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一所高职院校同时存在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和高中后三年制高专两种专科层次学生的现象, 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挑战。本文将从探索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的差异性入手, 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德育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德育内容、拓展德育路径等相关对策, 为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不同学制; 差异性; 德育工作;
0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019年1月24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9]4号) , 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工作, 方案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 》, 提出以"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为首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 职业教育不断蓬勃发展, 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成为高等职业学校, 高等职业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升格成为高职院校, 出现了一所职业院校同时存在初中后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和高中后的三年制高专学生的现象。从长远看,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整合资源、合并不同学制办学也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为本, 德育先行。在现实教育工作中, 两种学制学生的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 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难题。本文通过对两种学制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教育实际, 试图寻求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1 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差异性分析
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学生和高中后三年制高专学生同处于专科学历层次, 由于年龄和教育经历的不同, 两种学生在思想、行为、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特点, 差异性较为明显。
1.1 身心发展存在差异
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三年制高专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其年龄差距最大可达5岁。五年制高职生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 年龄大多处于15~17周岁之间, 正值青春期, 身体发育迅速, 心理尚未成熟, 叛逆心理比较普遍, 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年制高专的生源是高中毕业生, 年龄基本处于18~20周岁之间, 处于青春期后期, 身心发展偏向成熟。相比三年制高专学生, 五年制高职学生性格活泼但自制力较差, 做事易冲动, 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1.2 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都远远低于三年制高专学生, 其思想尚未成熟, 各方面意识较为薄弱, 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三年制高专学生大多都已成年, 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自我意识较强。其经历过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的学习, 各个学科知识有一定积累。
1.3 个人经历存在差异
与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 三年制高专学生大多经历过住校生活, 性格相对独立, 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强;五年制学生大多没有脱离父母生活, 对父母、朋友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理能力较弱。三年制高专学生经历过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和高考, 其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耐挫能力都相对较强。
2 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开展德育工作,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与任务。然而, 在同时具有两种学制学生的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的开展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2.1 德育目标构建缺乏针对性
教育系统复杂庞大, 德育处于核心地位, 而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 具有两种学制学生的高职院校缺乏完整可行的德育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对德育对象缺少深入分析研究, 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直接参照中专学校 (初中后高职) 和普通本科院校 (高中后高专) ,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年龄差异、身心发展差异, 用同种或者笼统的方法对待所有学生。不同学制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些学校的德育目标含糊不清、不切实际, 不仅达不到德行与知识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学校学生管理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2.2 德育内容乏味枯燥, 缺乏科学性
面对不同学制的学生, 高职院校在德育课程的建设上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程单一枯燥且不符合实际, 实效性较低。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缺少高中部分的学习, 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知识欠缺, 对没有知识衔接的课程设置和生搬硬套、"填鸭式"的思政课不感兴趣。三年制高专学生的德育课程设置上参照普通高等学校课程,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核心, 存在将马克思主义模式化、教条化教学的倾向, 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深入, 未能有效结合专业特点。笔者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普遍是"无聊""浪费时间", 特别是下午的思想政治课, 学生睡觉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教学时重灌输, 对陈旧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 没有自己的理解, 课程形式大多只限于课堂教学, 缺乏实践性教学。
2.3 德育师资匮乏, 缺乏专业性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也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德育师资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的老师和德育课程老师两部分组成, 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职称评定较难、工作琐碎繁忙、没有编制等原因导致了较高的流动率。具有两种学制学生的高职院大多是从高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 德育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年龄偏大, 德育观念陈旧。德育课程由专业课教师、行政班子、兼职教师授课的现象较多。德育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同时面对两种学制的学生,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学习情况完全不同, 德育工作者不能及时"转换"角色, 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 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2.4 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缺乏育人性
德育实践是一种最生动、最直接、实效性最强的德育活动形式, 但不同学制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一个痛点。一方面, 两种学制学生在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学生人数等方面都不相同, 在开展团学活动时是融合开展还是单独开展, 学生组织工作又该如何建设等问题都给高职院校提出了考验。
实际情况中, 团学活动和学生组织建设一般是将两种学制的学生归入一个大框架内进行, 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不能充分发挥两种学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点, 德育活动失去针对性。另一方面,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学生德育活动, 如学雷锋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低碳骑行活动等, 也加强了学生组织的发展, 但这些活动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 目的性和功利性明显。长此以往, 这些活动不仅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还会滋长形式主义的歪风, 学生组织官僚化倾向也需警惕。
2.5 德育评价形式单一, 缺乏发展性
