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简称“腰穿”) ,是脑脊液检查、放血治疗[1]、鞘内注射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由于新生儿的皮肤距离蛛网膜下隙较近,而蛛网膜下腔的腔隙极窄,进行新生儿腰椎穿刺时使用的传统腰穿针,不仅针头直径较粗,对新生儿造成的损伤极大,容易导致损伤性出血,固定亦不容易,并且穿刺时进针深度不易掌握,力度把握不好,只能凭工作经验,看不到脑脊液是否流出,需要拔出针芯反复查看,非常麻烦,故新生儿腰椎穿刺成功率较低,不适用于新生儿[2]。有一些医院有的时候使用注射器针头来代替腰穿针,但注射器的针尖斜面长,血管容易被刺伤,穿刺成功率也很低。近几年来,在进行新生儿腰椎穿刺时,我们科室使用 5. 5 号一次性头皮针代替传统腰穿针进行穿刺,并与使用传统腰穿针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 2011 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 80 例具有腰穿指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患者,观察组男患儿 23例,女患儿 17 例,出生天数为 5 -25d,体重为 3. 56 -4. 23kg; 对照组男患儿 21 例,女患儿 19 例,出生天数为 4 -25d,体重为 3.42 - 4. 16kg。两组患儿在性别、体重及出生天数间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可以进行对比。
1. 2、方法: 对照组采用 7 号传统腰穿针进行腰椎穿刺,观察组采用 5. 5 号一次性头皮针进行腰椎穿刺。对处于清醒状态不合作的新生儿进行水合氯醛灌肠,使其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运动[3]。两组患儿均取侧卧位,屈颈、屈膝、屈髋,使脊柱后凸,椎间隙增宽,以方便于进针。进针点位于髂后上棘连线和后正中线的交会处[4],相当于第 3 -4 腰椎棘突的间隙,但通常为了操作安全,避开脊髓下段,常移动到第 4 - 5 腰椎间隙进针。进行常规消毒、铺洞巾,对观察组进行腰穿时,术者左手将穿刺点的皮肤固定,右手持头皮针的侧柄,针头垂直于脊背平面刺进皮肤,进入皮下后再慢慢推进,并观察头皮针的透明硅胶管,当针头进入蛛网膜下腔时,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即见头皮针的透明硅胶管中流出脑脊液,旋转针柄调节针尖斜面以利于脑脊液流出,此时停止进针,进针深度约为 1. 05cm 左右。若颅内压过高[5]脑脊液流出过快时,可以反折硅胶管,就能阻断脑脊液的流出。计数脑脊液的流出滴数,用干燥管收集脑脊液,马上观察颜色及浑浊的程度。送往生化、涂片查菌; 必要时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用作培养。对照组进行腰穿时,术者使用常规腰穿针进行穿刺,有落空感时回抽空针,观察并调整直至脑脊液流出。然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腰椎穿刺成功率。
1. 3、判断结果的标准: 1 次穿刺见脑脊液流出且无损伤性出血则为穿刺成功; 2 次穿刺见脑脊液流出且无损伤性出血则为穿刺成功; 2 次以上穿刺或者是出现损伤性出血则为穿刺失败。
1. 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 0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 X2检验。当 P <0. 05 时,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观察组 1 次穿刺成功的有 34 例,2 次穿刺成功的有 5 例,穿刺失败有 1 例; 对照组 1 次穿刺成功的有23 例,2 次穿刺成功的有 12 例,穿刺失败的有 5 例。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表 1 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n( %)
3、讨 论
新生儿腰椎穿刺是儿科经常运用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诊断颅内出血、脑炎、脑膜炎,也用于鞘内药物的注射和引流脑脊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6],新生儿救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脑脊液检查进行腰穿的新生儿越来越多。但是新生儿的皮肤距离蛛网膜下隙较近,椎间组织发育的不成熟,蛛网膜下腔的腔隙极窄,使得新生儿腰椎穿刺成为儿科医护人员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我国没有专用的新生儿腰穿针,传统的腰穿针最小的为 7 号,相对于新生儿,针管比较长、粗,针头直径较大,本来新生儿椎间韧带组织发育不完善,使得进针时的突破感更加不明显,进而造成损伤性出血。其次,难以判断腰穿针是不是进入了蛛网膜下腔,需要拔出针芯,观察有没有脑脊液的流出,步骤甚为繁琐、复杂,而注射器针头没有针芯,新生儿颅内压增高时,脑脊液流出速度极快,容易造成脑疝,引发腰穿意外,使新生儿家属及临床操作的医生对腰椎穿刺检查产生恐惧的心理。在临床中使用 5. 5 号一次性头皮针进行新生儿腰椎穿刺,不仅可以成功避免上述问题,还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它的优点是: ①操作简便,损伤小,手术安全性高。5. 5 号一次性头皮针针头直径较小,进针时引起的痛苦轻微,局部麻醉的程序可以省去,头皮针穿刺到硬脊膜时造成的损伤小,在拔出头皮针之后外渗液较少,手术后引发头痛的病例少,进而腰椎穿刺并发症减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针管长度合适,手持针柄,手术视野宽阔,操作方便; 头皮针穿刺到椎管时,自然滴出脑脊液,观察方便。当新生儿颅内压较高时,通过头皮针的透明硅胶管调节脑脊液的滴速。使手术更加安全。②成功率高。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使用 5. 5 号一次性头皮针进行新生儿腰椎穿刺的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常规穿刺针的对照组。使用头皮针进入蛛网膜下腔时,透明硅胶管中自然流出脑脊液,解决了进针过深或者进针过浅的问题。③脑脊液压力的测量简单、方便。虽然头皮针不能直接连接测压管,但可以将其透明硅胶管弯曲与针头保持垂直,在新生儿安静时观察液面的高度,即为脑脊液的压力,这种方法比根据脑脊液的滴数来计算脑脊液压力更加科学、准确。④交叉感染得以避免。头皮针为一次性耗材,价格低廉,使用之后即可销毁,避免了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徐华英.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09,( 1) .
[2] 张鹏,胡朝阳. 头皮针行新生儿腰椎穿刺 80 例应用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 4) .
[3] 申波. 头皮针在临床新生儿腰穿中应用的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 25) .
[4] 梁剑,傅万海,孟琼,等.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 4) .
[5] 杨玉霞. 小儿腰椎穿刺方法改良的探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 9) .
[6] 王楠楠,王旭东.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