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恋爱暴力在大学生恋人中普遍存在, 但是它的发生机制及对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清楚, 依恋类型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16名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 考察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温和暴力 (仅有精神和躯体暴力) 没有显著降低幸福感, 而严重暴力 (性胁迫、伤害) 的发生会显著降低个体幸福感。②安全依恋、协商及遭受更少的恋爱暴力有助于提升女性的幸福感, 安全依恋可提升男性的幸福感。③安全依恋和协商有利于个体维持恋爱关系。研究结果为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分性别干预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

  关键词:成人依恋; 恋爱暴力; 主观幸福感;

  恋爱暴力是发生在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 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 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已有研究发现, 恋爱暴力在大学生恋人中普遍存在[2], 其中精神暴力的发生率为65.6%, 躯体暴力为36.3%, 性胁迫为11.0%, 躯体伤害为14.5%[3]。此外, 由于恋爱和婚姻中的互动模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 恋爱暴力有可能成为未来家庭暴力的前奏。因此, 恋爱暴力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其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值得探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 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人际互动模式-成人依恋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 已有研究发现, 安全依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安全型依恋者, 依恋回避和焦虑均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刘泽文等[6]的研究表明, 个体自身的依恋回避越高, 其亲密关系满意度越低等。因此, 提高依恋安全性可能促进个体幸福感。

  尽管恋爱暴力被发现非常普遍的, 但是恋爱暴力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却少有人研究。有研究显示, 恋爱暴力可能导致个体抑郁的发生;但恋爱暴力是否显著降低幸福感不得而知。在恋爱暴力现象中, 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的高发让人困惑。从个体适应的角度来看, 如果一种行为方式对个体幸福感有显著负性影响, 那么这种行为模式不应该被大部分个体普遍采用。此外, 施加恋爱暴力和遭受恋爱暴力也可能对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 依恋类型和恋爱暴力都可能影响个体幸福感, 但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不同的恋爱暴力类型、以及施暴和受暴对个体幸福感可能有不同的影响, 而依恋的不同维度 (如回避、焦虑) 对不同性别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可能不同, 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以期考察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将为降低大学生恋爱暴力程度、提升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干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 方便取样招募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220人参与研究, 剔除无效问卷4份, 收集有效数据216份。其中, 男生75名 (34.7%) , 女生141名 (65.3%) 。文科72名 (33.3%) , 理工科103名 (47.7%) , 艺术类等41名 (19.0%) 。当前正在恋爱123名 (56.9%) , 当前没有恋爱、但有恋爱经历的93名 (43.1%) 。受访者来自山西、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5个省的13所高校。

  1.2 研究工具

  1.2.1 成人依恋问卷 (ECR) 中文版: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共有36题, 7点量表计分, 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 每个维度18个题目, 各维度的得分为题目的平均分。李同归和加藤和生[7]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ECR中文修订版的测试, 结果得出ECR中文版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分量表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和0.82, 证明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重测信度分别为0.72和0.71。在本研究中,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1。

  1.2.2 冲突策略量表:

  本研究采用冲突策略量表2 (revise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CTS2) 来评估亲密伴侣之间存在的暴力行为。Straus等[8]在原CTS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CTS2, 共78个题目, 适合自评。包含5个分量表, 分别为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协商、伤害;其中协商为积极方式, 其他4种为消极方式 (即恋爱暴力) 等。CTS2采用的是8级评分标准, 调查在过去1年中各种暴力行为发生的次数。在具体计算发生的次数时, 选取的是其中位数, 即:0代表0次, 1代表1次, 2代表2次, 3代表4次, 4代表8次, 5代表15次, 6代表25次。该量表信度为0.82~0.97, 结构效度良好。在本研究中, CTS2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本研究采用的恋爱暴力分析标准是:在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伤害这4个领域, 发生次数超过1次即算恋爱暴力行为。

  1.2.3 幸福感指数量表:

  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 (index of well-being, IWB) , 它包括总体情感指数 (8个条目) 和生活满意度 (1个条目) 两部分, 采用7级计分。量表总分等于情感指数的平均分加生活满意度指数 (权重为1.1) , 其范围在2.1~14.7之间, 得分越高者越幸福。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 总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849。在本研究中, 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49。

  1.3 研究程序

  在问卷调查网站发布问卷,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 (如微信) 在大学生群体推广, 招募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参与网络匿名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数据的初步分析

