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责任组长管理在心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起采用责任组长管理重点进行晨间交接班, 量化护理交接班评价指标及考核方法, 观察比较实施前后6个月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护理工作质量情况。[结果]责任组长管理制度有效地减少了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责任组长管理在晨间交接班的实施提高了心外科病区护理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责任组长; 晨间点评; 风险管理; 心外科;
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 大量年轻护士补充进入临床护理队伍, 由于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 对已知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处理能力不足, 当遇到病情变化时往往不知所措, 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和差错, 影响护理质量。心外科病人多病情较重、病况紧急、病情多变, 为保证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风险, 我科自2014年1月开始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晨间交接班模式, 采用责任组长管理制度进行交接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床位45张, 主要收治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病人, 2013年7月—2014年7月配置护理人员18人, 其中主管护师2人, 护师8人, 护士8人, 平均年龄24岁。病区分两个护理小组, 每组18张床位, 由1名责任组长、1名替班组长及5名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组成, 组长对本组病人全面负责。实施责任组长管理制度交接班模式前、后6个月, 护理人员无人事变动。
1.2 方法
1.2.1 传统交接班方法
夜班护士宣读交班报告完毕后请值班医生补充, 科主任与护士长进行点评, 由护士长带领护理人员巡视病房, 进行床旁交接, 交班完毕。
1.2.2 责任组长点评交接班模式
1.2.2. 1 交接班前准备
每天责任组长提前15 min到岗, 巡视分管小组病人的夜间及晨间护理治疗情况, 掌握并记录危重病人, 术后新入院病人的病情及特殊病人的重点关注问题等。
1.2.2. 2 全体医护人员交接班
08:00当日上班的全体医护人员参加, 先由夜班护士口头交班:病人总数、出入院、转科、转院、新入院、手术、危重病人数以及特殊检查处理、行为异常病人的心理状态, 接着由值班医生口头交班:新入院、危重、病情变化病人的主要诊断、治疗情况。最后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作科室工作安排并交代注意事项。
1.2.2. 3 重点病人床旁交接班
在护士长带领下全体交接班护士对新入院、术后、危重、行特殊检查治疗、突发病情变化、潜在安全意外事件风险 (如存在压疮、跌倒、坠床、脱管等风险) 的病人进行床旁交接。由夜班护士对病人的主诉、生命体征、特殊检查、治疗、静脉管路、仪器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等进行汇报, 白班护士按交班内容接病人, 重点检查生命体征、皮肤、意识、管路等情况, 并交代病人当天护理配合的事宜。
1.2.2. 4 责任组长管理
床旁交接完毕后所有护理人员回护士站, 由护士长主持, 责任组长对交班前巡视了解的情况、全体医护交班的重点内容以及床旁交接的注意事项等提出点评意见, 对病房环境、安全、卫生及与主管医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结果进行阐述。点评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是否落实到位;危重病人的护理重点;大手术后病人的病情观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特殊管路的护理;特殊检查、治疗的准备;存在安全意外事件风险的因素 (如疾病引发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突发性呼吸心搏骤停等;坠床、跌倒以及便秘引发的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心脏破裂等) 及护理;专科护理落实情况及原因分析;护理文书书写内容是否完善;床旁交接内容情况。责任组长点评完毕, 由护士长补充点评, 接班护理人员对点评内容提出疑问或意见时护士长、责任组长给予现场解答, 必要时共同商讨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每日点评时间10min~12min。
1.3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包括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质量、危重病人及一级护理质量、病区环境管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住院病人满意度。分别在实施前后6个月采取每月质量控制及发放问卷, 收集数据资料后比较各项质量指标情况。
1.3.2 不良事件报告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数据来自对病人住院期间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的统计:包括生命体征骤变、窒息、呼吸心搏骤停、管路滑脱、跌倒、压疮、静脉液体外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例
表2 实施责任组长点评交接班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心外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病人受到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影响而导致伤害或死亡的可能性, 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1]。因此, 积极有效的防范护理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心血管外科病人潜在危险因素较多, 情况紧急、病情多变, 实施预见性护理、降低护理风险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护理风险管理是从前瞻性管理的角度控制护理不安全因素, 起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保证安全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作用[2]。
3.2 责任组长管理与传统交接班的区别
临床传统的交接班包括晨会交接班和大小夜交接班。晨间交接班由护士长主持并点评护理质量, 交接班模式流程简单, 内容也不够细致, 工作容易形式化, 尤其是年轻护士往往交班过后被动地接受, 对自己的护理重点及当日的工作情况不清楚,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责任组长点评在规范了传统交接班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护士的主动性, 还对危重和特殊病人提出预见性护理及原因分析, 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3.3 责任组长点评交接班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风险管理尽管能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但难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长期效果较差[3]。护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晨间护理交接班是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护理安全至关重要的环节[4]。责任组长点评通过对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排查, 预见性地对安全隐患进行防范, 使病房安全系数提高[5]。研究结果显示:责任组长点评交接班前后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报告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 (1) 责任组长点评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实施责任组长点评前, 低年资护士工作阅历浅, 对各项护理工作漏洞较多, 通过点评, 对当天的晨间护理、病房环境以及夜间值班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减少了护理缺陷和隐患。 (2) 对危重病人和特殊病人的护理更具有预见性。实施责任组长点评前, 低年资护士对重点病人的“十知道”不明确, 对存在安全意外事件风险的病人评估不及时, 通过对危重病人和特殊病人前瞻性点评, 预见及预防意外或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 加强病情记录, 保证了护理安全。 (3) 密切护患关系, 减少了护理纠纷。责任组长在工作中主动与病人沟通, 对比较挑剔的病人, 通过提醒各管床护士注意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对有纠纷苗头的病人, 强调把此类病人作为重点沟通对象, 使各班护士做到心中有数, 尽量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 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6]。
综上所述, 责任组长管理具有预见性特点, 有利于对未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防范, 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2) :286-287.
[2]李文珍, 黄正新.护理风险应急预案与作业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7.
[3]俞银娟.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管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6A) :1480-1481.
[4]李乃莲, 张瑞玲, 闫筱珊.病房早交班风险点评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22 (2) :140-142.
[5]应晓薇.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4B) :1017-1018.
[6]徐桃园.护理组长点评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2 (4) :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