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但当前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严重, 学生言语智能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 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以其特有的统整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构建了语言学习的“场”, 促进学生激活言语思维, 夯实言语积累, 习得言语表达, 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 有效促进了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成为语文有效教学的智慧选择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主题教学; 言语智能; 有效促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语文教学成效却不容乐观, “10年的时间, 2700多课时, 用来学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学生言语智能低下的原因很多, 其中单篇教学方式难辞其咎。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均是以单元编排为体例的。但教师仍习惯单篇教学, 重理解轻积累, 重分析轻实践, 重讲深讲透轻自悟自得。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 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多年的课堂时间仅抠几本薄薄的教科书, 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 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材料、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 获得的知识经验呈碎片化, 零星而杂乱。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既浪费了时间, 又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怎样克服单篇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 有效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呢?笔者认为, 单元主题教学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智慧选择之一。
根据加德纳博士对“言语智能”的界定, “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 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 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次内涵等方面的能力”, 可以看出构成言语智能的4个核心要素是言语知识、言语思维、言语表达和审美欣赏。单元主题教学是如何抓住4个核心要素, 有效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呢?
一、单元主题教学的统整性, 删繁就简, 能有效构建语言学习的“场”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单元主题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删繁就简”, 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 也是一种策略和方法, 即在系统思维指引下, 本着“用教材教”的原则, 围绕主题和特定的言语训练目标, 充分整合单元选文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与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 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 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 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模块, 进行主题阅读、主题探究、主题实践。其教学设计模块化, 目标简明, 内容简约, 环节简化, 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致, 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一个语言学习的“场”。单元和单元相连, 一单元一得, 得得相连, 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序列。学生在儿童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 完整地理解学习内容、建构言语知识技能, 获得一定的言语审美体验。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 笔者紧扣“父母之爱”这一主题, 围绕言语训练目标“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和神态描写等方法表现父母之爱”, 开发重组单元课内外资源, 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①单元导读课———识爱 (通过“整体浏览, 概括内容;总结归纳, 提炼主题”两大环节, 认识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 ;②精读得法课———懂爱 (通过“圈划语句, 感悟爱子之情;体会写法, 总结表达规律”两大环节,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通过排比、对比、倒装句等手段表现父母之爱的写法) ;③拓展广读课———找爱 (阅读同类主题名篇佳作, 通过比较探究, 进一步感悟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学习文章构思、谋篇布局的技法, 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好词佳句) ;④口语交际课———辩爱 (讲述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交流看法, 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⑤习作指导课———写爱 (借鉴所学的写作方法, 运用积累的妙词佳句, 写出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读给父母听, 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表达爱, 增进了解, 融洽关系) ;⑥综合实践课———传爱 (通过“持续跟踪观察《爸妈的一天》, 调查报告《我的幸福账单》, 朗诵会《爸爸妈妈, 辛苦了》, 倡议书《怎样感恩父母》等活动, 理解父母之爱, 学会感恩) 。整个单元教学主题化、结构化、简化、优化, 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父母之爱的深沉和宽广, 崇高和无私, 从而激发对父母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并学会感恩, 获得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所有板块均围绕言语训练目标, 探究“怎样表现父母之爱”, 寻找言语规律, 学习描写方法和手段, 积累言语知识和经验, 生长言语智慧。
二、单元主题教学的探究性, 求同存异, 能有效激活言语思维
马克思指出,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又互为目的, 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密切联系。整体建构的单元主题教学, 大量整合主题相同、但文本内容形式迥异, 甚至相对相反, 各显风格与特色的文章, 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能锻炼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激活其思维, 丰富其思想。歌德说过, 内容人人得见, 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单元主题教学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漫步语言文字的丛林, 探究比较发现言语规则秘密, 既关注文本思想内容, 又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实现“言意兼得”。通过这些“典范性”的不同文本、不同思想内容、不同语言风格间的碰撞交融, 寻找诸多“不同”中的“共同”, 即言语规律。看到内容背后的形式、形式背后的结构, 深刻领悟语言文字内涵与形式的关系, 获得支配言语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 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提升, 有效激活言语思维, 从而促进言语智能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4篇课文, 笔者另外推荐了多篇佳作,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比较, 分析这些文章在主题、内容和语言表达上的异同。通过探究发现:①主题相同。无论父母身份地位、身体年龄、脾气秉性、家庭境遇、表情方式如何,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爱子情深”;②内容不同。有的大灾难中舍身救子, 有的家境贫穷却花大钱为子女购书, 有的“狠心”让生病的孩子自己上医院学会看病, 有的在比赛剥豆时不迁就孩子……有鼓励也有批评, 有温柔相待也有严格要求, 有不凡大事, 也有细微小事;③表达方式不同。有的侧重语言描写, 有的侧重心理描写, 有的侧重动作描写, 还有的运用了外貌、神态等描写手法,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不同作品中还运用到了对比、排比、比喻、倒装句、特写等多种手段。在圈划、批注、比较、感悟、品味、赏析中, 在不断地思考、归纳、总结中, 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激活, 不断发现言语的秘妙, 掌握言语规律。