  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 依恋回避 (r=-0.29, P<0.01) 与焦虑 (r=-0.23, P<0.01) 都与幸福感呈负相关, 而协商 (r=0.18, P<0.01) 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恋爱暴力各维度之间0.42~0.80呈正相关 (P<0.01) 。性别与依恋焦虑 (r=0.13) 、性胁迫 (r=0.13) 、伤害 (r=0.15) 和主观幸福感 (r=-0.13) 相关 (P<0.05) 。

  本研究中恋爱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分别是:精神暴力82.9%, 躯体暴力50.0%, 性胁迫27.6%, 伤害17.3%, 见表1, 2。女生实施精神暴力的比例 (82.3%) 高于男生 (64.0%) (P<0.05)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实施性胁迫、伤害行为, 其量表得分也更高 (见表1, 2) 。恋爱暴力的4个维度:精神暴力 (r=0.55) 、躯体暴力 (r=0.55) 、性胁迫 (r=0.67) 和伤害 (r=0.72) 施暴和受暴发生率都比较一致, Ps<0.01。这说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 (55%~72%) , 施暴者同时也是受暴者, 且暴力程度 (量表分) 显著相关 (r=0.71) 。

  表1 不同性别恋爱暴力中施暴和受暴发生率比较 (%)

  此外, 方差分析发现, 女生的幸福感得分 (11.00±2.00) 略微高于男生幸福感得分 (10.44±1.99) 分[F=3.47, P=0.06]。恋爱一次的大学生 (104名) 和恋爱两次以上的大学生 (112名) 幸福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0.67, P>0.05]。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 (11.08±1.99) 分高于目前没有恋爱的群体的幸福感得分 (10.39±1.98) 分, F=6.45, P<0.05。相关分析发现, 依恋的2个维度 (焦虑、回避) 以及协商和恋爱状态 (是否正在恋爱) 相关 (P<0.05) , 其余变量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回归分析发现, 依恋焦虑 (β=-0.22, P<0.01) 、依恋回避 (β=-0.22, P<0.01) 和协商 (β=0.12, P=0.07) 可预测恋爱状态 (即是否正在恋爱) 11.4%的变异[F=9.09, P<0.01]。这说明依恋安全性越高、以及采用协商方式解决冲突, 这2个方面的因素有利于维持恋爱关系。

  表2 恋爱暴力中施暴和受暴量表分及性别差异

  2.2 成人依恋、恋爱暴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 暴力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恋爱暴力的施暴和受暴的8个维度是否发生暴力 (即发生率) , 聚类分析可得到3种类型: (1) 低暴力组, 这类个体在暴力的4个维度上得分都比较低。 (2) 温和暴力组, 这类个体存在精神暴力、躯体暴力, 但未发生性胁迫和伤害。 (3) 严重暴力组, 4种暴力类型的发生率都比较高 (见表3) 。3种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 P<0.05]。其中, 严重暴力组的幸福感显著低于低暴力和温和暴力组 (P<0.05) , 但低暴力组和温和暴力组的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3 不同暴力水平暴力发生率 (%) 及主观幸福感比较

  2.2.2 成人依恋、恋爱暴力对幸福感的影响:

  由于男生和女生在恋爱暴力的多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性别对依恋、幸福感也有影响, 下面分别分析男生组和女生组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恋爱暴力的4个维度之间高度相关, 为精简结果和避免多重共线性, 在分析量表间关系时采用施暴总分和受暴总分。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 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协商、施暴总分、受暴总分预测幸福感 (见表4) 。结果发现, 对于男性和女性,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都是其幸福感的负性预测因子。不同的是, 在用逐步法最终形成的回归方程中, 对于男性仅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影响因子;而对于女性, 协商是幸福感的积极预测因子 (β=0.15) , 受暴总分是消极预测因子 (β=-0.15) 。

  3 讨论

  3.1 大学生的恋爱暴力现状

  本研究调查了216名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 结果发现恋爱暴力总体发生率较高:精神暴力82.9%、躯体暴力50.0%、性胁迫27.6%和伤害20.0%。这与国内刘丽和李鑫洁[9]的结果比较接近, 略高于何影等[2]采用的是大规模整群取样, 抽取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进行分析[2];而刘丽和李鑫洁[9]的研究、以及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 直接招募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总的来说, 国内研究显示的恋爱暴力发生率和国外研究综述中的结果类似。在性别差异方面, 女性更容易施加精神暴力, 男生更容易实施性胁迫和伤害, 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类似[2]。本研究发现, 恋爱暴力的发生大体是双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55%~72%) 施暴者同时也是受暴者, 且施暴和受暴程度相当 (r=0.71) 。具体是不同恋爱暴力倾向者选择类似的人作为伴侣、还是恋爱暴力的发生激发了其伴侣的暴力, 需进一步研究。

