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工作与组织行为学理论交叉融合研究,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规律性。组织行为学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内在理论依据, 将其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注重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学习、加强集体的团队建设、加强组织的行为管理是在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是一门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边缘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互动与实践探索, 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与组织行为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基础
1.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某些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采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进行研究, 关注人们在组织中行为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原因等,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性研究作为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 其人际沟通、学习、态度形成及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对组织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来做工作,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进而提升工作的实效性。此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也应更加注重坚持人本理念, 推崇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由此可见, “以人为本”既是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这表明, 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存在着某些一致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内容的某些相通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双向性关系。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1], 即“组织如何影响成员”。可以说, 每一个组织都有其自成的“风格”, 这种“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及其工作理念、行为方式等。组织行为学试图阐释组织中成员行为方式的因果联系及其行为的群体性特征, 是为了更有效地整合资源, 达到组织工作效率的最优化。第二个问题是组织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即“成员如何影响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是一个组织运作是否有效的方向标, 其协调性决定了组织成功与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可以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上涉及观念层面的内容, 向下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问题, 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这一层面属于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影响问题。同时, 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思想、行为等群体特征的变化反过来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馈。也就是说, 组织成员对组织绩效与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这一层面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第二个主要问题。可见, 组织行为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研究的主要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3.组织行为学研究目的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某些相似性
组织行为学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为主要研究内容, 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管理、预测、引导和控制成员行为的能力, 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着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就是从行政组织体系层面出发来整合组织资源, 以提高生产效率。此后, 美国的罗伯特·维卡和富兰克林·斯克伯兹提出了“组织科学”的概念, 将行为科学有效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两类组织行为理论, 都体现了组织行为学在保证组织有效运转和推动组织变革等方面的科学运用。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 从这个意义来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保障组织中的各项工作能够按照既定方向有条不紊地进行, 进而使每个成员的行为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组织行为学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内在依据
1.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提供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科学性。理论的科学性一般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和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 而实践的科学性通常表现为在培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离不开实践, 更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规律, 而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理论、群体冲突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一般行为规律, 能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提供思路。组织行为学中“学习与工作结合”“与核心业务联系”“开发学习型基础设施”等观点都突出了实践在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的运用, 对于组织管理是一种理论创新, 也是其实践效果的突出体现。[3]毛泽东说过:“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才算实际的理论家”。[4]由此可见, 组织行为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原理能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提供思路。
2.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重视对个体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研究,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其实施方式可以归结为个体引导和群体教育, 这与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原理 (个体、群体及组织行为研究) 是相契合的。
首先, 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来说, 新媒体的“拟态环境”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5]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所拥有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特点, 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课题, 也是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次, 受教育者都有其自成的行为习惯, 不同个体的行为具有差异性, 组织行为学中称之为“个性”。而组织行为学是系统性地研究个体的行为基础、个性、情绪和行为管理的科学, 其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 在群体教育方面, 为了使受教育者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并且促进组织内部关系的和谐、团结, 在组织行为学中, 关于对群体士气与凝聚力、领导权力与组织政治等进行研究的相关理论, 为受教育者的群体教育模式提供了参考。可见, 组织行为学对于个人行为与管理、群体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的系统研究能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3.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提供借鉴
网络信息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新特点, 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受到了较大挑战, 其重要的体现就是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这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规律。
人类的心理行为规律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及实践证明, 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来源是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一定外部诱因的条件下, 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去做某事的意愿则称为动机。如果从外部诱因及其强化方式的角度来审视动机, 激励就是一种极为适宜和有效的外在刺激。当外部的刺激 (激励) 使用得当时, 就会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进而引导或强化行为。从这个层面来看, 激励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类行为的诱发和强化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 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 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 进而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此外, 组织文化作为维系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其核心价值观对组织中个体的熏陶、感染, 不仅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群体的凝聚力和对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而且可以利用群体内部的作用力来提高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1.注重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学习
组织行为学的个体行为理论揭示,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予以显现, 并影响其行为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注重推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为其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学习的机会, 使其在社会化锻炼中不断成长, 最终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首先, 在设计教育内容时, 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回归社会本体, 把社会发展迫切呼吁、大学生成长切实需要的优良元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贯穿其中。其次, 在选择教育方法时, 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行动学习法和社会实践法。通过开展“中国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吸纳社会教育的积极因素, 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升自我。最后, 要依托科学的保障机制合理评价教育效果, 推进社会实践的教育进程。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纳入评价范围, 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关环节进行适当调整, 使其适应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注重加强团队建设
集体的价值观和目标会通过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 从而使集体中所有个体的目标和利益方向逐渐趋于一致, 这就是群体意识的作用。根据群体意识作用的原理, 将具有互补技能的群体成员进行组合, 并合理利用成员间的相互影响, 使群体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高效活动体, 即团队。通过加强团队建设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集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群体意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实现的维度来看, 团队建设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集体成员的心理需要和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集体主义”的教育方式可以增加团队凝聚力, 防止成员的心理疲倦和成员间的离散化。加强团队建设, 首先, 要推进“数字化班集体”的创建, 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要把以新媒体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班级管理的基本手段, 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和资源, 探索促进班级管理一体化、数字化的新模式。其次, 要秉承现代治理理念, 切实推进社团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式的多样化, 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加强社团建设。最后, 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来说明“集体主义”的社会价值;可以增加团队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注重加强组织的行为管理
组织的行为管理包括依靠制度、规则、计量进行的科学管理和依靠个体之间的情感开展的艺术管理。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必须实现科学管理与艺术管理的有机结合。
首先, 要针对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等微观组织行为来选择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例如, 可以在制度和规则等方面给予规范或约束, 可以在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进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应注重激励机制建设, 合理的奖惩机制是实现目标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有力保障。其次, 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宏观组织行为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很深刻的外在影响力。在组织结构上, 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并将其纳入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推动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在组织文化上, 学习型文化的植入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创新, 构造团结、求实、民主、进取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进行信息、思想的交流和共享。在组织变革上, 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缓解高校科研体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为高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总体来说, 加强组织的行为管理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外在动力。
参考文献
[1]袁凌, 雷辉, 刘朝.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段海超, 徐泽敏.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11) .
[4]毛泽东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5]曾邵军, 赵万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教育与职业, 2012 (21) .
TAG标签: 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