部分由各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主管,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更多懂专业、懂实践的教师参与, 因此将素质拓展活动和第二课堂整合, 理顺工作关系, 落实责任, 完善工作机制是改革的迫切需要。整个改革工作由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统筹布局, 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办学定位, 专业特色, 从市场需求、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做出具体分析, 尤其是落实活动审批责任, 从质量上严格把控, 控制“走形式、混素质拓展分”的活动, 注重活动的专业性、实效性。
三、结语
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 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工作量计算办法, 将专业主任和专业教师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在结合本学院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 参考学生实际知识、能力结构, 科学设计每一项素质拓展活动;整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优势项目;从质量上严格把关活动的举办和参与, 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通过素质教育体系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艳艳.人才培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现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 (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