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与技术手段, 对于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高职院校在现实操作中还处在一个比较简单、低层次、同质化的阶段, 面对两种学制的学生, 未充分考虑其差异性, 没有分别建立合理健全的评价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 两种学制学生较难采取量化考核, 评价结果极易失真。无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简单追求学生品德思想发展的最终状态。德育课程与德育行为的评价相互脱节没有联系, 课程评价还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考试形式、试卷制订不科学, 存在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现象。评价形式、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 往往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 难以考核学生真正的情感变化。有些班主任的学生评语失真, 存在使用评语模板的情况。
2.6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我国社会一直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浪潮中, 处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催生的社会转型中。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是把双刃剑, 为人们带来发展、便利的同时也带了很多严峻的挑战, 体现在德育方面主要有:部分学生的信仰沦丧, 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网络暴力、淫秽色情等内容也深深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五年制高职学生, 尚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稍有管理不善, 将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3 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德育工作路径探析
3.1 完善德育顶层设计, 分层设置德育目标
高职院校应重视德育工作, 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学校层面系统考虑德育各环节和各要素的关系及作用, 注入育人价值, 把握好"立德树人"核心教育理念, 系统构建学校德育, 从目的、内容、方法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对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和高中后三年制高专两种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其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思想特点, 总结两种学制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确立培养定位, 分学制、分年级设置德育目标。大量理论和实践表明, 学校德育不仅要拥有自己的明确目标, 而且这种目标也必然具有相应的层次性。德育目标"不是单一的, 而是集合的, 是一个目标系统".[1]可将两种学制学生进行个性化分类, 对于后进生、违纪生等群体分别设置个性化德育目标。
3.2 合理规划德育内容, 改进德育方法
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应加快课程与教材改革, 摒弃过时的课程与教材, 根据两种学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知识体系制订每学期的德育课程, 课程应具有递进性、连贯性。
五年制高职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呈现出较高的求知欲, 德育内容设置应结合社会热点, 迎合学生的兴趣。三年制高专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其学制短和原有的知识体系, 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 利用学生专业实践、实习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德育课程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 应注重德育实践, 将德育课堂搬至校外, 通过进企业、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 增强学生感性认知。在德育方法上应避免完全地灌输, 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 可开展社会热点辩论赛、合作探究、社会调查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课程中。
3.3 优化德育师资队伍, 形成德育合力
高职院校应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的教师招聘、培养环节, 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同时,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交流、培训, 详细分析两种学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制订不同的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 应加强教育引导;三年制高专学生相对比较成熟, 经历过高考招生, 有明显的优越感, 应培育其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重视德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时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高职院校针对不同学制学生应分设教研组, 深入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 善于探析社会热点,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 学校与学生接触的各个部门, 如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科教师、辅导员等部门都应加入学生德育工作中, 以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3.4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创新德育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入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还应重视发挥学校共青团的重要作用, 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团学活动应从学生切实发展需要出发, 明确主旨, 善于创新, 不搞形式主义的活动。五年制高职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有较强的积极性, 可塑性较高;三年制高专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应发挥两种学制学生的优势, 扬长避短;应促进两种学制学生有序融合, 可开展两种学制学生"结对"活动、班主任助理活动、同专业交流活动, 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平台。
3.5 重视德育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德育评价, 将德育评价贯穿于德育全过程。德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评价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自我意识、是非观念正在向成熟发展, 但道德意识还不稳定, 评价中要反应学生成熟进度, 发现成长蜕变中的问题;高中后高职学生身体心智基本成熟, 在评价中要全面反应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突出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德育课程的评价上应重视学生的发展性, 摒弃一贯的死记硬背和笔试, 可以采取社会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开放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 德育评价触及学生的非认知领域, 情感、价值观无法量化, 高职院校应尽快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 以质性评价为中心, 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和德育的发展性原则。
3.6 开拓网络德育阵地, 拓宽育人路径
网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 也处于德育工作的前沿地带。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手机、电脑、Wifi已经是学生的标准配置,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德育工作者应及时扑捉网络热点,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不良信息及时干预。利用新媒体平台、视频应用软件等开展线上德育工作, 配合线下团学活动及时宣扬正能量。高职院校应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针对不同学制、年级学生, 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例如红色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 学习内容应生动易于理解, 平台可以积分等形式对学生予以一定激励。学校还应利用网络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心理上的疏导。
4 结语
德育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最具灵魂性的工作,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要性, 在于它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任务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 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学制学生的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走近学生、认真研究学生,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新时代培养身心和谐、德技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吴潜涛,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
[3]丁得果, 张少君。五年制高职德育要素整体优化及实践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07 (02) :70-72.
[4]江潭瑜, 徐海波, 等。高校大德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5]沈壮海, 佘双好, 等。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