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护理论文 >

分析“1+3”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目的:分析“1+3”模式用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开展研究, 期间总共选取105例在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案例。将所选案例以随机数字法方式分组。常规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护理措施和“1+3”护理模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护理干预之前,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差异不显著 (P>0.05) ;在护理干预之后,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 。结论:“1+3”模式用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显著, 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1+3”模式; 护理安全管理; 神经内科; 护理质量;

  伴随着社会的持续性发展,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随之提高, 临床医患矛盾、护患矛盾的发生率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体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与优质性, 提高安全管理属于基础性的措施之一。护理安全主要是指护理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任何非计划性的异常或刺激。因为神经内科的患者普遍具备高风险、病情变化快等特征, 所以临床医护过程中安全性风险也比较突出。对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护理效益, 本文以我院神经内科的部分患者为例,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的具体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 期间总共选取105例在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案例。将所选案例以随机数字法方式分组, 分组结果为:观察组男36例, 女15例;平均年龄 (54.2±3.6) 岁。脑梗死患者2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 癫痫5例, 帕金森病5例, 其他12例;常规组男37例, 女15例;平均年龄 (49.5±4.2) 岁。脑梗死患者2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 癫痫5例, 帕金森病5例, 其他16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意义 (P>0.05) 。

  1.2 方法

  常规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护理措施和“1+3”护理模式。

  传统护理措施如下:由护理部质控监督小组组织相应人员每个月根据医院护理质量的标准对临床科室实行病房、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安全、护理服务、护理文书、技能考核、健康教育等多个项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监督结果以当场口述性反馈。在3天之后以详细书面形式反馈。科室的质控小组的所有成员均按照科室质量的标准不定期的进行检查, 并于第二天早晨反馈。护士长每天需要巡查并及时纠正和反馈, 护士长根据督导小组、质控小组、护士长巡查等结果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对本月护理质量问题进行会议讨论, 根据发生的问题的护士对大家阐述事件现象, 并总结问题的发生原因, 其余的护士可以根据问题事件的现象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护士长按照简易流程制度具体的规章制度, 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规避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3”护理模式如下: (1) 建设管理小组。管理小组总共由10名护士、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构成。管理小组根据我院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安全性风险事件情况, 针对性的提出“1+3”管理模式。 (2) “1+3”安全质量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在质量监控当中护理部的质控监督小组、科室质控小组、护士巡查等方式与常规组相同。在常规组基础上在督导小组、科室质控小组、护士长巡查等过程中发现问题时需要自觉报告组长或护士长, 并由当事人提交事件的发生经过、事件的认识及今后工作中的改进建议、护士长组织科室质控小组对这一类型的事件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同时根据不同层级、不同时间段实行模拟分析, 模拟事件在其他事件、其他人员方面是否会发生, 之后在全科室的质量分析会议当中发表模拟成果与感受, 做到因素、制度、流程等方面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人员因素强化培训教育, 制度因素完善与优化制度, 流程问题改进流程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生活质量的评价方式以BartheL指数为主, 分数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不良事件的主要是以坠床、投诉、用药错误、跌倒及压疮等作为统计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当中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总结统计分析, 数据在获取后及时录入系统, 并通过系统当中的计数、比较功能实现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应用均数方式进行总结, 格式如 (15.4±0.7)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之前,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差异不显著,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干预之后,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在实行“1+3”模式之后, 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 因为“1+3”模式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比较多, 其特征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根据曾经发生过或刚发生的问题要求每一个人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形成良好的问题思维探讨习惯, 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4]。 (2) 借助分析会议的方式实现对问题的团体性讨论, 由科室的质控小组进行主持, 不仅仅是护士长进行言论发表, 而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可以对实务问题采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分析, 同时根据自身看法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不仅仅是对发生问题的护士汇报相应的讨论结果, 同时还可以从不同层级、不同时间对问题进行针对性剖析, 从而更利于对问题根本原因的寻找[5]。 (3) 在多方面分析之后如果存在多时间、多人数、高发生率等特征时, 可以根据这一事件所导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如果是因为制度或流程而导致问题的发生, 此时需要及时调整讨论方向, 并对制度或流程实行针对性探讨和分析, 保障制度或流程的及时性补充或修订, 从而规避同类事件再次发生[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借助“1+3”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显著,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性风险, 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作用也比较突出, 值得作为临床常规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 “1+3”模式用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显著, 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小玲, 李静艳, 张玉莲.能级对应管理模式的医学伦理分析--以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 (5) :824-826.
  [2] 徐妍妍, 秦学娟, 胡明明, 等.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 (36) :233-234.
  [3] 杨晓凤, 齐欣, 姜丽梅.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策略对床旁交接的作用分析[J].重庆医学, 2017, 14 (2) :394-396.
  [4] 林卫红, 郑凤燕, 蔡冬冬, 等.“1+3”模式在手术室仪器设备持续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28) :4116-4119.
  [5] 易建平, 黎藜, 黄鑫, 等.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 (16) :109-112.
  [6] 宋兰英, 王亚莉, 胡慧英.分析精细化管理应用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重庆医学, 2017, 23 (2) :98-100.

TAG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1+3模式     神经内科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