  表4 成人依恋恋爱暴力预测男性和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2 恋爱暴力、依恋类型对幸福感的影响

  3.2.1 恋爱暴力类型和频次影响主观幸福感:

  温和暴力 (即低频率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 似乎不会显著降低个体幸福感, 而严重暴力 (即高频率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 伴随性胁迫和伤害) 的发生会显著降低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恋爱暴力普遍存在是因为“小打小闹”似乎并不会显著降低幸福感。

  3.2.2成人依恋和恋爱暴力影响幸福感:

  安全依恋可提升男性幸福感, 而女性幸福感则受到依恋安全性、协商和受暴总分的共同影响。这和以往研究中关于安全型依恋者 (低焦虑、低回避) 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者[5]的结果是一致的。安全依恋个体的自我模型构建较好, 自信心较强, 使得他们构建了满意的人际关系, 幸福指数高;同时, 他们更善于采用重新评价策略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而不安全依恋个体则拥有消极的自我-他人模型, 更多地怀疑自我价值并对亲密关系充满警惕, 拒绝信任他人等, 从而使得幸福感下降。本研究进一步发现, 依恋焦虑对男性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女性, 而依恋回避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大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 中国文化对男性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看重自我价值, 而女性易受伤害这一特点使得她们更不容易去相信别人、选择回避, 从而影响了幸福感。而且, 女性受恋爱暴力的影响似乎比男性更加敏感, 这和刘泽文等[10]通过试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为提升个体幸福感, 男性和女性都需要降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此外, 女性还需要减少受暴、多采用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 (如协商) 。

  3.2.3 恋爱个体的幸福感高于单身状态的个体:

  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 (协商) 和安全依恋 (低回避、低焦虑) 有利于恋爱关系的保持:作为一个比较有趣的次要结果, 这和婚姻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有利于提升婚姻质量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 研究结果提示, 要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 使用协商策略 (而非恋爱暴力) 来解决冲突是有必要的。

  成人依恋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2]。恋爱关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重要的社会支持, 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恋爱暴力作为负性应激, 可能使个体产生自责、无助和自卑感, 导致抑郁的发生。同时, 有研究认为女性的依恋回避还可能促进精神暴力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提示, 为提升个体幸福感, 恋爱双方应降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指导恋爱双方更多使用温和的、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 (如协商) , 更少采用消极的冲突解决方式 (精神暴力、躯体暴力) , 警惕和杜绝严重暴力 (性胁迫、伤害) 的发生。

  3.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 样本代表性未加控制。但本研究显示的恋爱暴力发生率、性别差异等和国内外近五年的研究结果类似, 因此取样偏差可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作为比较敏感和涉及个人私密的调查, 网络调查的匿名性、远程性可减少社会赞许性, 提高数据的真实性。考虑到本研究是横向调查, 且受到样本量和取样代表性的局限, 变量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纵向研究、干预研究等来确认。

  参考文献

  [1] 王向贤.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J].青年研究, 2007, 19 (8) :45-49.
  [2] 何影, 张亚林, 王纯, 等.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行为发生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0) :1153-1155.
  [3] Foshee VA, Bauman KE, Linder F, et al. Typologies of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identifying typologies of adolescentdating violence perpetration[J]. J Interpers Violence, 2007, 22 (5) :498.
  [4] Crowell JA, Treboux D, Waters E.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the transition to marriage[J]. Dev Psychol, 2002, 38 (4) :467-479.
  [5] 卢莎, 赵富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 (11) :1750-1752.
  [6] 刘泽文, 崔萌, 韩易静.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 (8) :597-601.
  [7] 李同归, 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J].心理学报, 2006, 38 (3) :399-406.
  [8] Straus MA, Hamby SL, Boney-McCoy S, et al. The revisedconflict tactics scale (CTS2)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data[J]. J Family Issues, 1996, 17 (3) :283-316.
  [9] 刘丽, 李鑫洁.自尊在母亲教养方式和恋爱暴力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 (3) :477-481.
  [10] 刘泽文, 崔萌, 韩易静.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 (8) :597-601.
  [11] Barry RA, Lawrence E."Don′t stand so close to me":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f disengagement and avoidance in marriage[J]. J Fam Psychol, 2013, 27 (3) :484-494.

TAG标签: 成人依恋     恋爱暴力     主观幸福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