三、单元主题教学的开放性, 博观约取, 能有效夯实言语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标非常强调大量阅读, 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阅读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模仿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单元主题教学将教材看作教学的核心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 打破时空限制, 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欣赏大量主题相同、但内容形式各异的各类资源。一个主题、多个文本的拓展资源, 被整合成三维立体的“集成块”, 系统性强、容量大、信息含量丰富。这样的阅读强调在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一要关注外在的语言形式, 积累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 学习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笔法;二要关注内在的言语素材, 积累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 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段落等。博观约取, 积累言语范式, 以利迁移运用, 积累言语素材, 形成运用组块。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环境, 能有效促进学生“举三反一”, 生长言语智能。
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过程中, 笔者大量拓展同类主题的阅读 (聆听、观看) 资源:①阅读经典名篇佳作, 如毕淑敏的《剥豆》、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贾平凹的《酒》、黄邦寨的《半截钱里的父爱》、林莉的《小巷深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埃德温·洛克的《妈妈的账单》等;②欣赏感人的诗词漫画歌曲, 如《诗经·小雅·蓼莪》、孟郊的《游子吟》、卜劳恩的《父与子》、刘和刚的《儿行千里》、阎维文的《母亲》、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等;③观看经典的电影, 如《当幸福来敲门》《和你在一起》《美丽人生》《漂亮妈妈》《我是山姆》等。“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 集群式的资源全方位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既让学生深刻感悟、理解父母之爱, 获得心灵的陶冶与感动, 又能学习这些作品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等表现父母之爱的, 积累丰厚的妙词佳句, 吸纳多彩的表达技法, 丰富语言库存, 为言语智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性, 学以致用, 能有效习得言语表达
吕叔湘先生认为, 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跟游泳、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肯·古德曼先生认为, 语言在下列的情况中是比较容易学的:当它是完整的、真实的、相关的;当它具有意义, 而且有实用功能;当它融合在使用的情境中, 或学习者自己选择去使用时。大师们指出了表达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 一是学得与习得的反复融合实践, 二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自我自能实践。单元主题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确定每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和层次, 制定训练步骤, 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和现象, 提炼出其中蕴藏的规范的言语运用规则,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 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 进行借鉴模仿, 迁移运用, 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不断积淀语感经验, 最后由外显认识转化为内隐认知, 走上自动化之路, 实现自能表达、自能言语。“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言语表达的学得、习得过程也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 全过程渗透着“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 关注成长, 关注过程, 关注发展, 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 笔者创设了大量的生活实践机会, 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带领学生走向家庭, 走向社会, 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①童眼看父母:跟踪观察记录《爸妈的一天》, 家庭调查《我的幸福账单》;②童言说父母:讲述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交流看法, 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③童声颂父母:举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④童心写父母:编制手抄报, 借鉴所学的写作方法, 运用积累的妙词佳句, 通过书信、日记、小练笔、习作等写出真实的爱子故事, 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读给父母听, 写倡议书《怎样感恩父母》, 并付诸行动。一系列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内容表达出来, 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源泉, 让语文成为生活的写照。在快乐、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提高观察、理解、表达能力, 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和言语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超越”理念下的深度建构与智慧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7) .
[2]李怀源.基于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提高的语文课程单元———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物的故事”单元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 2011, (5) .
[3]段天喜.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课例探析[J].吉林教育, 2012, (2) .
[4]牟文娟, 刘飞.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12, (11) .
[5]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