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哲学社科工作者如何为人民服务

发布时间:2019-09-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着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

  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以人民所需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满足社会及人民的发展需求为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为人民着书,为人民立说,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打造无愧于时代,能够经得住检验的学术精品。

  一、为人民做学问要了解人民,立足时代关注民生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也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为人民做学问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要求。为人民做学问,首先要立足时代,了解人民所需。人民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的具体存在,既有现实的发展需求,也有情感的喜怒哀乐。为人民做学问,需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了解人民之所需,关注人民之所思。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应是闭门造车式的纯粹逻辑推演,也不应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符号堆砌,而应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积极回应、创新性解答。只有聆听人民的声音,方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为人民做学问,要敢于直面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善于破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难题。当前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对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要关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难题;要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呈现的复杂局面;要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迫切需要;要面对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层叠并进的发展特点。这些现实难题,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土壤。“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

  为人民做学问还要关注民生, 重点解决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论其研究的内容多么高深,理论的分析多么深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解决社会或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与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解决时代课题的过程,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会将历史推向前进。民生问题,是时代重大课题的具体体现,解决了民生问题,也就解决了时代的大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建言献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社会,使理论研究的大树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做出了典范:《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在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完成的作品;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也大量运用了统计数据和田野调查材料;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系列农村调研作品,同样是深入群众、实地调研的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既要埋头苦读圣贤书,也要两耳多闻窗外事。多走出书斋,多到田间地头,多到工厂社区,在切身体验中探究现实问题, 以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3]

  二、为人民做学问要尊重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当社会转型的特定阶段,既得利益者受传统观念束缚和路径依赖影响,容易在新的发展趋势面前徘徊不前,而此时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往往能够在普通民众中得以孕育和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实践扮演着社会发展助推器的角色。

  以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例,农村领域的改革始自安徽凤阳小岗村几位农民包产到户的大胆尝试,经济领域的改革始自于个体户的尝试与探索。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该书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詹姆斯·金奇做出了如下总结“: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以从上至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现。”[4]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波澜壮阔的实践与变革,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为人民做学问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对人民的创新实践进行总结,揭示其规律,指引其发展。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比,当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滞后。往往是创新实践在前,理论总结在后,理论对实践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智力支撑作用也发挥不够。更重要的是,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难题无法在理论研究层面寻找到答案,理论成果既缺乏说服力,也缺乏解释力。当前社会广泛关注并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等,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对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揭示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领域的创新。

  三、为人民做学问要服务于人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条成功经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也是其发展方向。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满足国家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大多数普通百姓的需要。在当前存在利益分化的大局面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立场显得尤为重要。为谁服务、为谁发声、为谁着书、为谁立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良心的试金石和检测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体现人民意志、服务人民需求、符合人民利益,其研究成果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才能够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现实力量。理论只有彻底,才能够说服人;理论只有能说服人,才能够掌握群众。这里所说的“彻底”,既指理论分析的透彻性,也指其人民立场的坚定性。

  另外“,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核心价值观的正义性来源”[6],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核心价值观的正义性体现”。“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经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把反映人民的需求和呼声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立场、培养对人民的情感、掌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升为人民做学问的能力,力争成为社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理论研究的开创者,更重要的是,要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CD].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6]余伟.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核心价值导向的正义性来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6.

TAG标签: 社科     工作者     为人民服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