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多维度分析公共管理发展中的管理创新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公共管理理念和整体结构发生改变,这既是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管理方式创新,也是一种管理质变。互联网不仅在管理理念上催生了公共管理的新价值取向,而且从管理结构、管理职能上带来管理转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应该认识到互联网介入现代社会管理的意义,多维度分析政府职能转型,树立大数据治理意识,加强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理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 公共管理; 政府; 多维度

  一、互联网的介质作用:公共管理发展中的一种管理创新

  (一)互联网应用催生了公共管理新价值取向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规范、秩序和社会控制,人被看作组织结构中的"零部件",政府成为唯一的公共管理主体,效率成为检验公共行政的唯一指标。对于互联网发展与政府自身治理进程的融合却存在着严重的认知误区,互联网的作用是一种行政工具升级亦或是行政改革创新[1].当追求公平成为公共行政新的核心价值时,这种管理形态向社会治理转变。而在机制运行方面,政府管控逐渐被市场机制所代替,在不断追求社会优良治理的进程中,服务型治理模式成为公共管理的时代选择。毫无疑问,当今的公共管理在走向开放、均等、协作、多元和共同参与。而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都大大契合了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它催生了社会的进一步开放,而且在信息共享中建立起一种社会平等的新型互动关系,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极大提高了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事实上,正是互联网的影响,公共管理正在改变它原有的价值取向。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培育了人的一种新型独立人格。每一个个体都会通过互联网空间突出他的独立性、自主性,也特别在意自身价值观以及个体能力的发挥,个体跟组织之间逐渐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其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果和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其广泛、方便、快捷的运行优势正在塑造一种崭新的社会服务精神。这恰恰应合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它凸显的开放、共享和平等参与的特征使得合作、沟通与回应的服务模式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主流,社会和个人能够在更大幅度、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自主的表达诉求。再次,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促使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服务精神成为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价值内核[3].

  (二)互联网应用催生组织结构由权力中心走向责任中心

  传统公共管理是通过政府组织、由特定的人员来完成的,体现的是一种特定制度下的权力和责任关系。而现代公共管理已经从"管控"转向"治理",实现目标是要达到政府、企业、非赢利性组织以及个体"共治"的融合。互联网应用不仅解决了管理的技术问题,而且从它深入到每个网络和每个结点来看,已促使整个管理模式发生质的改变,这种质变具体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权力与责任的界定关系变化以及政府角色定位[4].从权力管控者转变成服务者,政府有责任使社会资源更优化配置以实现社会效益。政府与企业、个人及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在互联网面前都是平等的角色,政府利用互联网平台不再是一种政务的数据整合和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承诺。权力让位于责任,互联网背景下权力也更带有公共性、多元性和权威相对性[5].这意味着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及其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职责感和义务感,在治理过程中应自觉接受监督和评判。

  互联网深入到公共领域的广泛影响正在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必然催生管理中的组织结构变革,由权力中心走向责任中心,组织结构也必然由垂直型的"管控"制走向扁平型、服务型的"治理".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决策方面,决策目标更追求公益性,决策程序更遵循科学性原则和民主化原则。政府作为主要的管理主体,就应借助互联网优势,尊重公众意愿,消除组织层级隔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整合功能,科学制定政策,更为高效、合理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

  (三)互联网应用催生公共领域管理职能转变

  公共管理职能构成了公共管理的核心,它规定着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基本任务、基本方式和作用范围。从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看,新时期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不但体现在经济调节和监管,应更体现社会治理的公益服务性,职能定位也应更多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互联网所具有的扁平化、数据化、在线化等低成本运作优势正在改变管理职能。一是突出表现在管理效率和精细化程度的提升。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公众需求,信息交换和信息利用的频率在快速提升,政府职能要以有限的资源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就必须在信息资源利用上更加做到效率化和精细化,为此,政府职能在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公共服务方面必须进行转型[6].二是表现在管理效益的提升。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互联网使得当今公共管理更多元化、开放化,因而也更具有复杂性。各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也应引入竞争机制,明确业绩标准和实施绩效考核,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众不同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公共管理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权力捆绑还是松绑

  新公共管理追求的是社会"共治"和"善治",毫无疑问,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入公共管理,基于人本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的强化,政府权力意识也要发生变化[7].互联网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协作和分享的本质特性结合于政府的政务服务,使得政府权力的解构和重构势在必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线上"网络空间的扩展,社会治理主体在"线上"更趋于多元化,人们渴望社会服务在"线上"也不断扩展。这促使政府职能加速向服务型转变,提供最好的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二)分割还是整合

