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竞争力加剧的21世纪,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学习、工作与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尤其重要。因为今后社会竞争并非仅是人与人智慧的竞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竞争, 更多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故而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认清人才竞争形势, 发挥美术学科育人作用, 从中小学阶段学生抓起,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美术教育;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一、美术教育可陶冶审美情操, 培养良好道德观念
中小学生正处于性格、行为与智力快速发展期, 因缺乏社会经验更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健康心理, 易变得浮躁、烦恼、困惑。而美术教育是学生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途径, 绘画的过程可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 沉醉在当前的画面里, 情操受到陶冶。
同时, 美术教育属于学生进行思想表述的媒介, 其职责并非仅是教学生如何作画, 如何进行艺术作品解析, 美术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还属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质展现的过程。因为任何优秀艺术作品均具备一个共通点, 即对真善美的追求, 艺术欣赏不失为引导学生追求、探寻真善美的可行举措。教师除了需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外, 还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为其讲述艺术欣赏的方法, 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体会真善美, 进而自觉远离假恶丑, 形成正确价值观。而且学生还可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美、身边的美, 逐渐提高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 使自己在欣赏美的过程里消除厌世、消沉、紧张等不良情绪, 使身心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另外, 可通过为学生展示名人作品, 供学生欣赏评析, 引导学生不仅要体会与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 更要体会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意志、心态等, 使其受到影响, 从而养成良好品格与健康心理,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美术教育可鼓励学生用美术语言释放情感, 保持情绪稳定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 (Margare Naumburg) 率先把美术创作活动引进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他要求在治疗时, 应支持当事人以自发的美术表现来进行心中情绪的释放, 对作品展开自由联想。该过程里, “意象”变成当事人和治疗师进行交流互动的语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性格孤僻内向, 封闭自己, 对他人缺少信任, 不愿意以语言进行心中烦忧的表述, 那么可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进行情感不满的宣泄。
再加上艺术的表达过程需要的是专注与耐心, 学生积极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可获得满足感。畅快淋漓的水墨画、清新自然的水彩画、独特且具创意的手工作品, 均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集中注意力进行美的表达时, 能够忘记所有不快, 使烦躁情绪得到平息。
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需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更多美术创作机会, 注意创作氛围的烘托, 使学生有意愿、有欲望通过创作进行情绪表达, 教师还应在创作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如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将心中所想表述出来, 并非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好看, 而是希望学生通过绘画进行情感表达。教师需懂得从学生所绘作品里找出隐含的情感, 进而更了解学生, 从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 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美术教育可自由表达的特征能帮助学生体验快乐, 培养自信
自信心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属于对自身给予正确评价后形成的一种自我信任感, 主要建立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上。中小学生需知晓, 人无完人, 均有长处与不足, 不可为长处而骄傲, 也不因不足而自卑。教师应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从情感和意识上接受自己, 使自己更具魅力, 增加与挫折抗争的勇气。
美术教学中, 部分学生喜欢将自己创作的作品遮住, 不愿意让他人看到, 这是属于缺乏自信的表现。那么教师则可多鼓励学生为他人、为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 讲述自己的创意, 给予赞赏与表扬, 使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在大家眼前, 在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同时, 也可使自信心得到培养, 促其形成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