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财政支持下农村基建问题探究
【第一章】政府帮扶下农村基础工程建设研究引言
【第二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某市农村地区基建情况分析
【第四章】某市农村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五章】加强某市农村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农村基础设施构建中财政扶持优化探析参考文献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分析
2.1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特征
基础设施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物质工程设施,是保障国家或地区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它是社会和居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物质条件。其主要包括: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保等①。虽然,基础设施包含了一个广泛的内容,但是,基础设施仍然具有一些常见的共同特征。
①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7。
2.1.1基础性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它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是为生产活动而进行的间接投入。基础设施不是为某个个体提供个别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因此,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2.1.2自然垄断性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较大,实现回报的时间较长,大量的前期投入造成的成本积累阻碍了供给主体投资该领域的可能性,使得市场竞争者进入门槛很高,因竞争者很少而容易形成垄断;二是基础设施的位置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位置和服务对象的范围。例如,广场、公园只能为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活、休闲的便利;供暖设施也只能为一定区域的居民提供取暖服务。这使得外地的市场主体难以与本地市场主体保持同等竞争力。
2.1.3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
在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获得或承担。外部性分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造成他人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使他人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无须为此承担成本。外部性削弱了生产和收益的关联性,阻碍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基础设施的基础性表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其自然垄断性和外部性一方面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体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参与调控的必然性。
2.2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特征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村内道路、教育、农田水利设施、自来水改造、卫生事业、绿化亮化等设施①。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农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却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等;另一方面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间接服务,如农业研究机构与设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等。在本文中,我们所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却是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受政府财政扶持的村级公益设施,主要包括:道路基础设施、文体广场等公共福利设施、环卫设施、景观设施、桥涵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6类。农村基础设施除了具有基础设施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独有的特征:
(1)资本量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由村民参与建设,其中包括大量的劳动积累,即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和少量的资本投资。
(2)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农村基础设施是面向农村、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区域性公共产品。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同质性表现十分突出②。
(3)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差异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数量众多,各地的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造成了各地农村基础设施需求和供给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性与市场经济中市场的统一性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①刘文,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②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分配和消费环节。公共产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带来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这意味着每个消费者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对他人没有影响,其消费行为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而且新增加的个人消费边际成本为零。
(2)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时无法排除他人同时对这一公共产品的消费,或着在技术上可以排除他人同时消费,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或违背公众利益而不允许这样做。例如:道路,无法单独将某个居民排除在享受交通服务范围之外。
因此,根据其特征可以将公共产品界定为:对其消费行为无法也无需进行排他的产品,或者说是同时具有非竟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然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农村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供给主体的收益难以保障和实现,导致市场供给减少,市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就必然要求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2.3.2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是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公共财政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公众参与决策、共同管理和监督,最终实现服务共享。
2.3.2.1公共财政的特征①
(1)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共财政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其职能范围是根据社会公共需求而定。必须且只能用于纳入社会公共需求范围的事项,而禁止为私人部门提供特殊服务。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居民的共同需求理应得到公共财政的扶持。
(2)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政府部门作为社会事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应当始终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其职责是通过开展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活动,为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和服务,其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求,而非获取利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级公益事业,符合公共财政非营利性性的目标要求。
(3)公共财政的公平性。所谓公平性就是政府公平公正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以平等、非歧视的方式为全体公民提供无差异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和享受服务的权力均相同,任何人都没有特权。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因此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公平的享受公共财政福利,政府应当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
(4)公共财政的法制性。法制性是指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使用的规范化。一方面财政收入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征税税种和税率依法获得,其他非税收入依规收取。另一方面财政支出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程序、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进行资金支出。同时,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公众树立对财政的监督意识,保障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和合规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涉及多级政府,这更加要求每一级政府财政均应按照公共财政法制性的要求,严格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①朱志刚,公共财政建设与人大预算监督[J]。中国人大网,2008,9。
2.3.2.2公共财政的职能
政府和市场在产品的生产和资源配置方面相互配合。而政府主要职能就是提供市场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市场作用“失灵”的区域进行介入,同时对市场分配不公的现象进行调控。因此,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调节,而政府主要作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通过将社会资源集中,并根据社会公众需求进行统一分配,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漏洞,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财政既是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资源配置的调控者。在优先发展农村的政策指引下,政府财政应当积极引导资源向农村积聚,为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在按照劳动和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依据社会公平原则,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优化和平衡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财政对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税收调节和财政支出来实现。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正是为了惠及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调节经济职能。是指根据不同的经济运行情况,通过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实现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存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例如:供给超出需求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发行国债、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复苏;反之,政府将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回购国债、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和减少财政支出等措施,防止通货膨胀,保障经济稳定。
而农村基础设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供给不足的问题必然需要借助政府财政的调控进行平衡,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4)监督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行为的自发性和复杂性、市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管和引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村基础设固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这更加需要政府进一步理顺市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机制。
2.3.3市场失灵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最佳方式;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完全竞争市场只是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难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由于其独有的外部性、供给的垄断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市场失灵,又称市场失败。当市场失灵时,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在调节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政府干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进一步加强政府行为的规范性。现在,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弥补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将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实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