  互联网契合于公共管理的应用,不单纯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技术、思维与资源的有机结合。它将使政府的政务服务发生质变,在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上形成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服务体系。一方面,为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而使各服务领域结构细分优化;另一方面,为使政府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优化而加强专业力量整合。具体说来,就是在层次上建立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线下服务网点应用和线上平台作用有机统一,各系统、各部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实现政府内部集约化和整体性的一体化服务形态。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模式和部门利益影响,政府和部门往往从本部门、本地方利益出发,只从解决本机构内部的业务需求出发,部门壁垒仍然存在,政务服务业务难协同,导致信息被碎片化、公众需求被割裂。

  (三)管理还是服务

  互联网为政府从管理走向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技术平台和转型契机,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的理念依然没有改变,其信息展示大多是一些政令性的管理政策的发布,公共政策和决策大多是政府单向行为,突出的仍然是社会监管。不但是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低,且与民生、民众需求结合的关联度不高,公众的真正意愿得不到反映。一方面,互联网渗透于政府管理只是更多为政府公务便利服务,而不是从为公众服务出发;另一方面,政府应重视回应服务性问题,通过互联网的便利,及时跟踪、反馈和调整服务中的问题。但现实与设计相去甚远,人们从政府各行政平台不仅很少能反映到自身的需求状况,更因为回应性服务通道的缺乏而得不到意愿和意见的反馈。

  (四)风险还是创新

  互联网平等、开放、共享的特性带来了公共管理理念、模式、路径上的改变,但是基于不同的利益和动机考虑,某种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可能更多是风险而不是创新。开放性和广泛的参与性,会打破政府原有的权力垄断,使其失去固有利益,这是一些公共管理部门所不愿意接受的。公众需求和期待给公务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会使政府管理运行成本增加,驾驭局面的风险加大,因此不同政府和部门对互联网在公共管理上的影响心态不同。消极心态是把互联网视为一种挑战和威胁,积极心态是把互联网视为一种机遇和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公共管理转型的多维度应对策略

  (一)以立体思维形成新型治理理念

  互联网主动融入发展战略,并对政府政务建设带来全方位影响,由"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效率型"向"效益型"转变,政府管理再也不能扮演"全能型"角色。在互联网开放、平等和共享等特性面前,政府政务服务应该是一种解制式的管理,应更具有弹性和多元参与性,政府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推动互联网在政府管理和民生诉求等各领域的融合和扩散。站在战略思维的高度,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技术,公共管理通过对信息、人、财、物整合,达到各项资源有效配置;通过服务思维,贴近民众关切,使一切公务管理符合和服务于公众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创新思维,开启政府服务新模式,使公务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化,使民生领域服务获得全覆盖。

  (二)坚持服务取向,积极寻求政府职能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具有包容性、参与性和合作性,因而也更具有服务性,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型上进行自我变革。互联网搭建的话语平台,互动协商成为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民情、民意获得更多尊重,合作式、任务型的组织结构成为首要的职能转型。组织结构的服务平台化必然促成管理部门的平台化,借助互联网优势,服务平台构建重心向社区基层延伸,带来的必将是全细节、全覆盖的网络化服务。

  (三)树立大数据治理意识,走向合作共治

  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个体都会成为一个数据终端,公众通过数据资源的使用,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首先,政府应从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强化大数据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通过建立数据资源的公开和收集机制,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反馈;再次,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机制的建立,增强政府工作的可预测性,提高科学化决策水平。

  (四)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政府治理模式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政府在治理方式、方法上获得极大的拓展和更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化、网络化优势,必须夯实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制定电子政务长期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和建立职责清晰的组织机构,使技术、信息、人、财、物各要素资源配置优化。二是要突出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使人人得以共享平台带来的好处,从而缩小区域间和阶层间的"数字鸿沟",实现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 (06) :96-105.
  [2]王国华,骆毅。论"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 (10) :39-51.
  [3] 陈干全,叶贵仁。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变革的趋势与困境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2, (12) :202-205.
  [4]翟云。"互联网+政务":现实挑战、思维变革及推进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16, (03) :30-35.
  [5]楚明锟。公共管理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56-137.
  [6] 蔡激扬。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 (04) :75-78.
  [7]王国华。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 (04) :85-88.

TAG标签: 公共管理     多维度     互联网    

相关论文